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谈银行业深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4-3-13 14:47:00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 【字体:

  我国银行业历经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在防控风险能力不断加强的同时助推国民经济发展,在金融创新之中服务广大消费者,平稳度过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但是,随着金融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体制机制上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这些问题也成为银行业新一轮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

  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逐渐产生了变异化趋势,主要体现为部分程度的贵族化、模式化、逐利化和中心化发展倾向,影响了其本质功能的发挥。

  (一)贵族化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广大消费者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是银行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银行生存之基、立足之本。但从银行发展的现实情况看,却部分程度地显现出“去实体、去平民、去小微”的发展态势,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在拉长,出现了贵族化的服务倾向,在贷款走向、产品设计、营销导向、售后服务等方面,过度向大集团、大企业、大客户、高端群体倾斜和配置,而中小企业和普通消费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效需求难以实现。

  (二)模式化

  目前,我国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多元化的格局。但金融机构个体在微观层面上还没有完全跟上行业结构调整、格局变换和框架变迁的步伐,重点表现为经营模式趋同。多数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遵循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这样一个经营规律,更多的是同质化竞争,以存贷为中心、向规模要效益、靠利差求生存。同质化发展模式一方面造成了行业范围内的过度竞争,行业整体利益受损;另一方面,难以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有效金融需求。

  (三)逐利化

  银行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决定了其经营目标不能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其中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就是银行经营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银行而言,获取正当利润与履行社会责任二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但在经营过程中,也有部分商业银行以扭曲的业绩考核机制为中心,存在着过度重视短期利益的现象,忽视整个行业的生态体系建设,不是通过产品、服务和价值的创新与提升来获取利润,而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利用消费者的弱势,甚至通过强买强卖、不恰当收费等方式来获取盈利,社会责任感缺失,致使银行声誉受损。

  (四)中心化

  从我国当前的银行发展看,虽然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基本建立,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进城的多,下乡的少,存在着服务范围的不均衡性,地域边界模糊,城乡二元结构表现明显。主要表现为,各类商业银行不惜代价和成本地向中心城市聚集,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或基于特定服务领域成立的商业银行,其主要竞争优势、服务定位及客户群体本应在当地特定范围内,如县域地区、农村地区等,但在不恰当的发展战略导向下,这些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向中心城市倾斜资源。

  银行变异化发展导致的问题

  (一)脱离国民经济赖以支撑的实体经济

  银行的变异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尤其是近两年来,这种矛盾更加凸显,一方面是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大,银行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张,储蓄不断增长,但另一方面,却是实体经济领域大面积的钱荒频频出现,地下钱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渠道大量发展,这些情况都充分表明了正常的金融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到位。从国际经验也可以看到,如果银行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轨道,其创新和发展不但不会使实体经济受益,反而其创新和发展速度越快,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潜在不良影响越大。因此,银行的变异化发展需要调整和修复,以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二)脱离作为经济增长基础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但中小企业需要成长周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呵护和培育,其中有效的金融服务就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直接融资体系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来自银行的金融服务成为了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银行的变异化发展,导致更多的金融资源倾斜给了已经发展成熟的大企业、大集团,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短板。

  (三)脱离作为行业生存基础的广大消费者

  消费者不但是银行服务的对象,也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从银行业外部看,银行业不但面临着来自直接融资体系的壮大和竞争,同时面临着来自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形态的跨界竞争,这些金融服务提供者都在不同程度的分流着银行业的客户资源,甚至对银行功能形成一定程度的市场替代,倒逼银行将消费者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银行业内部看,对消费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到位,危机意识也还不够充足,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客户体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行为。

  银行业深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对银行业而言,更是促进其经营模式转变,向实体化、平民化和人性化服务转变的重要推动因素。

  一是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意味着银行由占有稀缺资源的垄断分配者转化为合理配置资源的竞争参与者,银行与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发生反转,议价主导方从银行方向消费者方转移。银行议价能力的变弱将促使其业务重心下沉,更加贴近消费者,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是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高度依赖存贷利差生存的日子将难以维系,国家隐形信用担保的软约束也将逐渐削弱,市场化定价方式将倒逼银行转换经营模式,通过更加多元化的业务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金融需求,模式化的经营方式将不得不改变。

  三是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会加剧,每个银行都会通过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更好的形象赢得市场竞争力,通过差异化、特色化竞争增强用户粘性,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逐利化的冲动将被遏制。

  四是利率市场化会形成一种市场力量,促使银行更加合理地配置资金和客户两方面的资源,从而抑制粗放式发展的冲动。同时,银行按照成本和收益形成不同的目标客户群,找寻自身持续发展的空间,培养与自身相匹配的稳定客户群体,不得不开发和填补服务空白领域,从而使小微企业、农村地区等薄弱领域受益,中心化的发展态势将被遏制。

  (二)监管差异化

  充分发挥监管政策的约束作用和引导作用,促使银行定位回归,理顺市场角色,摆正市场位置,是银行服务向实体化、平民化和人性化转变的重要渠道之一。经营的同质化与监管的同质化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监管的规则都是以百货公司、精品店设限,小卖部的生存就难以为继,相反,小卖部拿到了专卖权,其背离主业也是必然的。为此,需要通过差异化监管,使多层次的银行体系真正发挥多层次的银行功能,切实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回归金融服务的本质。

  (三)民营银行趋势化

  当前,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渠道,试办由民资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真正的民营银行的出现,意味着由民营资本参与投资转化为民营资本、成为投资主体,民营企业家将以主体身份介入到银行的经营决策之中,并真正承担起自担风险的责任,新的所有权结构和草根金融特征使民营银行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会更强,并且作为高度市场化的微观个体,可以促进银行业服务向实体化、平民化和人性化转型。

  (四)消费者保护潮流化

  当前,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潮流将促使银行在战略导向、经营理念、产品研发、营销渠道、服务方式等各个层面发生根本性调整和变化,在各个业务流程和环节嵌入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因,用户思维、快速迭代、柔性服务、体验至上将成为银行服务的核心和竞争优势所在。

  金融服务回归以消费者为主导,是银行去贵族化,转型平民化的必然。

  (作者为中国银监会消费者保护局局长)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041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