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美联储缩减QE暗示明年加息 中国汇率及货币政策直面大考

发布时间:2014-3-21 6:49:00 来源:证券日报 浏览: 【字体:
人民币即期汇率昨日大跌逾300个基点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2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460,较前一交易日继续大幅下跌109个基点,这已经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三日创下年内新低。与此同时,人民币即期汇率开盘报6.2099,较昨日收盘价6.1954,大幅下跌145个基点,盘中最高跌幅达386点至6.2340,创近一年新低。截至收盘,人民币即期汇率报6.2275,下跌321点,连续四日收跌,跌幅近千点。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9日宣布,从4月起将月度资产购买规模从650亿美元缩减至550亿美元,并表示将适时地动用其它必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价格稳定背景之下的劳动力市场的实质性改善。首次主持政策会议的美联储新任主席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上暗示,美联储应该会在2015年春季加息。
  对此,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的货币及经济将面临哪些巨大挑战?中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外部货币环境的变化?这些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
  人民币不会出现
  大的贬值态势

  美联储继续缩减QE以及加息预期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巨大冲击吗?
  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美联储会议传递出来的信息表明美国经济复苏比预期还要强劲,货币政策收紧比预期要快。对美元来说,未来美元将处于回升阶段,尤其是美元兑新兴经济市场货币的反弹会更加明显。
  鲁政委指出,对新兴经济体货币的冲击分两种情况考虑,一种是货币灵活程度非常高的经济体,眼下的风险非常小;另一种是本身灵活程度不高,上一轮美国缩减QE时货币未出现过多贬值的经济体风险会比较大,这其中也包括中国,但是,由于中国比较特殊,中国的资本账户还没有完全开放,并且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因此,此轮美联储退出QE计划对人民币汇率实际上影响不大。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人民币不可能出现大的贬值态势。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昨日也对记者表示,由于前期美联储退出QE的预期不断增强以及美联储1月份的正式退出QE政策所产生的部分影响已经被市场所消化,因此,此次美联储整体上属于稳步的缩减购债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将会有所减弱。
  宗良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一个经济正在起飞的阶段,表现在货币上会呈现出稳定略有升值的态势。

  汇改有利于应对冲击
  当然,美联储退出QE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冲击仍然值得警惕。鲁政委认为,人民币汇率未来不会出现大幅贬值态势,这对我国的出口乃至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中国企业的经营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并最终导致广义中国政府债务的上升。
  “目前的风险主要是热钱。”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对记者表示,未来可通过对短期资本征收托宾税的方法,抑制短期资本的做空做多,否则短期资本的流动会带动长期资本的进一步流动,影响市场信心,以及对经济的预期。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近期人民币汇率的贬值,以及中国央行于3月15日宣布,从17日起人民币兑美元即期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这些是否是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呢?
  对此,宗良指出,人民币汇率近期的贬值打破了人民币一直以来单边升值的走势,呈现出双向波动的态势,为中国此次加速汇改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昨日也对记者表示,扩大汇率波幅一方面是中国放松人民币资本管制的重要步骤,同时也增加了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加资本流入的成本,防止资本的大进大出。
  为了进一步应对冲击,鲁政委建议,应抓住进一步收窄的有利时间窗口,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并促使所有存在汇率头寸暴露的企业做好双边对称的避险安排。“只有企业做好了避险工作,才能对冲美元未来进一步上升的压力”。
  货币政策须更加灵活
  QE退出对中国影响较小,但仍需关注国内风险。中国货币政策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外部货币环境的变化呢?
  宗良指出,我国应采取“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这是我国抵御外来风险的最大保障。
  分析指出,QE退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还是要高度关注因叠加风险事件而可能带来的意外冲击。在这一点上,管理好金融体系的风险以及市场的风险预期,将是2014年中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张茉楠指出,由于降准、降息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汇率的继续贬值,因此,货币政策未来的运用空间实则不大,未来可通过货币稳定基金以及外汇储备来应对可能的风险。面对调结构和控制金融风险,如何使其两者达到平衡,需要货币政策时刻保持着灵活性。
  丁一凡也认为,当前美联储缩减QE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货币政策应时刻保持着灵活性,及时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本报记者 傅苏颖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158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