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新”在哪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这份30多章合计3万多字的文件,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基础上,在若干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这无疑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外界来说,中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早在2013年3月,中国新一届政府履职之初,由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报告中,城镇化已经被摆上国家的重要议程。
实际上,1年多前的2012年12月,就已经传出国家已经制定出城镇化相关政策草案。如今,该项规划终于掀开神秘面纱,给外界带来的又有哪些新意?
在3月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认为“新”字体现在六个方面。分别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制度改革。不过,整份文件中最引人瞩目的仍是“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吸纳1亿人就地城镇化”以及松绑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支持城镇化建设。
发力中小城市
《规划》首先指向城市化薄弱地区,这对中小城市来说,就是一次“凤凰涅槃”。但在具体执行上不能“雨露均沾”,必须有所侧重。于是,一个新概念又重新火了:城市群
长期以来,中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状况为外界所诟病。在新出台的这份《规划》中,提出要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要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如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城市群等城市群,引领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
徐宪平在发布会上介绍说,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但这些地区现在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和国际竞争压力在加大,需要调整优化转型升级。
反观中西部地区,资源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人口较少,但潜力却没有得到发挥。另一方面,从城市布局来看,目前我国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了6个,500万到1000万的有10个,100万以上则有142个。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与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徐勤贤博士认为,《规划》突出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要素吸引能力,时刻准备着承接大城市向外疏解的产业、人口、资源。但是,对于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仅仅“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还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一些经济发达镇早已是城市,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小马拉大车”的方式,解决了城镇管理中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经验值得推广,而且应该研究给予设市。
上海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也认为,“城市群”与“城市圈”将迎来大发展。“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同城效应将日益凸显。”他以上海为例,指出目前通过高铁、高速以及地铁等方式,上海到周边城市如昆山花桥、嘉兴、苏州、南京、绍兴等苏浙地区的时间上在缩短,泛长三角1小时经济圈及泛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都已基本形成,泛长三角区域内市民到周边城市生活、工作都非常方便。
松绑地方债
吸纳1亿人就地城镇化,粗略估计需要资金超10万亿元,钱从何来?《规划》另一新颖之处,就是同时也布局了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
在本次《规划》中,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提出要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在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与评级制度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以推动城镇化建设。另外,还将鼓励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多渠道推动股权投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重点做好3点工作。一是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依法赋予地方政府适度举债权限,完善现行地方政府债券制度,探索一般债券与专项债券相结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办法。二是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对消费者付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使用PPP模式。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公开透明的方式,事先明确收益承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切实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厘清政府与企业关系,正确引导市场预期,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对于放开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建设相关债券,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市政债券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实现直接融资并且融资成本较低,此外债券的信息也较为透明公开,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另外,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对引入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促进融资来源多样化大有裨益。
实际上,国内民间资本对于参与城镇化一直非常积极,但碍于政策因素,始终未能获得大的突破。在民间资本向来活跃的温州,民资对参与城市市政建设兴趣浓厚。该市一家小型房企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自己的公司一直想参与本地的市政建设,但因为公司规模较小,在市政项目招投标中很难与有国资背景的公司竞争,也很难获得政府的青睐。《规划》提出政府要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他认为自己的机会或许会变大一些。不过,这位房企负责人也坦言,《规划》体现出的是大方向,具体到地方,各地的政策也会不同,以自己企业现有的规模未必占优。
多行业受益
人的城镇化、环保的城镇化、有文化传承的城镇化,这些都是本次《规划》的着力点,但对于闻风而动的市场而言,同样是商机无限
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介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个核心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根据这个核心目标,未来6年总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需提升6.3%,年均提升1.0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9%,年均提升1.5%。
此前曾有经济学家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7万亿元市场需求。按照人均提升1.05%计算,那么每年将有7.35万亿元的市场需求,这相当于2008年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的1.83倍。
正因为如此庞大的市场前景,使得《规划》一经发布,就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数据显示,在《规划》发布次日,沪深两市40多只个股出现涨停,其中城镇化概念股高奏凯歌。板块方面,建材、水泥、医疗、机械等行业均迎来大涨。
瑞银证券研报认为,《规划》着重强调“人”的城镇化,意味着政府将加大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网络和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这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尤其是公用事业、医疗保健、娱乐休闲等服务消费。其他可能受益的行业包括建材、铁路设备、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及防污染产品。
而信达证券研究员邱继成则认为,国家多方面推进制度改革、消除政策藩篱,比如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落户、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改革农村建设用地的征用方法、推进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强土地资源利用的市场化机制等改革措施,既对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推进奠立了坚实的基础,也由此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
分析人士指出,《规划》提出要协调发展并重点关注中小城镇,对于地方性的中小房企将是一大机遇。尽管仍然面临房产限购等政策的限制,但平衡区域发展,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方型的房企与建筑企业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新兴的智慧城市概念也将受益于《规划》的发布。国联证券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转型,将使城镇化红利增加3倍。而据住建部此前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长期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0万亿元。预计在安防、电力、交通、环保、医疗等领域的信息化方面,都将产生大量投资机会。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201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夫人外交”添暖中美关系
下一篇:汇丰PMI创新低加大降准概率
·儿子为赚钱 父母闹翻天2014.07.17
·7月第二周投资方向2014.07.11
·中德“牵手”概念股2014.07.08
·7月第一周投资方向2014.07.04
·6月4周投资方向2014.06.27
·给六代财富核心信息平台客户的第一封信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