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数字的“温度”

发布时间:2014-1-28 16:07:00 来源:中国财经报 浏览: 【字体:

——北京民生工程探访纪实

  记者 贺斌 通讯员 赵艳红 温元洁

  1月10日,记者和北京市财政局的同志一道,对北京市近些年实施的部分民生工程做实地探访。

  采访一直在寒风中进行,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不知不觉忘了寒冷,心头升起阵阵暖意。

  采访结束后,记者顿悟:北京的温度,从自然的角度来看,有炎热,也有寒冷,然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四季如春”,她时刻温暖着生活在这个都市的百姓的心。在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北京财政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一项项政策、一笔笔支出的背后,并非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暖融融的关怀。

  “终于有了一个家!”

  我们采访的第一站是位于石景山区的燕保·京原家园,作为北京最大的公租房项目,拥有房源2140套,2012年12月,燕保·京原家园公租房项目发布配租公告,并首次试点跨区配租,即在满足石景山区申请家庭需求前提下,拿出部分房源用于全市统筹。而此前,北京保障房摇号一般都是区县“属地负责”。不仅如此,其中的118套房源,还面向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并已通过公租房备案的外省市来京工作家庭配租。换句话说,“外地人”也能在京享受公租房待遇。

  小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据京原项目管理处副主任路鹏介绍,小区拥有大中小三种房屋套型,最大面积60平方米。目前已有2112户租户入住,入住率达98%。房租按建筑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每月37元,含物业费。京原项目管理处共有6名工作人员,负责小区的日常事务,并面向市场公开招聘物业公司。为了方便租户,管理处还提供家具租赁服务,租金极低,最贵的双人床每月43.4元。

  路鹏所在的京原项目管理处隶属于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下属的公租房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对燕保·京原家园项目进行运营管理。据了解,为破解保障性住房投融资难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放大效应,2011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意,市财政局注入100亿元资本金成立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承担保障性住房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主渠道责任,并通过多元化融资手段,为社会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承接平台。截至目前,已安排资本金173亿元。

  据北京市财政局经建二处时贞利介绍,对城六区政府建设、收购并持有的公租房,市财政将给予项目总投资10%的资本金补助,对资金有困难的区县,也可通过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给予支持。

  除此之外,为缓解政府公租房建设、运营阶段的投资压力,北京市还按每套公租房每年7000元给予贷款贴息奖励。公租房贴息奖励资金由北京市和使用公租房的区县财政部门按照8∶2的比例共同负担。

  在7号楼,我们见到了租户张忠敬,她租的是位于顶楼的一间两居室,清晨的阳光从阳台洒进这间不到60平方米的小屋,看上去就暖暖的。张忠敬热情地招呼大家入坐,俨然一个有家的女主人,谁能想到入住前,这位单亲妈妈带着儿子已经漂泊了10年。

  她曾经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离婚时,带着5岁儿子离开了家,也失去了工作。这些年,她开过服装店,在儿子学校旁开过“小饭桌”(在学校周边,为家长无暇照顾的孩子提供饮食午睡的场所),靠这些勉强维持着生计,自然也租不到什么好的房子,而且经常要搬来搬去,居无定所。

  2012年底,她听说了北京市的公租房项目,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填了申请表,没想到很快就摇上了号。2013年3月9日,她拿到了钥匙。开门的那一霎,她惊呆了,阳台玻璃窗很大,特别透亮。走进厨房,油烟机、灶台都是新的。卫生间做了吊顶,还有换气扇,一点都不用操心。她只是租了简单的家具,就带着孩子住了进来。现在,她每月连房租带家具花2300元,市区两级财政按照50%的比例每月补贴1110元。

  “别小看这1110元,可顶事了,要是让我交2300多元,还真不敢住了。”张忠敬说。一旁的时贞利介绍说,为缓解低收入家庭租金压力,市财政局出台了公租房租金补贴政策,对入住公租房家庭,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租金补贴。以城六区为例,对符合廉租实物配租条件的城市低保家庭,按房屋租金比例补贴95%,其他符合廉租实物配租条件的家庭补贴90%,对符合廉租租金补贴条件的家庭补贴70%,对于人均月收入1200元及以下的其他家庭补贴50%,人均月收入在1200元以上1800元以下的其他家庭补贴25%,人均月收入在1800元以上2400元以下的其他家庭补贴10%,张忠敬所享受的正是按照50%的比例给予的补贴。

  幸运儿并非张忠敬一个,仅2011-2013年,北京市市级财政部门就安排了193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及其配套市政设施建设,用于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更让张忠敬高兴的是,儿子目前在西城区上中学,且这所中学的教学质量并不逊色于那些所谓的名校,这主要得益于北京正在逐步实施的打破优势教育资源向中心城区和名校集中,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举措。

  如何保证教育的均衡?第一,必须建立一套标准,促进校舍、教师等软硬件资源均衡配置。北京市财政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方面,北京市制定了三个全市统一的标准,一是在2005年了颁布《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共投入360.7亿元实施了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到2011年年底完成全部学校主要项目达标任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区域、校际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二是2007年以来,制定实施了各学科教师基本功标准,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三是建立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在全国较早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反馈机制。2006年以来,每年进行质量监测,并编制年度质量报告。

  第二,通过资源共享,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一方面,支持“名校办分校”“学区化”“校区制”“学校联盟”“集团化”“集群化”“组团化”“引进式”等办学和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内部的资源共享,增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2012年—2013年北京市财政共为此投入55亿元。同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干部教师向普通学校流动的意见》,促进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化。另一方面,加快北京数字学校建设,实现义务教育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实现全市共享。目前,北京数字学校已经完成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13000余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和2000余节高中模块化课程的开发,网络平台和歌华有线电视平台月点击数保持在300万次以上。

  而对于远郊区县,北京市市级财政持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新增教育事业费70%用于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自2012年起,北京市政府连续两年以政府实事形式,推进“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当年市级投入约2.4亿元,重点建设15所学校,新增学位约9012个。2013年将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项目学校扩大到30所,投入6.18亿元,新增学位数24881个。新增学位完全落实在群众就学需求强烈的重点困难地的资源输入校。2013年市级财政经费向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和财力薄弱地区教育投入109.25亿元。

  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市、区县两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达到551.95亿元。2012年小学、初中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分别达到2.04万元和2.88万元。

  顺义区木林中心小学位于密云、怀柔、顺义三个区县交界处,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是,从进入校门那一刻起,就完全颠覆了记者心目中对农村小学的印象——崭新的教学楼,气派的体育馆、宽敞的操场、洁净的食堂……这样的办学条件,绝不逊于任何一所中心城区的名校。

  “惊讶吧,几年前可不是这样。”校长刘向东笑着说。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候学校只有一栋破旧的教学楼,教室很小,光线很暗,学生们坐得密密麻麻,一个个仰长脖子盯着黑板。教学楼里没有厕所,一下课,学生们一窝蜂冲向楼外的旱厕,排起长龙。操场也很简陋,一到上体育课时,操场上尘土飞扬。供暖也是烧的锅炉。学校没有食堂,孩子们中午放学就往家赶,或者在学校周边的小店随便吃点,吃完了就在学校门口等着,天冷时,孩子们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皴裂的小脸红红的,脏兮兮的,鼻涕拖得老长,看着都叫人心疼。

  在六年级三班的教室外,透过门上的玻璃可以看到,教室很宽敞,讲台上方是一台无影灯,避免学生因为反光看不清黑板。黑板由三块小黑板组成,中间的那块小黑板能左右移动,露出一块一平方米见方的触摸式液晶显示屏。老师正在教英语课,液晶屏上显示着英语的句型。

  刘向东说,这种显示屏相当于一个大的ipad,经常用于上语文课、数学课和英语课,以数学课为例,如果老师要画一个圆,以前要借助圆规,现在轻轻一选就行了。显示屏是联网的,可以坐在教室收看本市其他学校知名老师的教学。这样的显示屏每一块价格在4万元左右,现在全校有30个教室配备了这样的显示屏。

  据顺义区教委主任张海东介绍,近几年,顺义区以中小学布局调整为突破口,以“校安工程”为拉动,全面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实现资源配置优质均衡。

  2011年,木林中心小学开始改扩建,北京市和顺义区均给予了大力支持,截至2013年,市区两级财政专项投入共计10366万元,主要用于校舍安全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条件达标、以及公用经费定额补助等支出,其中市级投入4068万元,区级投入6298万元。2013年9月,新校舍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9615平方米,是原来的4倍,包括两栋教学楼,一座能容纳800人同时就餐的食堂和体育馆,另外还有一栋能容纳1000人住宿的宿舍楼,供暖也改成了地热和中央空调。新楼内有普通教室36个,一间200平方米的学生阅览室,还有一间450平方米的公共教室,所有房间均采用中央空调进行温控,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

  作为顺义区惟一一所半寄宿制小学,孩子们中午放学后,在餐厅里吃完饭,再回到宿舍美美地睡上一觉,养足精神开始下午的课程。

  目前木林中心小学辐射周边22个村镇,最远的学生来自7公里以外的茶棚村。

  高颖就是茶棚村人,她爸爸是一名货车司机,以前,每天早上爸爸骑摩托送她上学,中午给点钱让她在学校附近吃饭,下午再接她回家。从茶棚村到学校,骑车一趟要半个小时,遇上天冷的时候,风呼呼往脖颈里灌,冷得直打哆嗦。2011年,由于北京市实行村村通公交政策,村里通了公交车,

  高颖自己一个人就能去上学。从家里5分钟走到车站,10分钟一趟车,虽然路上还是半个小时,但舒服多了,遇上刮风下雨也不怕。中午11点35下课,

  她在食堂吃饭,一个月交200块钱伙食费,每顿两个菜,还有主食和酸奶,吃得挺好。吃完后到宿舍午休,8个人一间屋,下午1点10分起床去教室上课。

  “比起以前真是好太多了。”她笑着说。

  大病未必去三甲

  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医疗资源均衡发展也在努力推进中。近四年来,北京市财政部门加大市级医疗卫生经费统筹力度,会同市卫生部门先后研究并落实了对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检验设备标准化配备、区县中医医疗机构重点建设项目、区县妇幼保健院重点建设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专项补助、城六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等一次性专项经费支持共计达22亿元。

  房山区良乡医院正是其中的受益者,医院地处房山良乡卫星城中心,承担着房山区近百万人口及周边地区的医疗保健任务,是房山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走进门诊大厅,熙熙攘攘全是人。“这还不是人最多的时候,我们现在平均每天接待7000人—9000人就诊,高峰时能达到万人以上,2013年,我们的门诊量突破了200万人次。”良乡医院院长谢宝元说。

  然而以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医院很小,设备也很落后,2003年,医院贷款1100万元建了一栋12000平方米的病房大楼,改善了住院环境,来就诊的人数逐渐增多,一年就诊人数大概是100万人次左右。2007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1个亿,用于良乡医院的建设,2010年,门急诊综合病房楼建成投入使用,日门诊量达4000余人次。

  房山区财政局社保科科长李仲萍告诉记者,2011年至2013年,房山区财政对良乡医院投入总数达到1.28亿元,主要用于对离退休人员费用予以全额保障,对在职人员基本工资给予70%的补助,以及对医院医疗设备购置和业务用房改造修缮项目结合区财政财力状况予以支持,有效保障了医院的正常运转和承担医疗卫生任务落实。

  在市区两级财政的支持下,现在的良乡医院旧貌换新颜,不但扩大了面积,医疗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医院占地50.76亩,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开放床位830张,拥有64排螺旋CT、核磁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400余台(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心血管内科,记者看到了49岁的患者王保军和他的爱人。5年前,他因心肌梗死,在某三甲医院做过一次心脏造影,检查结果是右边冠状动脉完全闭合,要做开通手术,被他拒绝了。最近老毛病又犯了,看着电视里介绍良乡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情况,想着干脆就近吧,于是就来到了良乡医院。

  他并不知道,心血管闭塞时间越长越难以开通,他耽误了5年时间,将手术开通率降到了30%—50%。心血管内科主任余清、副主任方雪花带领医护人员给他做了3个小时手术,中途几近放弃,最后终于成功了。

  “其实是他赶上了好时候,要是5年前,我们也做不了这样的手术。”方雪花说。那时候医院设备还很落后,心内科只有一台小型的C型臂X光机,还是二手的,做三四个病人就“罢工”,必须“喝点酒”,擦完酒精还要拿扇子扇,将温度降下来。由于机器很老旧,照出的影像清晰度不高,有时还得靠猜。不像现在这个机器,是最先进的数字屏,将病人的血管照得一清二楚,为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要是他倒下了,我们这个家就完了,没想到家门口就能做这么大的手术,感谢良乡医院,感谢余主任、方主任和心内科的医护人员,让我们家保军捡回了一条命。”王保军爱人说。

  此刻,她千恩万谢的余清主任正在另一间病房查房,那是位77岁的老大爷,姓李,两天前,夜里1点时突发心脏病,家人赶紧拨打120,不到5分钟,良乡医院的救护车就到了,到了医院立刻手术,在重症监护室观察了两天,刚转到普通病房。

  病房条件很好,两人间,有阳台和卫生间,洗漱方便。中央空调将屋子里的温度控制在24℃左右。此时,李大爷正躺在病床上,鼻子里插着呼吸管,却乐呵呵的,不停说着感谢的话。前来照料的是他的女儿,据李女士说,因为家里有老人,考虑到就医方便,买房时特意选择了医院附近的小区,没想到因此救了老爷子的命。“在家附近有个能看大病的医院,感觉心里特别踏实。”她说。

  余清表示,心脏的急救半小时之内就得手术,如果从房山转到市里的三甲医院,半个小时肯定到不了。因此,现在政府提倡区域化医疗,急病就在附近医院解决。

  据北京市财政局社保处常云峰介绍,2014年预算安排中,北京市财政局结合深化医改工作要求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安排了区县精神病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区县综合医院中医科及社区中医科设备购置专项补助共计4.9亿元,并已在2013年底提前下达各区县财政部门。近几年来随着这些专项经费的陆续投入到位,区属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满足地区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疏解城区三级医院患者就诊压力提供重要支撑,有力推动完善了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一切为了老人

  据统计,北京市从199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以每天410人,每年15万的规模和年均6%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

  2009年1月,北京市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料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

  “目前解决4%的问题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鼓励和引导区县发挥主体责任作用。”北京市财政局社保处孟涛说。2011年,北京市建立市级养老助残服务事业发展大额专项资金(简称“养老专项资金”),统筹保障市级支持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开支和扶持项目,主要用于“九养”办法规定的延续性政策投入、社会办养老机构运营资助、老龄精神关怀服务、老龄信息化建设等。养老专项资金2011年至2013年的年度预算规模均为5.2亿元,3年实际支出14.25亿元。

  几年来,北京市加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7年至2012年,全市开业运营的养老机构由336所增加到398所,养老床位从3.8万张增加到7.4万张。推广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实现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需求覆盖。养老餐桌和托老所从零星发展到遍布城乡,共建立养老餐桌3669个,托老所3727个,有效缓解了老年人吃饭难、社区托养难的问题。

  寸草春晖养老院建于2011年,是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市朝阳区民政局直接领导下,与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街道办事处合作建设的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养老院坐落在一个成熟小区内,独门独院,很是幽静,一棵硕大的百年银杏在阳光下庇护着一排U字型的低层楼宇。正对着大门的是阳光大厅,屋顶和外侧都是玻璃的,阳光能直接透进来。大厅里配备有电视机和一排排桌椅,老人们可以在这里晒太阳,看电视,聊天、下棋、用餐,怡然自得。

  从阳光大厅可以通过无障碍电梯,直通老人们居住的两层小楼。一出电梯,耳畔就传来优美的旋律,循声而去,在一间敞开门的房间里,只见一位满头银发,举止优雅的老太太正在弹钢琴,另一位老太太闭目聆听,很是享受。院长王小龙告诉记者,这是一间小型活动室,不愿意下楼的老人可以到这里活动,弹弹琴,聊聊天,打打麻将。弹琴的老太太叫毅军,今年80多岁了,年轻时是部队文工团的。见老太太弹奏得正专心,不忍打扰,大家悄悄地退出了活动室。

  走廊很干净,闻不到一丝的异味,从两侧的房间里,不时能看到老人们的活动,有的在看书写字,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电视,时不时能看到身着蓝色服装的护理员推着老人走过。记者注意到,每位老人身上都挂着一个黄色的呼叫器,遇到紧急情况,随时有护理人员过来提供帮助。

  据王小龙介绍,这些护理员主要从社会招聘,其中,年龄在40—50岁之间,能吃苦有耐心的中年人占到60%以上,剩下30%左右是护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寸草春晖养老院每周会对他们进行一到两次专业培训。目前养老院入住老人有100位,护理员有40多人。

  当记者走进赵献春老人的房间时,她正在伏案书写,再过两个月她就94岁高龄了,可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老人年轻时是位医生,养育了一儿一女。老伴去世了,儿子去了加拿大,因为女儿家在附近,所以养老院一开业就过来了,是这里的第三位老人。

  她最近心情有些低落,因为外孙刚生了孩子,女儿要去美国照顾,过两天就走,这样一来,以后只有她一个人留在了北京。

  她不愿跟儿女一块去国外。十多年前,她去过加拿大儿子的家,那是一栋独门独户的小院子,邻居们住得都很远。白天大家都去上班了,她一个人待在家里,因为人生地不熟,家人也不放心,怕她跑丢了,就把院子锁起来。她一个人呆着憋闷,只能浇浇花,捉捉虫,实在无聊就趴在窗户上往外看,十几分钟才会有一辆车经过,一天也等不到几辆车。这样的日子才过了几天她就闹着要回去,于是回到了女儿家。

  住进养老院后,她很少出门。她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个周末,教堂的神父会过来给她做礼拜,以前的老同事老朋友也时常会来看她,平常没事看看电视里的养生节目,和伙伴们聊聊天打打麻将,日子过得倒也舒心。她对这里的一切都很满意,护理员有一套专业的护理方法,也很尽心。说话间到了饭点,护理员送来三菜一汤的营养配餐。

  现在她一个月住宿费2500元,护理费1200元,餐费900元,而她一个月工资4500,全部花在这里了。

  “我都计划好了,这是我的最后一站。”赵奶奶笑得很慈祥,丝毫听不出难过和辛酸。

  在经营这所养老院前,王小龙开了一家医药公司,2010年,他开始投资兴建养老院,首先面临的就是房租问题,社区养老一般都在市区内,寸土寸金,经过和平西街街道办事处的交涉,他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快捷酒店处,以一年200万元的价格转租了这个院子。2011年底,养老院正式开业,仅8个月就全部住满。“大多是空巢老人,要么子女在外地或国外,要么子女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于是被送到这里来。”王小龙说。

  据了解,北京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试行“民办公助”的模式,给予每张床位8000元至16000元建设资金支持和每月200元至300元的运营补贴资助,经市政府批准,市级建设支持标准将提高到2万至2.5万元,并由区县按照1∶1配套,运营补贴标准将提高到每月300元至500元。

  寸草春晖养老院每人每月收取的费用依据身体情况而定,在4000到6000元不等,其中包括床位费、专业护理费、饭费、水电费。同很多只接收健康老人的养老院不一样,寸草春晖也对失能老人开放。

  王小龙的父亲曾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必须得有人看护,但他们白天要上班,根本照顾不过来,辗转找了好几家养老院都不肯接收。这件事对王小龙触动很大,所以在建养老院时,也对失能老人敞开了怀抱。

  “一切为了老人!”王小龙说,这也是他名片上印的一句话。

  在王小龙看来,养老院只是一个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机构一体化服务,比如周围的老人可以前来保健,也可以过来就餐,他们的工作人员可以上门提供心理慰藉和护理服务,收取一定费用。养老院主要面向社区,辐射周围5公里的老人。

  目前养老院的运营利润不高,完全收回成本估计需要十年的时间。但和低利润相比,更令王小龙担心的是养老行业的高风险——一旦老人在入住期间发生意外,一定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民事纠纷及赔偿问题。

  这也是很多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的担忧。2012年,为减轻养老服务机构负担,北京市推行养老服务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全市统一投保,市财政对保险缴费按照80%给予补贴,养老服务机构负担保费的20%。保险缴费财政补贴资金纳入市级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的风险,减轻了我们的压力。”王小龙说。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549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