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城市群与服务业驱动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2013-12-16 14:31: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字体:

  受访者

  魏后凯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张国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院副院长

  易鹏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最近的雾霾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与以往不同的是,雾霾范围已扩展到华东、华南等多个区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院副院长张国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雾霾主要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造成的。快速城镇化阶段我国承担了全球大量的钢铁、化工等污染型的重工业产业,污染性重工业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们表示,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走 “质量型”道路来破解雾霾问题。不论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其产业发展都应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来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发展选择适合产业

  “大中小城市由于各有所长又各有劣势,在发展适合产业时既要做到带动经济与就业,同时要保证环境得到保护,因此必须要强调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工。 ”魏后凯说。

  魏后凯表示,大城市主要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主要发展高端产业及服务行业;中小城市主要向专业化、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一般来说,中小城市的制造业比重相对较高。

  魏后凯认为,小城镇情况稍复杂,很多小城镇目前处于衰退状况,原因有三方面:第一,规模太小;第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第三,缺乏产业支撑。未来小城镇首先要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加强产业支撑的能力。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应为多元化,要突出特色,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塑造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张国华表示,未来大城市在城市发展选择上,将以高技术的制造业及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服务业为主导;中小城市将着力打造专业化、差异化的制造业中心或都市区副中心。

  “未来我国城镇经济结构应由大城市规模集聚模式走向大都市圈及城市群的区域产业一体化结构。在大都市和中小城市之间,通过以城际、市郊铁路为主导的城际交通,把整个都市圈组织起来。 ”张国华说。

  张国华认为,中小城市要走专业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道路,产业升级和空间转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产业区位选择与政府主导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安排关系密切,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应科学把握好这一特征。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中小城市在因地制宜发展相应产业时需注意三方面:首先,底线必须要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其次,大城市、特大城市可更多发展服务业;最后,相较于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大城市,小城镇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环境承载能力。

  “任何城市的发展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公共设施服务的能力。第二,产业支撑的能力。第三,城市的承载能力。 ”易鹏说。

  易鹏强调,通过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布局来推动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要尊重产业的发展规律。工业布局可从以前的乡镇转向县城,县城转向市级城市,市级城市转向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未来工业发展趋势是产业集群。而服务业未来的趋势,一是越来越向特大城市集聚;二是信息化条件下,有些服务业会开始向交通既定的城市集中,比如以物流业为主。

  “就目前产业角度来说,不要刻意阻拦产业的规律和趋势。有些产业使得人口进一步向特大城市聚集,不应将这些向大城市聚集的产业驱赶到小城市,产业既得不到盈利,对未来发展也无益。小城镇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比如旅游、休闲、文化等产业。 ”易鹏说。

  产业选择关键要因地制宜

  魏后凯认为,产业发展首先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城市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优势的产业。

  第二,坚持生态保护原则。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工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该按照产业发展优先选择,应该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标准,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排放。

  第三,集中布局原则。工业发展不能走分散化、非集中化、非城市化的道路,应坚持走园区化、集中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要相对集中,不能遍地开花。在每个县城都建立工业园区是不科学的,应根据自身条件分别发展农业、牧业等特色产业。

  第四,要强调产城融合。产业进入园区要与城镇化相结合,而不能单一地发展产业园区,跟城市建设分工,城市发展没有产业园区和产业支撑是不行的,要贯彻产城融合的理念。

  易鹏表示,城市产业选择需遵循“四个优先”原则。

  第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良性产业作为优先。

  第二,要以解决就业能力承载力作为优先。

  第三,要以产业集群、产业配套作为优先,减少货物的配送治理,因为运输业也是一种能耗。

  第四,要考虑到新经济产业发展,尤其是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保持节能技术等优先。

  加大服务业以推动城市群发展

  未来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抓手,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路径来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魏后凯认为,要推动城市群的均衡发展,城市群产业结构应走多元化综合性道路,不同城市群在产业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具体的产业分工。

  魏后凯认为,在城市群的内部首先要推进一体化,包括基础设施一体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最关键的问题是,强化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总体来说,城市群内部应该要形成错位发展,构筑一体化,强化产业链分工。

  易鹏进一步表示,产业分工是市场淘汰的机制问题,要尊重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人口已达到13亿人,而我国特大城市群目前仅三个,数量明显不足。未来在中西部地区应适当再发展城市群,加大劳动力的承载能力。

  “从全球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制造业的利润会越来越低。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张国华表示。

  魏后凯强调,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冲突。只是由于过去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了资源消耗较高、排放较大、土地消耗较大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现在要改变这种模式,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建立生态型、资源消耗较小的模式。“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工业化的污染排放,促进经济发展,达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的双赢效果。 ”魏后凯说。

  易鹏表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而有些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未来趋势在因地制宜基础上,降低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让服务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产业支撑。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4776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