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淅川后移民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发布时间:2014-1-15 13:56: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字体:
本报记者 胡欣欣 淅川报道

    南水北调中线从河南、湖北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引出,经过一段引渠,在淅川九重镇的陶岔村(现改名丹阳村)第一道水闸,是为渠首。

    2013年12月25日,河南省宣布其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完工,这意味着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全线贯通。

    “全线通水后,这道水闸开闸放水,便有一江清水送到北京、天津去了。”当地的乡镇干部自豪地说。

    而淅川这座小小的县城,和其他南水北调水源地一样,为了这一江清水,在经历了大强度的移民动迁后,承受着移民增收、生态保护等多重的压力,也在探寻着这项工程带给淅川的新机会。

    16.5万人动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丹江口库区170米水位线以下和172米风浪线以下居民都需要搬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的淹没区和移民区,淅川在这项工程中涉及的库区动迁移民16.5万人,占库区总动迁移民的一半。

    据淅川政府提供的一份资料,淅川“移民规模和强度超过国家任何水利工程”,在搬迁规模、搬迁强度上都史无前例。以搬迁安置时间为例,三峡移民历时18年,小浪底移民历时13年,而淅川的移民安置时间仅两年。

    淅川移民指挥部的吴翔就是在这次移民搬迁中从一所学校抽调到乡镇,后来县里成立移民指挥部后,他便在移民指挥部工作。而经历了搬迁、库区清理之后,吴翔和他的同事的工作重心也有了变化。从淅川迁出的移民中,有14.6万人出县安置在河南本地的郑州、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南阳6个省辖市的25个县(市、区),县内安置1.9万人,有56个安置点。

    柴沟村便是这五十六分之一。吴翔介绍,移民集中安置点往往建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方便移民生活。柴沟村也和许多移民社区一样选址在了道路两边。

    进入柴沟村,道路两侧是统一修建的农房和小院。这些原来居住在丹江畔香花镇的148户人家在这个安置点已经生活了两年多。

    迁出大山的直接好处就是就医和就学条件的改善,“以前小孩读书要走三四里地,现在小学就在旁边。”但人均1.4亩的安置耕地对于这些曾经“靠山吃山”的人们来说,多少有些微薄。尤其是对40岁以上的村民来说,外出务工的比率较小,往往选择在家进行农牧业生产。但他们也面临饲料、房租等多项成本增加的问题。

    吴翔说,这也是政府在移民搬出库区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针对移民社区,政府目前有8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移民增收。

    柴沟村的养殖小区就是通过专项资金建立起来的,养殖小区每年以每平方10元的价格租给村民,尽管与山里放牧相比成本有所上升,但仍有许多村民看好未来养殖业的前景,这使得养殖小区基本上也都有了承租人。

    产业的变化

    “淅川的天几乎天天能像‘鸵鸟牌’蓝墨水一样蓝。”一位淅川当地的政府干部说。蓝墨水一样的天空背后,是淅川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水源地在产业发展上受到的诸多限制。

    首先是涉及污水排放的产业很难在淅川立足。以淅川当地的泰龙纸业集团为例,这个始建于1970年代末的造纸厂曾经年产值1.9亿元,是淅川当地的利税大户。2004年底,为保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淅川关闭了所有的制浆生产线。

    但由于后期资金不足,这家企业的转型升级一直没有完成,至今也无法进行新的生产。企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资金迟迟到不了位,谈好的电池项目也没办法进行。”

    根据淅川方面提供的信息,淅川在治理工业污染方面,关闭取缔企业135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企业的关停并转使得淅川人到企业就业、就地务工增加收入的难度增加,淅川便转而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在九重镇镇干部的指引下,记者到了当地一家企业的金银花田中。大片的耕地流转给了当地一家大型的中药企业进行金银花种植。由于并不是最为繁忙的金银花采摘季节,田里只有几个妇女在为金银花修枝剪叉。

    “除了土地租金以外,这主要可以让农村的妇女、老人这些劳动力就地务工。”九重镇镇干部说。除了金银花外,茶叶也是淅川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为此他们还专门去河南的茶叶产区——信阳进行考察。

    产业变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给淅川最为直观的变化。由于尚没有南水北调的生态补偿机制,这些产业变化背后并没有来自用水地区的直接资金补偿,而是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对口帮扶的形式。

    当地人对这种帮扶机制的可持续性有些担心,他们认为明确生态补偿标准进行制度安排才是对水源地区更为公平的方式。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319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