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丹凤搬出大山

发布时间:2014-1-21 15:22: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字体:
    本报记者 胡欣欣 陕西丹凤报道

    村医邓安会在他的社区卫生室里坐诊,外面是一群村民在晒着太阳打牌聊天。这是邓安会2013年3月搬出大山后的闲暇时光,他原来居住的月凤村有125户人,现在已经有80户人搬进了这座占地619亩的居住社区——丹凤县竹林关镇江北新区。

    除了卫生室,他们一家还有个122.5平方米的住房。

    “以前起早贪黑,看病人就得爬山,一天得走10里路,才能看2-3个病号。”邓安会说。而现在,除了一些需要上门的病号以外,邓安会以坐诊为主。

    邓安会的家庭是三年来丹凤县6800户陕南移民家庭之一。陕南移民搬迁,是由陕西省政府主导,自2011年起开始的以避灾为目的的民生工程,搬迁地区涉及陕南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地。

    搬出大山

    从医者的角度来看,搬出大山,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节约抢救生命的时间。

    邓安会此前居住的村庄,距离竹林关镇中心要开车近20分钟。他指着自己房子后面的大山说,以前病人就住在大山深处,出诊经常要翻过这整座大山。

    而对生命更大的威胁来自大自然。在秦岭山区,山体稳定性脆弱,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经常发生。邓安会说,当时山洪暴发的时候,洪水从自己屋旁的斜坡直接冲下,幸而自己房屋没被冲毁。

    距离邓安会家不远的地方,几处房屋仍被埋在从山上冲下的泥土和石头中。“这家是在城里打工,好不容易攒了钱在这里建了房子,一下子就被冲毁了。”邓安会指着其中一块“残垣断壁”说。

    这样的因灾致贫在陕南三市颇为常见。搬迁启动前的2010年,陕南地区曾经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高达187人。当时,在陕南的28个县(区)中,有21个属于国家或省级贫困县,有大约400多万人生活在距离公路5公里以上的山区。

    “此前的扶贫救灾市给钱给补贴,后来省里下了决心,要把人搬出来。”当地移民办干部说。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节省了社会的成本。山区村民居住较为分散,有时为了给一户通电通水,就要由公用设施的运营部门专门扯一根线过去。

    而除了避灾,移民下山使得城镇化的进程有所加快。丹凤县陕南移民项目中,城镇安置率为66.3%,17142人实现了在城镇安家。

    但搬迁就要花钱。在丹凤提供的资料显示,2011年-2013年移民搬迁共投入建房资金9008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补助及整合)41088万元。

    但在上述材料中,丹凤县也没有避讳移民搬迁给他们带来的财政压力,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工业发展滞后,全县经济总量偏小财税收入增加有限,目前县级配套资金的比例给县级财政带来很大的负担。

    如何致富

    邓安会的母亲,至今还住在山上的屋子里。邓安会隔一段时间就会骑着摩托车上山去看望他的母亲。

    “她不太愿意在下面住,”邓安会说,对于这些老人而言,他们更适应山上的生活,“她们习惯烤火取暖,山上柴火和用水更方便。”

    但邓安会认为,母亲年龄大了,始终还是要下山来住,“现在冷得很了我都会叫她下来。”

    像邓安会这样正值壮年或者更年轻的家庭,则很快地适应了城镇生活,但由于丹凤地区工业经济并不发达,移民们仍面临如何致富的问题。而这是整个陕南地区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陕西给陕南移民搬迁提出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而后两个词在整个搬迁工程实施三年后,已然成为了这一项目的关键。

    即便是在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江北新区,也还是有许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以挣得更高的工资。

    “我们把移民安置点靠近工业园区,让他们能够实现就近工作。”移民办人士说。根据丹凤县政府提供的资料,丹凤围绕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布局,引进了高新电子、光学仪器、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在内的20多家企业。

    “结合山区的旅游资源,竹林关还在水灾冲毁的废墟上建了桃花源景区,希望能够利用景区开发提供更多的岗位,给移民增收。”丹凤当地干部说。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4203.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