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与改革如何权衡
改变惯性思维,摆正经济增长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小幅下行,大步改革;调控有定力,改革有担当。平衡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少“输液”,多历练,激活企业内在活力和市场自身的代谢能力,摆脱“激素经济”。
一季度的经济运行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开始面临下行压力,这不仅仅是一季度的事,也不仅仅是今年的事,而是“十二五”后半期及未来一段时间必须要面对的。国务院“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已经明确表达了这个判断。宏观调控的真正考验不在于调控本身,而在于如何摆布宏观政策与经济增长、深化改革的关系。
近来的一些政策解读和政策建议期待政府推出刺激政策,恐有误导之嫌,需要谨慎考量。目前最要紧的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恰当的刺激政策会加重经济病态,给未来改革带来麻烦,甚至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障碍,我们有过这样的教训。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经验上看,经济是在不断波动中运行的,经济周期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历史上不存在“直线型经济”。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是不小的奇迹,但这30多年的增长轨迹也不是一条直线。值得注意的是,这30多年高速增长积累了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继续维持如此高速增长的基础变了,资源条件、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等都难以支撑,按经济规律的要求也该“歇歇”了。眼下看进一步实施刺激政策的空间非常有限,最紧迫的任务是深化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创造新的条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流派,很多观点。但共识的是,实际GDP的变动趋向主要是由供给一方的要素驱动,长期看,GDP依赖于要素产出的供给上升和技术的提高;短期GDP的波动主要是由需求一方的冲击引发。政府政策到底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一直有争议。中国30多年高速增长的实际经验是政府不断推出释放经济活力的改革措施,不是因为金融刺激政策或财政刺激政策。
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的高速增长,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乡镇企业崛起、私人经济发展和外资引进促进了工商业发展。相反,过度的需求政策主要是投资过热每每给经济带来冲击。改革实践表明,拉动经济增长既不需要财政过多投入,也不需要多印票子,只要政府放开管制。
一般认为经济下行最大的压力可能是就业,政府热衷于扩张性的需求刺激政策,希望能够降低失业,为此忍受通货膨胀。过去的经济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存在交替关系;现在的经济理论认为,这种关系短期可能存在,长期来看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宏观经济各学派也达成了共识。一个推论是,降低失业率需要的是调整供给管理的微观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功能,而不是刺激性的需求政策。中国的经济现实是,GDP增长在一定范围内与就业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至少目前是这样的。2008年年底“大剂量”的经济刺激政策实施以后,2009—2011年经济增长分别为9.2%、10.4%和9.3%,大学生仍然难找工作;而大量企业用工出现短缺。一方面在喊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延迟退休年龄,另一方面很多人难找工作,要通过刺激政策解决就业问题,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这是一个结构问题,不是增长率能够解决的。
刺激性的需求政策 “轻车熟路”地操作起来就是投资,而且主要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完成的,这样会进一步加剧资源配置扭曲。一是国有企业绝大部分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投资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对解决就业作用不大;二是国有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什么赚钱干什么,民营企业哪里竞争得过?国企排挤民间投资,不利于所有制结构调整;三是国有企业低效率,创新动力不足,不利于改善市场长期供给,更不能支持经济长期增长;四是国有企业大型投资容易造成设租寻租,加剧扩大收入差距,不利于提高整体消费能力。
从投资方向看,目前处于几难之中:一是制造业投资,利润在4%—5%,谁都不愿意投,投进去就是产能过剩;二是房地产投资,风险很大,现在已经在双向调控了;三是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靠政府,地方债务危机已经有很大的积累。这三大投资占到投资总量的90%。无论是政府、国企还是民企,下一步的投资都需要精准的选择和论证。
改革的目的是释放市场的活力和企业的活力,扩大市场的边界,这个活力不需要刺激政策,也不需要牺牲增长。恰恰相反,改革是为了创造经济增长的条件,促进经济增长。中国改革的空间无限广阔。但面临的是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民生诉求强烈等多重约束和多重挑战。这就需要改变惯性思维,摆正经济增长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小幅下行,大步改革;调控有定力,改革有担当。平衡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少“输液”,多历练,激活企业内在活力和市场自身的代谢能力,摆脱“激素经济”。筋骨强壮瘦一点不要紧,激素催肥终究虚弱。
从道理上讲,改革是个“很简单的”事,凡是市场能干的都交给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难的是政府放弃权力和利益,“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从利益格局调整的意义上讲,改革异常艰难。更难的是,我们的改革是政府推动的“自我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需要政治智慧。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2813.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增长与改革如何权衡改革中国经济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www.p5w.netjsjquery-1.9.1.js charset=utf-8
上一篇: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下一篇:人民币加速迈向国际硬通货
·儿子为赚钱 父母闹翻天2014.07.17
·7月第二周投资方向2014.07.11
·中德“牵手”概念股2014.07.08
·7月第一周投资方向2014.07.04
·6月4周投资方向2014.06.27
·给六代财富核心信息平台客户的第一封信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