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新“施政纲领”温州金改要对接实体经济
本报记者 李伊琳 王芳艳 温州报道
以改革著称的“温州模式”如今却陷入迷茫,多数经济指标下滑至浙江全省倒数位置,不良贷款高企,实业空心化、资金热钱化、资产泡沫化遭受诟病。
在外部质疑和内部的迷茫中,温州模式是否应该继续坚持,如何看待温州模式,成了温州改革回避不了、绕不过去必须回答的重大方向性问题。
到任温州市委书记半年的陈一新,近期终于抛出了其明确的施政纲领。
“实体经济是温州之本,也是温州模式的基石,因为脱离实体经济,这两年的教训已经很深刻。关键是积累了第一桶金后,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上产生了迷惑,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走,但手头又积累了大量资金,由此才会在炒房、炒煤等领域出现投机现象。”12月23日晚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说。
此时,他主持一天的温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刚刚结束。在这场会议上,曾经辉煌一时,却又因一场民间借贷危机而备受争议,甚至被外界否决的温州模式,再度被推上施政的战略位置。
陈一新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则是坚持民本经济、市场经济、实体经济和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治理,这也明确了温州经济今后发展的方向,“必须着力推进市场准入开放,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民间活力”,全力打造这座中国升级版的民营之都。
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陈力推的温州模式,实际上已经架构初设。而多名接近陈一新的人士解读,新书记所架设的温州模式,融合了义乌模式,比如发展电商产业园,小微创业园等等。而且,陈本人也似乎认为,义乌的经济格局实际上也是温州模式小商品大市场的延续和提升。
未来温州还将“东引台资,争创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坚持走创业创新之路,打通各类要素与实体经济的对接通道,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为了争取一些规划构设的项目落地,陈与班子的官员们频繁进京,与中央政府及部委沟通流程。
然而,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已经有两年多,这座城市依然陷于“余波”中。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设立也有一年多,但金融的大突破并不多。如何规范民间融资、促进民资对接实体经济、发展地方金融等问题仍是温州乃至全国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
“温州金改的根本任务是解决民间资金投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两难’问题。这是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初衷和特色,也是这次金改成功与否的试验石。温州金改的一切举措都要围绕这个根本不能偏离。”陈一新说,他对金改的定位已相当务实。
他称,温州金改将以构建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为突破口,力争打通民间小资本与大项目大产业、银行大资本与中小企业、各类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对接通道。目前温州正在争取成为第一批民营银行的试点地区。
采访中,陈一新反复强调,一些人把温州发展过程中的产业“低、小、散”,实业空心化,资金热钱化等强加于温州模式,由此证明温州模式衰败,但这些现象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并不代表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现今的温州亟需对温州模式的自信。“温州过去是改革先行区,现在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未来会是中国改革的模范生。”
(以下陈一新简称“陈”,21世纪经济报道简称“《21世纪》”)
回归实业之路
《21世纪》:这些年来,外界对温州的实业空心化,区域经济竞争力明显下降多有诟病,这个时候重提温州模式,是什么因素促就?如何理解温州模式?
陈:现在可以说是温州实体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可谓正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超”的严峻形势。
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实体经济的严重削弱,必然对一个地方的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近年来,温州绝大多数经济发展指标下滑、处于浙江全省倒数位置,总量上已从全省第一梯队落到第二梯队。
温州区域决定温州受资源限制,同时企业陆续外迁,而温州的城市建设又没跟上。温州又处于危机的化解时期。此时,外界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形成的温州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诸多质疑,甚至否定。
危机带来的重创也让大小经济体累积了消极情绪,未来该怎么走,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温州模式的精髓是市场经济,民本经济,实体经济和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治理。
目前,温州全市经济比重中,区域内民营企业数量占到了99.5%,上交税收占30%,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温州,民本性造就了(这种经济模式)藏富于民的典型。
强调坚持温州模式,是契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坚持走中国市场经济特色的精神,它并未过时。现在进一步系统化地全面阐述与重提,是将这面旗帜高高举起,坚持走下去才不会掉队。
《21世纪》:一直以来,温州资本进出房地产、煤矿等等领域的投机行为颇受争议。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发展温州模式,需要吸取哪些教训?
陈:必须首先说明,温州经济发展走出的温州模式,起步与发展都是因为实体经济,并非是一开始就是炒煤炒房。
现在温州最受诟病的问题无非是部分民营企业“脱实向虚”,最终引发局部民间金融风波,究其根源,是在外因和内因的双重影响下触发。外因是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内因是这批在温州模式上先发展起来的经济体,没有很快找到传统实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又经不起高回报的投机诱惑,才导致大批资本偏离了实业领域。最终国家一调控,这些热钱化的资本形成的泡沫受挤压,导致资金链断裂,一些过度投资的经济体同时在银行的担保链上来不及抽身而被拖垮。
但上述模式并不代表“温州模式”的本质,也不是初衷,这是对温州模式的背离。当前温州发展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温州模式的活力仍在,温州人的创业创新精神仍在。只要吸取教训,温州模式还是能够大放异彩。
《21世纪》:目前来看,温州经济走势是否有所好转?
陈:目前经济开始筑底企稳。从温州近三年的GDP看,基本是一个坡度比较平的V字形走势,而V字形的底部就在去年和今年一季度这个时间段。2011年全年增速9.5%,2012年最低点只有5%,今年前三季度增长7.5%,这说明温州经济已经摆脱了持续低迷的状况。
而且,从近三年的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工业性投资等指标看,也都呈现出相类似的V字形走势。比如,工业增加值走势比GDP走势更加强劲,从最低点的2.8%到最高点的7%,特别是今年第三季度比上半年一下子增加了1.2个百分点。
底层创新与顶层设计
《21世纪》:一年多前,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获得国家通过,当时震动境内外,目前进展如何?
陈:温州金改是国家级改革试点,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大国家级战略举措”之一。金融综合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经济领域改革的“深水区”。
到目前,温州金改完成了地方性、框架性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四大体系”改革的基本框架,省政府确定了20项工作要点,市委市政府确定了76项金改分解任务。
就温州地方政府具体而言,比如相继设立温州金改广场、市股权营运中心等一批金融平台和载体,力推解决区域内经济体运行的融资难问题。引入民营资本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加速危机后不良资产市场化消化,重构温州区域经济良好生态。
同时也搭建和完善了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服务及监管体系,比如率全国之先组建地方金融监管局,成立了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和金融法庭。还有即将在明年3月1日施行的《温州民间融资监管条例》等等。
《21世纪》:不过,温州金改与外界的预期还是存在较大的落差。在推动金改的路径上,你如何看待底层创新和底层设计的关系?
陈:客观上看,温州金改离上级的要求,离温州企业家的要求,离老百姓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这其中有主观原因,但更多是客观原因。
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是温州金改的“两条腿”。顶层设计是中央层面决策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没有顶层设计,就放弃底层创新。
所谓的底层创新,就是利用现有的国家政策、体制机制和组织机构,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方面,温州人肯定是没问题的,一直以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有名的。
温州人的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大家都有目共睹,温州有能力、有条件承担起这项改革的试验任务。温州人要有这个勇气,金改自求作为、敢于作为,否则对不起金改这块牌子。总之,要开动脑筋,敢于作为,加大底层创新的分量,努力实现大的改革突破,真正发挥温州金改“试验田”作用。
当然,温州作为金改试点,仅仅靠底层创新也走不稳,走不长,必须去积极争取顶层给咱们这个实验区以支持。
金融是中央严加监管的领域,可以说金融改革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最后“堡垒”。地方的顶层设计能否转化为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这是金改试点的关键。
未来金改重点要在两个方面求突破:一是在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发起设立金融机构上求突破;二是在本土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做深、并切实为小微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上求突破。
《21世纪》:配合实体经济,温州金改未来会如何推进?
陈:温州金改是一项深层次的改革,要在诸多条条框框下寻求突破,难度很大。越是这样,我们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深化金改,确保取得实效。温州人的创新精神没有问题,他们血管里都流着创新与创造财富的精神。
而政府层面的,则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温州对明年金改任务作梳理归类,重点是研究提出金改“十大任务”。主要明确哪些是需要国家层面解决的,哪些是需要省级层面解决的,哪些是温州自己解决的,分类制定措施,加以推进。
此外,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争取更多的先行先试项目和改革创新举措落户。同时,金改涉及多个部门,要形成合力推进。
民间资本新方向:基础设施、平台空间、实体经济三大“蓄水池”
《21世纪》:温州模式里,核心是大力发展实业领域,那么未来金改与实体经济是什么关系?
陈:金改的最终目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解决“两多两难”(诠释)问题。
换言之,温州金改的根本任务是解决民间资金投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两难”问题。这是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初衷和特色,也是这次金改成功与否的试验石。温州金改的一切举措都要围绕这个根本不能偏离。
“两难”问题不解决,金改就不能说有突破,更不能说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两难”问题,真正实现民间小资本与大项目、大产业有效对接,实现银行信贷大资本与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有效对接,最终实现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类资本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对接。
《21世纪》:温州民间资本雄厚,但过去民间资本缺乏投资渠道,也是今天危机的重要原因,现在如何引导这部分资本对接实体?
陈:温州的民间资金十分充裕,关键是如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此前我们探索了创设“幸福股份”,但这主要是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基础设施,而不是实体经济。下一步,要积极研究探索“蓝海股份”,或者说是拓展“幸福股份”的应用领域。
现在温州发展需要大空间,拓展大空间需要大资金。要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海涂围垦。这符合发展方向,符合温州实际,而且民间资金投资风险很低。
海涂围垦产出率大大高于投入率,民间资金投入的回报和偿还不是问题,这样就又可以解决一部分民间资金投资难的问题。
我们在积极探索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途径。通过基础设施、平台空间、实体经济这三个“蓄水池”,可以基本解决民间资金投资难的问题。
《21世纪》:温州小微企业最多,但目前不良高企,企业生存困难,如何解决这个困境?
陈:要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要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现有地方金融机构把关注点转向服务小微企业,探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思路。像温州银行,下步要把重点放在支持小微企业上。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关键要在创设金融组织机构上下功夫。现在金融服务的关键问题是组织问题,缺少一批金融组织。在积极争取设立新的银行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温州现有的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1世纪》:温州金改一个重要挑战是不良贷款率高企,尤其到年关,是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的偿债高峰期。目前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陈:当前温州企业的资金链、担保链风险问题仍在蔓延,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仍有上升的趋势。年内稳住经济社会稳定不稳定,关键看12月前后;而12月前后关键看金融领域。目前我们对此高度重视,把降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作为当前经济工作和社会稳定的紧迫任务,深入研究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方法途径,打好风险防控的“组合拳”,确保金融经济平稳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加强风险企业的分类处置,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帮扶工作,迅速果断处置风险企业。其次则是发挥政府应急周转金的作用,引导行业组织设立应急互救资金,帮助发展有前景但一时面临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还要发挥在温银行机构的重要作用,引导银行加大支持企业的力度。
以改革著称的“温州模式”如今却陷入迷茫,多数经济指标下滑至浙江全省倒数位置,不良贷款高企,实业空心化、资金热钱化、资产泡沫化遭受诟病。
在外部质疑和内部的迷茫中,温州模式是否应该继续坚持,如何看待温州模式,成了温州改革回避不了、绕不过去必须回答的重大方向性问题。
到任温州市委书记半年的陈一新,近期终于抛出了其明确的施政纲领。
“实体经济是温州之本,也是温州模式的基石,因为脱离实体经济,这两年的教训已经很深刻。关键是积累了第一桶金后,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上产生了迷惑,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走,但手头又积累了大量资金,由此才会在炒房、炒煤等领域出现投机现象。”12月23日晚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说。
此时,他主持一天的温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刚刚结束。在这场会议上,曾经辉煌一时,却又因一场民间借贷危机而备受争议,甚至被外界否决的温州模式,再度被推上施政的战略位置。
陈一新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则是坚持民本经济、市场经济、实体经济和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治理,这也明确了温州经济今后发展的方向,“必须着力推进市场准入开放,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民间活力”,全力打造这座中国升级版的民营之都。
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陈力推的温州模式,实际上已经架构初设。而多名接近陈一新的人士解读,新书记所架设的温州模式,融合了义乌模式,比如发展电商产业园,小微创业园等等。而且,陈本人也似乎认为,义乌的经济格局实际上也是温州模式小商品大市场的延续和提升。
未来温州还将“东引台资,争创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坚持走创业创新之路,打通各类要素与实体经济的对接通道,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为了争取一些规划构设的项目落地,陈与班子的官员们频繁进京,与中央政府及部委沟通流程。
然而,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已经有两年多,这座城市依然陷于“余波”中。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设立也有一年多,但金融的大突破并不多。如何规范民间融资、促进民资对接实体经济、发展地方金融等问题仍是温州乃至全国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
“温州金改的根本任务是解决民间资金投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两难’问题。这是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初衷和特色,也是这次金改成功与否的试验石。温州金改的一切举措都要围绕这个根本不能偏离。”陈一新说,他对金改的定位已相当务实。
他称,温州金改将以构建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为突破口,力争打通民间小资本与大项目大产业、银行大资本与中小企业、各类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对接通道。目前温州正在争取成为第一批民营银行的试点地区。
采访中,陈一新反复强调,一些人把温州发展过程中的产业“低、小、散”,实业空心化,资金热钱化等强加于温州模式,由此证明温州模式衰败,但这些现象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并不代表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现今的温州亟需对温州模式的自信。“温州过去是改革先行区,现在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未来会是中国改革的模范生。”
(以下陈一新简称“陈”,21世纪经济报道简称“《21世纪》”)
回归实业之路
《21世纪》:这些年来,外界对温州的实业空心化,区域经济竞争力明显下降多有诟病,这个时候重提温州模式,是什么因素促就?如何理解温州模式?
陈:现在可以说是温州实体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可谓正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超”的严峻形势。
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实体经济的严重削弱,必然对一个地方的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近年来,温州绝大多数经济发展指标下滑、处于浙江全省倒数位置,总量上已从全省第一梯队落到第二梯队。
温州区域决定温州受资源限制,同时企业陆续外迁,而温州的城市建设又没跟上。温州又处于危机的化解时期。此时,外界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形成的温州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诸多质疑,甚至否定。
危机带来的重创也让大小经济体累积了消极情绪,未来该怎么走,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温州模式的精髓是市场经济,民本经济,实体经济和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治理。
目前,温州全市经济比重中,区域内民营企业数量占到了99.5%,上交税收占30%,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温州,民本性造就了(这种经济模式)藏富于民的典型。
强调坚持温州模式,是契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坚持走中国市场经济特色的精神,它并未过时。现在进一步系统化地全面阐述与重提,是将这面旗帜高高举起,坚持走下去才不会掉队。
《21世纪》:一直以来,温州资本进出房地产、煤矿等等领域的投机行为颇受争议。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发展温州模式,需要吸取哪些教训?
陈:必须首先说明,温州经济发展走出的温州模式,起步与发展都是因为实体经济,并非是一开始就是炒煤炒房。
现在温州最受诟病的问题无非是部分民营企业“脱实向虚”,最终引发局部民间金融风波,究其根源,是在外因和内因的双重影响下触发。外因是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内因是这批在温州模式上先发展起来的经济体,没有很快找到传统实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又经不起高回报的投机诱惑,才导致大批资本偏离了实业领域。最终国家一调控,这些热钱化的资本形成的泡沫受挤压,导致资金链断裂,一些过度投资的经济体同时在银行的担保链上来不及抽身而被拖垮。
但上述模式并不代表“温州模式”的本质,也不是初衷,这是对温州模式的背离。当前温州发展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温州模式的活力仍在,温州人的创业创新精神仍在。只要吸取教训,温州模式还是能够大放异彩。
《21世纪》:目前来看,温州经济走势是否有所好转?
陈:目前经济开始筑底企稳。从温州近三年的GDP看,基本是一个坡度比较平的V字形走势,而V字形的底部就在去年和今年一季度这个时间段。2011年全年增速9.5%,2012年最低点只有5%,今年前三季度增长7.5%,这说明温州经济已经摆脱了持续低迷的状况。
而且,从近三年的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工业性投资等指标看,也都呈现出相类似的V字形走势。比如,工业增加值走势比GDP走势更加强劲,从最低点的2.8%到最高点的7%,特别是今年第三季度比上半年一下子增加了1.2个百分点。
底层创新与顶层设计
《21世纪》:一年多前,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获得国家通过,当时震动境内外,目前进展如何?
陈:温州金改是国家级改革试点,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大国家级战略举措”之一。金融综合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经济领域改革的“深水区”。
到目前,温州金改完成了地方性、框架性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四大体系”改革的基本框架,省政府确定了20项工作要点,市委市政府确定了76项金改分解任务。
就温州地方政府具体而言,比如相继设立温州金改广场、市股权营运中心等一批金融平台和载体,力推解决区域内经济体运行的融资难问题。引入民营资本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加速危机后不良资产市场化消化,重构温州区域经济良好生态。
同时也搭建和完善了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服务及监管体系,比如率全国之先组建地方金融监管局,成立了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和金融法庭。还有即将在明年3月1日施行的《温州民间融资监管条例》等等。
《21世纪》:不过,温州金改与外界的预期还是存在较大的落差。在推动金改的路径上,你如何看待底层创新和底层设计的关系?
陈:客观上看,温州金改离上级的要求,离温州企业家的要求,离老百姓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这其中有主观原因,但更多是客观原因。
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是温州金改的“两条腿”。顶层设计是中央层面决策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没有顶层设计,就放弃底层创新。
所谓的底层创新,就是利用现有的国家政策、体制机制和组织机构,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方面,温州人肯定是没问题的,一直以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有名的。
温州人的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大家都有目共睹,温州有能力、有条件承担起这项改革的试验任务。温州人要有这个勇气,金改自求作为、敢于作为,否则对不起金改这块牌子。总之,要开动脑筋,敢于作为,加大底层创新的分量,努力实现大的改革突破,真正发挥温州金改“试验田”作用。
当然,温州作为金改试点,仅仅靠底层创新也走不稳,走不长,必须去积极争取顶层给咱们这个实验区以支持。
金融是中央严加监管的领域,可以说金融改革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最后“堡垒”。地方的顶层设计能否转化为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这是金改试点的关键。
未来金改重点要在两个方面求突破:一是在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发起设立金融机构上求突破;二是在本土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做深、并切实为小微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上求突破。
《21世纪》:配合实体经济,温州金改未来会如何推进?
陈:温州金改是一项深层次的改革,要在诸多条条框框下寻求突破,难度很大。越是这样,我们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深化金改,确保取得实效。温州人的创新精神没有问题,他们血管里都流着创新与创造财富的精神。
而政府层面的,则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温州对明年金改任务作梳理归类,重点是研究提出金改“十大任务”。主要明确哪些是需要国家层面解决的,哪些是需要省级层面解决的,哪些是温州自己解决的,分类制定措施,加以推进。
此外,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争取更多的先行先试项目和改革创新举措落户。同时,金改涉及多个部门,要形成合力推进。
民间资本新方向:基础设施、平台空间、实体经济三大“蓄水池”
《21世纪》:温州模式里,核心是大力发展实业领域,那么未来金改与实体经济是什么关系?
陈:金改的最终目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解决“两多两难”(诠释)问题。
换言之,温州金改的根本任务是解决民间资金投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两难”问题。这是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初衷和特色,也是这次金改成功与否的试验石。温州金改的一切举措都要围绕这个根本不能偏离。
“两难”问题不解决,金改就不能说有突破,更不能说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两难”问题,真正实现民间小资本与大项目、大产业有效对接,实现银行信贷大资本与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有效对接,最终实现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类资本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对接。
《21世纪》:温州民间资本雄厚,但过去民间资本缺乏投资渠道,也是今天危机的重要原因,现在如何引导这部分资本对接实体?
陈:温州的民间资金十分充裕,关键是如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此前我们探索了创设“幸福股份”,但这主要是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基础设施,而不是实体经济。下一步,要积极研究探索“蓝海股份”,或者说是拓展“幸福股份”的应用领域。
现在温州发展需要大空间,拓展大空间需要大资金。要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海涂围垦。这符合发展方向,符合温州实际,而且民间资金投资风险很低。
海涂围垦产出率大大高于投入率,民间资金投入的回报和偿还不是问题,这样就又可以解决一部分民间资金投资难的问题。
我们在积极探索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途径。通过基础设施、平台空间、实体经济这三个“蓄水池”,可以基本解决民间资金投资难的问题。
《21世纪》:温州小微企业最多,但目前不良高企,企业生存困难,如何解决这个困境?
陈:要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要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现有地方金融机构把关注点转向服务小微企业,探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思路。像温州银行,下步要把重点放在支持小微企业上。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关键要在创设金融组织机构上下功夫。现在金融服务的关键问题是组织问题,缺少一批金融组织。在积极争取设立新的银行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温州现有的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1世纪》:温州金改一个重要挑战是不良贷款率高企,尤其到年关,是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的偿债高峰期。目前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陈:当前温州企业的资金链、担保链风险问题仍在蔓延,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仍有上升的趋势。年内稳住经济社会稳定不稳定,关键看12月前后;而12月前后关键看金融领域。目前我们对此高度重视,把降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作为当前经济工作和社会稳定的紧迫任务,深入研究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方法途径,打好风险防控的“组合拳”,确保金融经济平稳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加强风险企业的分类处置,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帮扶工作,迅速果断处置风险企业。其次则是发挥政府应急周转金的作用,引导行业组织设立应急互救资金,帮助发展有前景但一时面临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还要发挥在温银行机构的重要作用,引导银行加大支持企业的力度。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055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范一飞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中期将保持平稳”
下一篇:刘明康对金融常存敬畏之心
·儿子为赚钱 父母闹翻天2014.07.17
·7月第二周投资方向2014.07.11
·中德“牵手”概念股2014.07.08
·7月第一周投资方向2014.07.04
·6月4周投资方向2014.06.27
·给六代财富核心信息平台客户的第一封信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