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民营企业做慈善需更大自由度和政策支持

发布时间:2014-2-19 15:49: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字体:

  编者按:今年年初,民政部和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解决社会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中做出新贡献。

  《意见》指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是引导民营企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方式,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围绕着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优势、动力、形式、内容,以及具体问题、法规完善、政策支持等话题,本刊将持续关注。欢迎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民营企业家们为我们提供线索、投稿或接受采访。

  受访者

  李晓林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

  兼秘书长、林达集团董事长

  李金元 天狮美景国际爱心基金会会长、天狮集团董事长

  无论是在镁光灯下的公开捐赠,还是在背后默默地资助,都显示“企业存在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获取利润”这句话已深入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心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支柱力量的同时,也正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体力量。

  自2007年有全国性的捐赠统计以来,民营企业的捐赠数额一直都占据企业捐赠总量的一半以上。2012年,民营企业捐赠量为 275.06亿元,占企业捐赠总量的57.98%。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也成为获得“中华慈善奖”最多的部门和个人。

  不过,调查也显示,相比我国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而言,参与捐赠的企业仍还只占少数,且多为利润足够高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而更多数的民营企业则很少参加甚至并未涉足公益慈善领域。

  今年年初,民政部和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 《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解决社会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中做出新贡献。

  《意见》为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开展社会捐赠、设立慈善组织、传播慈善文化等七方面指引。在具体参与途径上,《意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捐赠资金、产权、物资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捐赠有价证券、专利、技术等探索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新方式,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在投资兴业中吸纳残疾人和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等。

  《意见》的出台无疑为更多有意愿参与慈善活动的民营企业指明了方向,为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慈善事业提供了更灵活和更广阔的平台。

  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已成民营企业发展共识

  在完成自身利润创造、承担法律和经济上义务的同时,将社会责任列入企业价值观和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理念之一。

  倡议发起并带领9位企业家捐资设立中华骨髓博爱基金并推动中华骨髓库建设的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参与慈善活动既是对社会的回报和奉献,也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保持活力的有益行为。企业也是公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义不容辞。

  在李晓林看来,“饮水思源、回报社会”应是企业家秉承的理念之一,2005年,李晓林等15位民建会员企业家积极倡议发起“思源工程”,并于2007年担任由民建中央发起并负责日常管理的全国公募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重点对全国贫困地区进行经济及生产生活上的帮扶。

  “这是一种不同于商场上成功的成就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感动自己。慈善不仅应只是一片爱心,更应是一份事业。”如今的李晓林已将自己的大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慈善事业上,同时,也在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企业小的时候是个人的,发展起来之后,就应是国家的、大家的和社会的。”成立18年来全球公益事业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的天狮集团董事长李金元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值得钦佩的。

  在李金元看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也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旨在短期解决当前某些社会突出问题,更应该积极参与建立长效机制,建设性地系统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达到企业与社会“共存、共好、共赢”。

  “民营企业通过慈善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支持和鼓励民企参与慈善,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凝聚力和形成社会共识,也有利于对社会利益的再分配。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教授尚会永认为,政府低水平和基础层次的保障无助于解决那些资金需求大的特殊家庭和个人的困难,这客观上需要企业及先富裕起来的个人通过慈善活动对其进行救助。而这为企业的慈善活动留出空间。

  民企参与慈善形式将更加多元

  当前民营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形式大多采取以下几种:一是完全由企业实际操作,直接帮扶;二是由企业出资,他人操作;三是寻求专业的慈善机构合作;四是整合资源倡导更多人参与慈善,比如成立基金会。

  李晓林表示,大多数企业还是更倾向于由企业直接对接和操控的帮扶模式,能够对帮扶过程和结果进行追踪,以保证帮扶的有效性。不过,在近些年来,一些企业家尤其是颇具实力的企业家随着其慈善事业的深入,更愿将帮扶真正变成一种长期的、系统的、常态化的形式,那就是成立相关主题的基金会。

  “有人出现了经济困难,捐助一些钱,这是善举,但单纯地投钱并不是做慈善,只有将慈善常态化,让其形成一个可以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才能真正造福一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晓林说,他曾在2004年向贵州毕节地区捐资20万元建立了林达思源小学,至今他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在为学校捐款后,老师和孩子送他们离开,面包车开动后,学生们不顾扬起的尘土,追着车子喊谢谢。

  自此,李晓林开始琢磨,如何让这种帮扶真正地持续下去,也便有了后来由李晓林主要发起的针对贫困地区帮扶的 “思源工程”。2003年初,李晓林倡议发起并带领9位企业家进行捐资设立了中华骨髓博爱基金,而建立这个基金的动因则是有感于一位朋友的儿子在患白血病后的骨髓配对之难和费用之高,“富人的孩子尚且如此难,何况更多的平民患儿。”

  “在选择参与慈善活动的路径中,我们既认可慈善事业的专业机构分工,也强调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参与和对结果的把控。”谈到参与慈善活动的形式,李金元则表示,他及其企业更多会选择后两种形式,即寻求专业的慈善机构合作和整合资源倡导更多人参与慈善事业。

  天狮的公益慈善也早在多年前就已从朴素的感恩回报转向系统的慈善项目运作,“社会上需要帮助的群体太多,许多项目只能关注一时,不能关注一世。”2003年天狮注资8亿港币,成立非赢利性的慈善公益机构——“天狮美景国际爱心基金会”,旨在使爱心公益事业得以更加系统化、持续化、项目化和透明化的运营。

  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统计,截至2013年9月30日,我国共有民营企业基金会362家,按2011年度的数据,民营企业基金会的总资产为33亿元。无论从资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看,这些数据都令人欣喜。

  与很多大型国企的层层论证与冗长审批不同的是,这些有着自己专门运营团队的基金会,企业领导可直接参与基金会的项目运作,同时他们也和中国官方的慈善公益组织建立了较为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很多突发事件面前,他们的反应速度往往更快,参与慈善项目的方式也更加灵活。

  谈到与中国慈善机构的合作,李金元坦言,对其的信任问题是民营企业不得不考量的重要问题。随着近年来中国慈善机构在其监管及运作过程中屡屡出现问题,其信誉也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质疑。

  对此,李金元认为,不能否认的是,具有官方色彩的慈善机构常常过于官本位,运作模式也常不适应民间慈善的需求。此外,其相关信息不透明以及小部分项目的暗箱操作也是导致公众对中国慈善机构不信任的原因。

  “我曾接触过国内外的各种慈善机构,很欣赏国外基金会的运营,尤其是一些国家的总统基金会,它们是由总统夫人亲自管理,对善款的使用精益求精且公开透明,接受监督让人信服。”李金元说,曾经的确有过一段时间,国内各类慈善机构的运营水平良莠不齐,不能让人放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慈善机构也正在质疑声中逐渐完善,不断进行转变与创新,以适应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以我们的实践来看,还是感觉到中国慈善机构的向好变化。”李金元说,他们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等都有长期的合作,其标准化、可查询、能透明、能反馈和好服务的工作原则得到了企业的信任。

  对于此次两部委联合下发的 《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李金元认为,这无疑给了民营企业参与慈善活动更灵活的指导和更广泛的空间,“比如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探索企业留本冠名慈善基金、公益信托等新载体,我们很可能在今后的慈善执行中进行相应的尝试。”

  没有质疑就没有公益慈善事业的进步

  相比部分民营企业家的默默行善,也有部分企业家更喜欢“高调做事”,将慈善活动搞得热闹又轰烈,结果不免引来非议。

  某知名企业家就曾在网络上抱怨:在中国做慈善难,甚至难过企业赚钱。一是得有政府配合且善款易在中间环节流失;二是媒体喜欢骂,网民爱起哄,职能部门爱找碴。这位企业家表示,基于此,很多民营企业家不得不悄悄做慈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家们做慈善的热情。

  “不管高调低调,我认为做善事就是好调。应以看效果为主,企业做慈善的动机自然应该端正,不过不必过于看重。”在李晓林看来,企业家们高调做好事总比有人低调做坏事来得好。“只是我们应注意被帮扶者的感受。”李晓林说,对于部分特殊的帮扶对象,尤其是弱势群体,企业就不该把调门调得太高,“要考虑受帮扶人或群体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力。”

  对此,李金元则认为,没有质疑,就没有公益慈善事业的进步。他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应太过于苛责企业慈善表达的方式,不能太过于纠结慈善的初衷或慈善之外的结果,而更应用包容的心态鼓励慈善活动本身。

  在他看来,这些针对企业家们的质疑声,一方面说明社会对民间公益尚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在道德上和形式上过于苛责;另一方面也正说明企业界整体对慈善事业投入不够,使得一些企业家的积极行动显得过于“鹤立鸡群”。

  不过,李金元也表示,这些质疑也提醒了企业家们,要在坚持自己公益梦想的同时注意方式和方法,更关注慈善事业是否落到了实处,是否真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教授尚会永也提醒企业在参与慈善活动时应把握好度,“否则可能引起公众反感,从而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甚至对企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慈善体系应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精神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慈善蓝皮书显示,自2009年起,中国的民营企业就已是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过亿元的大额捐赠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占比更高于国企。不过,应该承认和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的慈善制度还远不尽如人意,信息披露不够透明,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等种种问题,也常常成为阻挠更多民营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障碍。

  李晓林对此表示,目前民间慈善已经成为了中国慈善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国家救助是政策,而来自民间的救助及帮扶则是对政策的补充。

  十八大期间,相关部门也明确表示,今后将继续鼓励民间慈善的发展,并对民间慈善机构的管理逐步规范化、法制化,让民间慈善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中流砥柱。

  “目前中国慈善的主力军来自民间,但相关民间慈善机构的准入机制却明显过于严格和滞后。”李金元认为,要鼓励民间慈善,应给民间慈善力量进一步松绑,并降低慈善参与的法律法规门槛,给民营企业参与慈善事业更大的自由度和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一轮改革目标,提出了关于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精神,李金元认为,同样,在完善中国慈善体系的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精神。

  结合自身的慈善实践,李金元就政府在慈善事业建设方面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应通过完善的立法和宣传,对社会慈善意识进行系统客观的引导,实现社会对慈善的共识;二是应加强对慈善机构运作的监管以提升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净化慈善事业的环境。

  “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慈善活动,除了支持企业慈善参与模式创新,给予相关经济奖励和政策激励之外,建议从构建和谐社会、宣传精神文明的角度加以宣传和引导,倡导更多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李金元说。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799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