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副中心通州失调的转移

发布时间:2014-4-19 6:09:00 来源:经济观察报 浏览: 【字体:

  4月初的一天傍晚,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结束了一天的考察后,从八通线土桥站上车,一路下行到四惠站,了解地铁运营情况。

  这个时间段,通州进入北京主城区的客流量较少,郭金龙可以在地铁上有转圜的余地。对面的上行方向上,八通线的列车,正运载着满满当当的乘客,从主城区驶向通州。这一天,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郭金龙在通州区调研了一整天。

  这次调研,被外界广泛解读为颇具深意。3月份,关于“政治副中心落户保定”被几番热炒和辟谣之后仍持续高热,让这个早已被明确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略显尴尬,舆论在猜测着:通州的功能和作用,正在被改写吗?

  这次调研中的讲话,或许给了舆论一个交代。郭金龙明确指出,总书记习近平的讲话为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责任更重,要求更高。通州是京津冀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与天津武清区和河北廊坊市比邻而居,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发展。

  谁的副中心?

  2012年,北京首次正式提出将通州打造为城市副中心,是在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随后在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明确要求加快通州这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

  但副中心的概念提出,或许更早。实际上,在学界,关于将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提法,提出已近十年。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将通州打造为副中心,可以有效解决北京单中心的城市格局。“在现有的交通和区位条件下,通州作为北京的副中心,仍然是最有优势的。”赵弘说。

  而在通州方面看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一直在快速推进当中,地铁M6号线二期、北环环隧、市政道路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在紧张施工。自2013年10月份以来,新华大街进入升级改造,这条通州区的主干道全长约1.8公里,整体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事实上,通州新城规划,在几年时间里数易其稿,规格不断提升,北京市对通州新城赋予了世界级城市的定位。2011年,北京市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加快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行动计划》,给予了通州全面、系统的支持。这让其他区县,尤其是远郊区县,难望其项背。

  通州区区长岳鹏曾表示:通州新城被视作独立城市,比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标准更高。事实亦如此,通州新城的规划采用了低碳、环保标准,而国际上将此作为强制标准的,尚无先例。

  “北京副中心与首都行政副中心,显然不是同一概念。”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高级咨询师段浩告诉记者,实际上北京副中心是北京市的定位,如果将来真正出现首都副中心的概念的话,就需要中央政府来统筹协调。

  就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来说,通州处在京津走廊上很重要的一个节点,从区位上来说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这种优势并不是一种不可替代,或者说独有的优势。段浩认为,通州相比大兴也好,顺义也好,尚未形成特别突出的优势。

  怎么把这种毗邻河北和天津的地缘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其实,从今年年初以来,在通州层面上,正在加速。3月18日,由通州区委书记王云峰牵头,北京的通州、天津武清和河北廊坊三地的一把手在通州聚首,开始探讨立足于三地的京津冀协同。在会上,王云峰提出,三地应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努力使三地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在这次会议上,三地达成了一致意见:重点围绕高速公路、城际轨道等交通设施建设,积极对接互联互通项目,尽快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同时,将北运河、潮白河综合治理作为三地生态文明和环境建设专项工程重点推进,协调联动加大水污染治理和水系景观建设力度,共同推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同时,三地首脑的会晤也将在今年加强频次。

  产业进与出

  作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定位明确之后,对于通州来说,一方面承接北京市主城区的功能和产业进驻,一方面又向周边的廊坊和武清转移产业。一进一出,将通州腾挪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

  段浩说,在这个过程中,通州就像一个水池子一样,一个注水的龙头,一个流水的龙头。这两个龙头的速度,首先要协同一致。

  不过,对于当下的通州来说,不一致的风险仍时时刻刻存在。作为规划中的世界级新城,很多高端项目还没有真正落下来,总体上,通州呈现“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尴尬中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通州新城还没有建起来。国际医疗服务区、文化旅游区,环渤海的高端总部基地,高端的功能已经在打造,但悬念仍然是:这些项目能不能够把高端产业带动起来。

  那么,对于通州要流出去的水——很多低端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客观上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但想要让他们流出去,却并不容易。

  段浩分析,实际上,近些年的通州,一些低端的加工制造业,诸如服装、家具、食品加工等行业,已经遵循着市场的规律,逐步将生产经营向临近的河北和天津转移。有很多企业,虽然厂址显示在北京通州,但实际生产经营也都在河北,比如在燕郊。

  对这些企业来说,最直接的考量,就是能把生产成本降下来。因为河北的土地、用工等各方面成本都比较低。尤其在土地成本上,相差是十分悬殊的。另外一个方面,河北在政策优惠上力度很大。

  政府的规划导向和市场的力量,在共同决定着通州的未来。以通州目前的地价,一般的制造型企业已经很难消化土地成本,高昂的土地成本,已经将想进入的制造业挡在了门外。而真正有实力也有意愿的,都是房地产开发商。

  实际上,从近些年通州的发展现状来看,房地产一业独大的局面,代表着市场选择的强大力量。对通州未来的价值判断,商业地产的力量明显处于强势,发展总部经济,本身就代表着市场的选择。

  行政体制待破题

  根据通州“十二五”规划,通州区提出力争使潞城、永顺、梨园、宋庄、西集、张家湾、漷县等乡镇的税收,均实现过十亿的规模。为此,通州每个镇都制定了自身的发展规划。

  例如,在“十二五”期间,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宋庄镇,将加速城市化、集聚高端产业,力争到2015年税收达到30亿元以上。以运河核心区为中心,宋庄、西集、漷县、永乐店、马驹桥五镇,将形成对运河核心区相拱卫的发展格局。

  而这几个经济规模日益雄厚的镇,将成为通州城市化的又一考验。这些乡镇,无疑已进入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轨道,高楼大厦成片相连,但在管理上,仍维持乡镇的行政体制,各自为政。

  通州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园区16个,从这个数字上,便能反映出通州面临的现实问题。园区过多过散,各个园区参差不齐的现象非常突出,功能也非常分散。可以说,通州区本身在产业的发展和布局上,并没有科学的统筹。

  这种现象,肇始于各个乡镇争相办园区。发展到今天,通州既有国家级的产业园区,也有北京市的产业园区,各种区级的、村级的小园区比比皆是,这种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并被继承下来了。

  现在,对于这些园区的企业来说,留在北京发展的空间成本非常高,亟需腾挪。但在镇这一级政府来说,这些企业又意味着稳定的税收和GDP,又不希望这些产业完全搬走。

  而在京津冀协同的大背景下,在被明确定位为副中心的通州,在既有的碎片化的行政区划之下,产业进出的协同面临着尴尬的速度选择,是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呢?这样的现实困境,或许映照了整个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现实。“通州新城的城市化管理体制,亟待探索创新。可以说,理顺体制,甚至比基础设施建设更急迫。”赵弘说。这需要北京市层面的顶层设计,把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设计好,进行稳步地开发。

  在现有的行政管理框架下,村委会也拥有很大的权限。有一次,赵弘去慕名考察一个大力招商的总部基地大楼,去了才发现,这是一个村委会集资兴建的总部基地大楼。项目从外观、内部设计到装备,都达不到要求,自然很难招商,但在主导这片土地的发展上,村委会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事实上,街道办事处是政府派出机构,主要承担公共服务功能。乡镇却是一级政府,负有经济建设重任。在乡镇之间的利益纠葛下,城市空间规划会碎片化,形不成统一的管理体制。用乡镇的管理办法推进城市化,而且是快速的城市化,会出现问题。“要打破这种行政管理体制,就是撤乡并村。”赵弘说。通州区的某些村,形态上早已成了高楼大厦,农民也都上了楼,但村委会的建制却还在。只要村委会机构还在,就有谋求利益的冲动。如果一个企业要入驻,还要和村长谈判,满足所在村庄的利益。

  碎片化的乡镇管理格局,也让通州在“城市副中心”的宏观政策框架下,实际的竞争力并不明显。如果横向与大兴、顺义等区县比较,通州区的区位优势虽然明显,但在既有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方面,并没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某些方面,甚至居于劣势。段浩说,整个通州区的空间产业布局应该进行统筹管理,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343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