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新供给观频现经济决策 宏观调控呈现多元化

发布时间:2014-4-18 5:18:0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浏览: 【字体:

  供给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话语体系频频出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

  昨日(4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论坛上说的三大动力同时涵盖了供给和需求,体现了从需求端管理、供给端施策的新思路。

  而在前一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着力增加有效供给”的说法被重点提及。这被业内解读为新一届政府政策主张越来越有供给派的色彩。

  新供给经济学派发起人之一的贾康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我赞成这样的说法,供给讲究区别对待、机制创新,我们提出思想和建设性的建议,决策是另外的过程和性质。”

  新供给派走上前台

  贾康的身份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早在2011年初,贾康的一篇公开文章就阐述道:“供给管理”与经济学理论框架中的“需求管理”合乎逻辑地形成一对概念,后者强调的是从需求角度实施扩张或收缩的宏观调控,而“供给管理”强调税收中性和减税等 “减少干预”、使经济自身增加供给的原则。

  2012年11月,贾康、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姚余栋等人牵头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并在2013年年中向相关部门递交一份 《以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议稿》。

  与此同时,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发表了 《新供给主义宣言》,提出“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的宏观政策主张。

  两批经济学者的共同主张,是将“有效供给”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思路提供给新一届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目前中国经济困局有相似的看法。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政策在宽松与紧缩间摇摆,2008年上半年还在“防通胀、防过热”,之后有4万亿抗衰退,2010年四季度再次抗通胀,2012年上半年再刺激,下半年重新防通胀……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货币政策上,数据显示,在不到5年时间里,决策部门11次调整利率、22次调整存款准备金。

  贾康在上述文章中提到,总量调控“需求管理”的任务和“简单的抽紧或放松银根方式”在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有其适用性,因其较充分的竞争机制和要素自由流动,自发消化了较大的结构性不均衡。“现阶段中国市场发育健全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近十年间,在决策部门的轮番扩张和紧缩政策之后,中国经济并未得到期望中的平稳增长。多位经济学者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经济运行要平稳,就像开汽车,你不能一会急踩刹车一会又猛加油门,导致经济和政策的周期越来越短。

  贾康认为,不论我国是出现较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和通胀压力,还是其迅速演变为流动性不足和通缩压力,都存在某些领域明显的有效供给不足、投入滞后,即结构性供需失衡。

  与传统“需求管理”主要通过刺激消费、出口,加大投资提振经济相比,“供给管理”则是通过解除对人口、制度、土地、资源、金融、创新等抑制,增加有效供给,提振经济活力。

  观点获部委认同

  事实上,无论是贾康领衔的“新供给学派研究小组”提出“八双”为核心的政策主张,还是滕泰等人提出的滕“六个核心主张”,都更侧重于需求端管理,这与凯恩斯主义关注投资、消费等更加关注需求侧管理不同。

  贾康提到,西方不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在注重总量调控而忽略结构调控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其大逻辑是结构问题可全由市场自发解决。

  同时,双方都提出在供给端解决经济的问题的系列,如滕泰提出的希望取消垄断和管制,加强人口、土地(流转)、产权、科技创新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新供给经济学为中国经济开出的药方,是从结构性减税到大规模减税、放松政府管制、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垄断、鼓励创新和创业、加快城镇化步伐、实施新一轮的价格财政及金融改革等。

  目前,新一届政府出台的政策主要有: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转变政府职能、“营改增”扩围、中小企业减税;新型城镇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等。而货币政策则保持中性。

  业界称,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带有强烈的供给学派色彩。最明显的是“十二五”规划中期报告给出了 “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以提高供给侧效率为重点,着力构建新的内在稳定增长机制”的主张。这意味着“增加有效供给”的政策主张,至少在发改委这一层面获得认同。

  贾康表示,作为研究者,他们提出思想和建设性建议,决策是另外的过程和性质,“但供给学实际效果已经有所显现,理论与实际需要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服务实际。”

  滕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短期来讲,这是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调结构来说,是优化结构的必要举措,但是力度不够,新供给管理主张是取消贷存比的行政管制,取消信贷额度的管制等,让利率真实地反映中国储蓄多的现实。

  贾康则认为,货币政策是需求管理的重要调控工具,需求管理探讨多年已相对成熟。“货币政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不否定需求管理,需求管理优化发挥作用的同时,应配合供给方面探索和创新,这两个角度不排斥。具体货币政策,在商业性融资还需要政策性融资,区别对待供给管理,后者有鲜明的供给管理特征。”

  上述学者均表示,新供给派观点与需求管理并不排斥。

    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328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