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首先要爱另外两兄弟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向经济观察报阐述了他对京津冀一体化的认识。
经济观察报: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这些概念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王海波:这些概念是在上上届政协提出的,比较明确的提出是在上届。更多的人考虑的是经济问题,而我考虑的是系统性的问题,我一直希望北京、天津、河北都要有高姿态,要认识到我们是无法分离的“同一条船”,要有做好邻居的思想。
在河北,常听到这样的看法,河北发展不起来是因为离北京太近,河北的好人才被北京吸走了。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你不能用好人才,人家走了你不能怪别人。
不要把北京说成是河北的“抽水机”,上海和苏州为什么就不这样呢?人家为什么就能相得益彰呢?有了问题不要抱怨,一定从自身找原因。
抛开首都因素不说,北京是那样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城市,你总是跟在北京后面搞一样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连城市的道路也都低水平地跟人家学,但方方面面又都比北京差,有谁愿意在这种地方呆着呢?2003年我还就城市建设特色与品位的问题写过一篇文章,当时我就力推河北省要发展有特色的城市、有特色的产业,科技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要尽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京津冀一体化必须注意差异化,有特色才能互补,互补才能化竞争为合作,才能实现互利、互惠、共赢。
经济观察报:河北应该发展哪些有特色的经济产业呢?
王海波:这是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需广泛的人员参与,我曾在2007年呼吁过大力发展农源型产业、农源型新产业。但是,对一个很大的区域来说,不能太用概念来约束,只能、这就是必须生态、环保、循环、高效、可持续。最终的成功取决于大批的新型企业家成长起来,而且需要创业者在成为企业家前深度发挥自己个性化创造力。生态、环保、循环、高效、可持续也是京津冀一体化所有新产业开拓遵循的前提。
经济观察报:京津冀如何才能实现协同发展?
王海波:我想京津冀要实现一体化,首先“三兄弟”要树立一种理念,爱自己首先要爱另外两兄弟。
经济观察报:但是如果牵扯到利益,好像就很难。比如现在从燕郊到北京的地铁,只差三公里,但是一直连接不上,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王海波:这里面有狭隘的观念在作祟,我们能和外国人搞合作,能和远方的人合作,为什么邻居间就不能好好合作呢?这应该从文化层次上找原因,而且不光是从百姓中找,还要从领导干部身上找。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领导的不能只为自己管辖的小圈子服务,这样做自己圈子的利益实际上也不能提升,在特别困难的时候还可以理解,但是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还这样做就不智慧了。以狭隘的情怀做事,跟搞污染企业是一样的,对谁都没好处。
经济观察报:京津冀一体化要打破一些体制上的障碍,究竟哪些体制上的障碍会阻碍一体化发展?
王海波:首先就是打破过分的行政本位化形成的隔阂。打破这些隔阂需要中央有强力的手段,但是我觉得从内心、从思想意识上解决问题更重要,否则紧靠外在的力量难以形成真正的打破。
从深层次解决了问题,体制、机制障碍就好解决了。我们知道,即使到了一个省的内部,不同的区域也是常有竞争的,因此关键还不是行政一体化的问题,由竞争转变为合作需要从内心做起。现在看来区域间关系是这样,国与国关系也是这样,真正走向合作才能对大家都有利,这样的文化才是对的文化。所以京津冀一体化必须在认识上有突破,这是京津冀一体化中最关键的基础性前提。第二点我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必须要差异化。
经济观察报:那你认为河北、北京、天津在规划定位上应该有什么差异?
王海波:在规划定位上,我认为北京的可塑性、机动性偏小,那么北京要守住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继续发展,但是它应该更加关注生态发展。
如果北京仅仅把自己的生态建设放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是达不到目的的,所以所有保护北京的生态项目,北京都要积极参与,你看着好像是把钱给了河北,但是利于北京。
河北就不要在北京的附近搞复制了,就不要发展与北京雷同的东西了,天津也是如此。一定要搞创新。
经济观察报:在京津冀融合的过程中,要有哪些具体的变化?
王海波:我觉得北京应当取消对汽车实行的早上上班、晚上下班的时段限制,起码要取消对河北天津的限制,原因是靠减少车辆,并不是解决交通的根本办法,这是城市结构、城市建设理念出了问题,交通管理和交通体系设计出了问题,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车多的问题。
前不久,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的问题谈得非常好,北京的卫星城建设是失败的。光考虑如何减少车了,就没发现无谓的交通运输活动太多。看看上下班高峰那些起早贪黑的人,难道不能通过合理的城市建设与布局解决吗?为什么总在打造一个中心,当你把一个地方打造成最好、最高级的时候,人们就一定拥挤会到这里来。一个人每天的活动工作半径不应该这么大,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太高,中国人每日生活中无谓的消耗太多,造成的后果还不光是消耗,同时还有污染和不必要的浪费。对过去的一切,我们有必要反思哪些有必要做、哪些没有必要,北京现在就是缺乏这种理性的认识。
所以,我一直建议河北要注意自己的特色,不把北京当成自己的知识和人才库加以用好,也要把北京当成市场做好服务,围绕这个特殊的群体与之形成互补互利。嫌北京截流了你、抽吸了你,那是因为你和北京搞的一样。在大树底下栽新树,永远也长不高,为何不跨越境界层次当园丁呢?
经济观察报:那你觉得三地一体化协同发展最先应该做的是什么?
王海波:先把大家感觉相互之间最生分的事情化解了,比如交通,当然现在有六环好了,河北的其他城市,可以不进入北京了。然后以生态为切入点,要给帮北京创造生态保障的河北那些生态区适宜的补偿。要解决一系列限制,打破壁垒,然后再共谋互补广发展的产业体系。
经济观察报: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这些概念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王海波:这些概念是在上上届政协提出的,比较明确的提出是在上届。更多的人考虑的是经济问题,而我考虑的是系统性的问题,我一直希望北京、天津、河北都要有高姿态,要认识到我们是无法分离的“同一条船”,要有做好邻居的思想。
在河北,常听到这样的看法,河北发展不起来是因为离北京太近,河北的好人才被北京吸走了。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你不能用好人才,人家走了你不能怪别人。
不要把北京说成是河北的“抽水机”,上海和苏州为什么就不这样呢?人家为什么就能相得益彰呢?有了问题不要抱怨,一定从自身找原因。
抛开首都因素不说,北京是那样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城市,你总是跟在北京后面搞一样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连城市的道路也都低水平地跟人家学,但方方面面又都比北京差,有谁愿意在这种地方呆着呢?2003年我还就城市建设特色与品位的问题写过一篇文章,当时我就力推河北省要发展有特色的城市、有特色的产业,科技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要尽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京津冀一体化必须注意差异化,有特色才能互补,互补才能化竞争为合作,才能实现互利、互惠、共赢。
经济观察报:河北应该发展哪些有特色的经济产业呢?
王海波:这是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需广泛的人员参与,我曾在2007年呼吁过大力发展农源型产业、农源型新产业。但是,对一个很大的区域来说,不能太用概念来约束,只能、这就是必须生态、环保、循环、高效、可持续。最终的成功取决于大批的新型企业家成长起来,而且需要创业者在成为企业家前深度发挥自己个性化创造力。生态、环保、循环、高效、可持续也是京津冀一体化所有新产业开拓遵循的前提。
经济观察报:京津冀如何才能实现协同发展?
王海波:我想京津冀要实现一体化,首先“三兄弟”要树立一种理念,爱自己首先要爱另外两兄弟。
经济观察报:但是如果牵扯到利益,好像就很难。比如现在从燕郊到北京的地铁,只差三公里,但是一直连接不上,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王海波:这里面有狭隘的观念在作祟,我们能和外国人搞合作,能和远方的人合作,为什么邻居间就不能好好合作呢?这应该从文化层次上找原因,而且不光是从百姓中找,还要从领导干部身上找。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领导的不能只为自己管辖的小圈子服务,这样做自己圈子的利益实际上也不能提升,在特别困难的时候还可以理解,但是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还这样做就不智慧了。以狭隘的情怀做事,跟搞污染企业是一样的,对谁都没好处。
经济观察报:京津冀一体化要打破一些体制上的障碍,究竟哪些体制上的障碍会阻碍一体化发展?
王海波:首先就是打破过分的行政本位化形成的隔阂。打破这些隔阂需要中央有强力的手段,但是我觉得从内心、从思想意识上解决问题更重要,否则紧靠外在的力量难以形成真正的打破。
从深层次解决了问题,体制、机制障碍就好解决了。我们知道,即使到了一个省的内部,不同的区域也是常有竞争的,因此关键还不是行政一体化的问题,由竞争转变为合作需要从内心做起。现在看来区域间关系是这样,国与国关系也是这样,真正走向合作才能对大家都有利,这样的文化才是对的文化。所以京津冀一体化必须在认识上有突破,这是京津冀一体化中最关键的基础性前提。第二点我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必须要差异化。
经济观察报:那你认为河北、北京、天津在规划定位上应该有什么差异?
王海波:在规划定位上,我认为北京的可塑性、机动性偏小,那么北京要守住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继续发展,但是它应该更加关注生态发展。
如果北京仅仅把自己的生态建设放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是达不到目的的,所以所有保护北京的生态项目,北京都要积极参与,你看着好像是把钱给了河北,但是利于北京。
河北就不要在北京的附近搞复制了,就不要发展与北京雷同的东西了,天津也是如此。一定要搞创新。
经济观察报:在京津冀融合的过程中,要有哪些具体的变化?
王海波:我觉得北京应当取消对汽车实行的早上上班、晚上下班的时段限制,起码要取消对河北天津的限制,原因是靠减少车辆,并不是解决交通的根本办法,这是城市结构、城市建设理念出了问题,交通管理和交通体系设计出了问题,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车多的问题。
前不久,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的问题谈得非常好,北京的卫星城建设是失败的。光考虑如何减少车了,就没发现无谓的交通运输活动太多。看看上下班高峰那些起早贪黑的人,难道不能通过合理的城市建设与布局解决吗?为什么总在打造一个中心,当你把一个地方打造成最好、最高级的时候,人们就一定拥挤会到这里来。一个人每天的活动工作半径不应该这么大,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太高,中国人每日生活中无谓的消耗太多,造成的后果还不光是消耗,同时还有污染和不必要的浪费。对过去的一切,我们有必要反思哪些有必要做、哪些没有必要,北京现在就是缺乏这种理性的认识。
所以,我一直建议河北要注意自己的特色,不把北京当成自己的知识和人才库加以用好,也要把北京当成市场做好服务,围绕这个特殊的群体与之形成互补互利。嫌北京截流了你、抽吸了你,那是因为你和北京搞的一样。在大树底下栽新树,永远也长不高,为何不跨越境界层次当园丁呢?
经济观察报:那你觉得三地一体化协同发展最先应该做的是什么?
王海波:先把大家感觉相互之间最生分的事情化解了,比如交通,当然现在有六环好了,河北的其他城市,可以不进入北京了。然后以生态为切入点,要给帮北京创造生态保障的河北那些生态区适宜的补偿。要解决一系列限制,打破壁垒,然后再共谋互补广发展的产业体系。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017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首都经济圈6月出规划
下一篇: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在沪举行推介会
·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5%左右,符合预期2014.07.17
·进军智能电网,内外并举跨越发展2014.07.17
·小盘精灵,涨涨涨(2014.7.17)第二期2014.07.17
·短线接力赛,谁会涨停板(2014.7.17)第二期2014.07.17
·小盘精灵,涨涨涨(2014.7.17)第一期2014.07.17
·短线接力赛,谁会涨停板(2014.7.17)第一期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