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高强健全法制是财税改革的首要任务
“健全法制,是现代国家治理最本质的要求,也是财税改革的首要任务,必须将一切税收管理和预算管理活动纳入法治的轨道。”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原主任高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高强认为,财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三大收入分配关系问题,也就是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和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这个目标不同于1994年财税改革时提出的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的目标。那时我们强调要增加财政收入,现在我们强调要增加居民收入,反映出国家经济实力和理财观念发生的新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如何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关财税改革的论述专访了高强。
健全法制是财税改革的首要任务
《21世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财税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你认为首要任务是什么?
高强: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理解,现代国家治理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中国有一句古话:“法者,治之端也”,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从健全法制入手,一切科学的治国理念都需要健全的法制提供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还需要不断完善,有些应当制定的法律还要抓紧制定,有些应当修改的法律也要尽快修改,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健全财税法制,坚持依法理财,应当是财税改革的首要任务。一切财政收入,包括各种税收收入和各类政府性收费,都是来自居民和企业的缴纳,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必须坚持法定原则和依法征收。目前我国的各种税法有18部,其中只有3部是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颁布的税收法律,其余15部都是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条例或暂行条例。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处于大发展、大变革阶段,制定完善法律的条件还不成熟,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一些行政法规管理税收,这是一种过渡性的措施。在国家治理体系比较健全、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的情况下,这些行政法规就应当进行补充、修改、完善,逐步上升为国家法律,这项任务还很繁重。
在税收之外,还有大量的财政收入既不是依据国家法律,也不是依据行政法规,而是依据一些政府文件来征收,主要是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如果政府自定收费标准,既是执法者,又是立法者,如何维护群众利益,如何实施依法监督?在预算管理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也比较普遍。《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应当坚持收支平衡原则,不得打赤字,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都在举借债务,也没有列入预算,实际上是在打赤字。每年人大批准的预算,各级政府在执行中随意变更的情况也比较多,在预算之外追加支出的现
象仍非常普遍,反映出我们的预算法制观念很弱。当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法律规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也应当纳入国家法制体系之中。但在全面实施之前,必须经立法机关批准,对现行法律作出修改,不能与法律规定相抵触。健全法制的根本目的,是将行政权力置于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将一切税收管理和预算管理活动纳入法治、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财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三大分配关系
《21世纪》:《决定》中涉及财税改革的内容很多,你认为核心问题是什么?
高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也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财税改革的核心问题应当是处理好三大分配关系问题。
第一,处理好政府与居民的分配关系。1994年财税改革时,由于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强,收入分配也比较分散,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0%左右,难以保障政府正确履行职责,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发不出工资。当时我们提出的一个改革目标是“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强调增加财政收入。20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明显提高,全国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0%,再加上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全国财政性收入将占到GDP的35%左右。如果再考虑政府所属部门、单位向社会收取的费用,政府性收入占GDP的比重可能会更高。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却有所降低,既影响居民生活的改善,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以增加居民收入。20年前我们强调增加财政收入,20年后我们强调增加居民收入,反映出国家经济实力和理财观念发生的新变化。我们知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居民,中央强调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必然涉及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涉及到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所占比重的变化。这是财税改革中应当正确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二,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这一分配关系主要通过改革税制来实现。有学者指出,目前企业所缴纳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90%以上,这个说法不够准确。我国的税制是以间接税为主、所占比重很大,直接税为辅、所占比重很小,加之我国实行价内税,税收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价格之中。大量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名义上是企业缴纳,实际上是由消费者负担,即使是企业所得的利润也是源于居民和社会的消费。因此,在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时,必须考虑到居民消费这个重大因素。如果企业收入所占比重过低,不仅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还会影响企业职工收入,或者企业通过转嫁加重居民消费负担。
第三,处理好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关系。1994年财税改革提出的另一个目标是“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增强中央财政调控能力。应当说,这个目标也已经实现了。目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0%左右,其中15%用于中央本级支出,35%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地方财政支出将达到全国财政支出的85%左右。从数字上看,地方财政实力很强,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地方财政还相当困难。原因在哪里?就在于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和使用得不够科学。中央财政建立转移支付制度的实质,是平衡地区间财力差距,中央拨付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应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但是,由于国家不断出台新的增加支出的政策,虽然增加了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却也挤占了地方可以统筹安排的财力,再加上多数专项支出都要求地方配套,就使一些地方财政更加困难。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我理解,这项制度的基本含义是体现权责统一,谁拥有事权,谁就要承担支出责任。一般来说,事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主要在中央;二是具体事务的管理权,主要在地方。属于中央决策的事务,中央财政就应当承担支出责任。有些中央决策的事务由地方负责落实,中央财政就应当通过转移支付提供保障,不能再要求地方配套资金。属于地方管理权限的事务,应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对于经济欠发达、财力不足的地方,中央财政则应当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提供支持。
中央不宜管理过多的具体事务
《21世纪》:在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过程中,有人认为中央应当向地方下放财力,有人主张中央应当上划事权,你怎么看?
高强:1994年的财税改革,重点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问题,而今后的财税改革应当重在划分事权、落实支出责任。现在中央除了拥有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以外,还承担许多具体事务的管理权,几乎所有地方管理的事务,中央都要参与管理,不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也不利于落实支出责任。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央不应当管理过多的具体事务,应当集中精力制定国家发展规划、实施宏观调控和监督地方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应当多用税收政策,少用财政补贴。同时,对于财政收入划分也应当作出必要的调整,中央集中财力并不是越多越好,转移支付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有些财力留给地方统筹安排使用,效率可能会更高。
《21世纪》:你认为哪些事权可以上划?
高强: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主要不在于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而在于具体事务的管理权。有些适合地方管理的事权,应当下决心交给地方,中央只负责监督,不负责具体管理。对于跨省域的重大科研和基本建设项目、涉及国家安全、反恐、边境等重大事务,则应当上划为中央事权,具体管理可以委托地方负责,中央实施监督,并给予财力保障,不再要求地方提供配套资金。
财税改革应当立足于完善预算管理
《21世纪》: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改进预算的表述是:“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你如何解读?
高强:我理解这项制度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要求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既全面,又规范。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包括公共预算收支、政府性基金收支、国有资本经营收支、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以及部门预算中的各项收支,应当全部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规范管理,杜绝在预算之外,随意自收自支的现象。目前管理相对规范的是公共预算收支,其他几类预算管理都比较粗放,也不够严格,每年上报人大审批的预算,只有几笔大账,看不出具体用途和项目,政府部门还要进行“二次分配”,既不符合预算法定原则,也难以实施有效监督。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
二是既要坚持预算公开,又要做
到预算透明。现在各级政府经人大批准的预算,能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开,但民众并不太满意,原因就在于公开的内容不够透明,想看到的东西看不到。大家不仅想知道政府预算用在哪些领域,更想了解预算用于哪些方面,比如有多少用于发放工资,有多少用于修建房屋,有多少用于改善民生,有多少用于三公支出等。这些内容现在的预算都反映不出来,群众自然也不会满意。其实,并不是政府部门有意隐瞒,而是预算编制制度不够完善。编制预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功能性分类编制,主要反映预算的支出方向;一种是按经济性分类,主要反映预算的具体用途。现在各级政府都是按功能性分类编制预算,没有做到按经济性分类编制预算。今后要体现公开透明,就需要将两种编制方法结合起来,既反映预算支出方向,又反映预算具体用途,便于人大和社会实施预算监督。
《21世纪》: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对此,你如何理解?
高强:有人认为,按照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今后审核预算就不再关注预算平衡和赤字规模了,这是一种误解。我理解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是,审核预算不能只关注预算平衡和赤字规模,还要向审核预算支出政策拓展,看支出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改善民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从而将预算审查引入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领域。至于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应当是加强财政管理的一种方式,要求政府编制预算时不仅要考虑当年,还要兼顾下年。有人认为,今后政府在预算执行中扩大了赤字,也不需再经过人大批准,可以在下年预算弥补,也是一种误解。
清理重点支出挂钩政策确有必要
《21世纪》: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清理重点支出与财政收支增幅和GDP挂钩的事项。为什么要这样做?
高强:目前法律规定的挂钩政策并不多,主要是一些政府文件规定。当时提出一些重点支出挂钩政策,主要是保障国家急需的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在执行多年以后,有些重点支出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只要保持正常增长,即可以保障其支出需求。政府工作是一个整体,需要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政府的重点支出也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某些支出的挂钩政策长期不变,势必减少政府其他领域的投入,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清理挂钩政策确有必要。
《21世纪》:有人呼吁财政的环保投入应当达到GDP的3%,你怎么看?
高强:现在公共财政预算占GDP只有20%左右,如果教育支出占4%,环保支出占3%,国防、安全、“三农”、卫生、社保等重点领域要不要保障呢?我认为,增加环保投入的主体应当是企业,谁污染、谁治理。如果企业不断污染环境,而由政府治理,永远也治不好。政府的责任是转变发展思路,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主义。
国家应当控制地方债务总额
《21世纪》:现在社会上对政府债务风险意见不一,你怎么看?
高强: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的政府债务看得很重,认为已经超过了GDP的200%,这不符合事实。但并不意味我国的政府债务不存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普遍缺乏债务风险意识,考虑借钱的多,考虑还钱的少,考虑当前发展的多,考虑今后风险的少,不顾偿债能力而盲目大量举债;二是地方政府在预算中只安排付息支出,不安排还本支出,对于已经到期的债务大多采用借新还旧的办法,展期归还;三是中央对地方政府举债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和预警机制。上述问题可能导致政府债务规模越滚越大,增加以后的偿债风险。我认为,衡量政府债务风险,不应当只看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也不能只看债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主要应当看已经到期的债务能否归还,如果不能如期归还,就是现实风险。
现行《预算法》规定,未经国务院批准,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债券。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并不多,而举借债务却比较普遍,这是《预算法》规定不够严谨之处。在修改《预算法》过程中,应当明确中央对地方举借债务实施总量控制,未经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批准,地方政府不得举借债务或者担保举借债务。
房地产税立法应当重在改革
《21世纪》:你如何理解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的要求?
高强:我理解《决定》提出的这一要求,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对于房地产税,应当坚持由全国人大立法,而不能再由行政法规颁布实施。这项税收涉及众多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上高度关注,我们应当反复论证、深入研究、慎重决策、稳步实施,而不能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第二,房地产税立法应当重在改革,对现行有关房地产税费进行清理,有的要进行精简、合并或取消,不能旧税不减,又加新税,导致重复征税。第三,房地产税立法应当坚持税负平衡原则,照顾大多数民众利益。目前在居民购置的房产价格中,所含税费已经较多,不能再加重群众税费负担,影响居民消费。房地产税立法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追求增加财政收入,而重在调节高收入阶层,并防止他们“合法避税”。居民购房情况复杂,应当区别对待,防止伤及普通民众。至于何时征收,应当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而定。
(编辑 贾红辉 谭翊飞 申剑丽)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244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高强健全法制是财税改革的首要任务财税改革
上一篇:不良贷款抬头 地方银监局紧急排控
下一篇:江西筹建合九高铁 中四角经济圈有望形成
·小盘精灵,涨涨涨(2014.7.17)第二期2014.07.17
·短线接力赛,谁会涨停板(2014.7.17)第二期2014.07.17
·小盘精灵,涨涨涨(2014.7.17)第一期2014.07.17
·短线接力赛,谁会涨停板(2014.7.17)第一期2014.07.17
·中央第二轮巡视10省市确定(名单)2014.07.17
·习近平在拉美做东办“主场”外交 专家:体现影响力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