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改革这十年湖北小城咸安样本调查

发布时间:2013-12-2 11:09: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字体:
本报记者 周慧 武汉、咸安报道

    咸安改革,轰动一时。

    咸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东接避暑胜地九宫山、西交三国古战场赤壁、北距省会武汉仅80公里,而咸安正是湖北省咸宁市的中心城区。

    十年间,湖北省咸安区作为地区“改革样本”经久不衰,回到十年前的2004年,咸安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机关工作人员定编定岗,机关干部则通过考试考核、公开竞争,最终有37名干部定编上岗,其余人员退休、内退或被分流,原镇直属的“七站八所”的职工相继置换了身份……

    这就是所谓的咸安改革,官方术语叫做“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再议咸安改革

    11月27日,咸安区的一位老领导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接待过数百批的地方官员和媒体,2004年左右达到最高峰。“除了新疆西藏的没来过,国内其他地方我都接待过。”上述领导称。

    三中全会刚结束,媒体再次蜂拥至咸安。“地方改革的样本,咸安改革算是有些干货。”一位当地媒体人解释说。

    咸安改革,被很多人称之为“咸安改革”,湖北社科院院长宋亚平,被称之为与吕日周、仇和齐名的改革官员。

    所谓改革的干货,即宋在咸安期间,推行一套全方位的顶层设计。

    宋亚平描述刚到咸安时的情景时提到,农村基金会欠债3.68亿,“普九”负债9400万元,粮食亏损挂账1.5亿,上访群众围堵政府大门,区政府官司不断,工商局长国道拦车收钱被《焦点访谈》曝光。

    2000年起,宋在全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强力推行“五保合一”,选派干部南下打工,撤销“七站八所”(记者注:具体是指县、市、区及上级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等。当时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来推广到湖北全省七个县市试点,最后推广到全省。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以钱养事”改革和十年后的广东顺德的社会体制综合改革类似。2011年,广东顺德提出社会改革方案,即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经验,将政府具体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探索在专业性、行业性强的领域开展法定机构试点,构建依法独立运作、自我管理和承担责任、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模式。

    咸安区财政局综改办主任张玉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咸安改革强调政府精简机构,让市场发挥作用,从过去养一堆公务员,到政府花钱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这在当时还是很超前的,今年三中全会也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

    张玉书是第二批下海干部。当时咸安区分四批派600余名干部南下打工,政府每月发工资150元,其他自谋生存,主要是为培养市场经济意识。“不触动利益的改革,不叫改革。”张玉书说,当时大规模精简乡镇党政机构,压缩乡镇领导干部职数和人员编制,分流冗员,很多干部到领导办公室拍桌子。

    咸安区经济部门一位官员说,他认为咸安改革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体制和思想方面的问题,而前任书记主要抓经济搞农业,所以也有人说宋不擅长抓经济,也有人对他有意见。“但咸安只有完成基层体制方面的改革,才能给后面的经济发展铺路。”

    “地方官员的改革,就像如来佛手上的蚂蚁。”90年代的湖北乡镇书记,现在的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说,他认为咸安改革,在当时解决了咸安区最迫切的财政负债问题,但微观和全国性的政策脱节,导致一方面改革难度大,另外很难真正有突破。

    十年下来,咸安改革是否正确,改革是否政去人息,咸安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地方改革官员是否会遭贬。近十年来,这四个问题的相关讨论层出不穷。

    改革班底这十年

    为什么会有咸安改革?多位经历改革的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是宋亚平刚从沿海回来;另一种观点是,咸安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这是财政压力倒逼。

    而一位参与改革官员补充称,改革能推行下来,还有一个原因,当时湖北省高层和咸宁市层面,实际上都是支持改革的。

    宋亚平,1957年湖北农村出身,79年入武汉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省政研室,1988年辞掉公职到广州深圳务工经商。1990年考入华师历史读博士。毕业后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任职三年。1998年又调回湖北省枣阳任副市长。1999年到2003年期间,他在咸安区任区委书记。

    如今,宋亚平离开咸安已满十年。

    11月28日,恰逢该武大120周年校庆。已是湖北省社科院院长的宋亚平,招待几名79级校友聚餐,地点在单位食堂。56岁的宋亚平,脸上填满岁月沟壑,大多时间眉头紧锁,但精神很好,气场十足。他刚参加完校庆,马上要下地市州去宣讲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地点是湖北最偏远的神农架和恩施。

    公开资料显示,当时的区长王玲,后来担任过地级市市长和市委书记,现是湖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当年的区委常委雷文洁,现任湖北省文化厅厅长,当时的组织部长汪继明,现为鄂州市副市长。

    其中一位现居要职的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宋的改革,应该是得到了省里的认可。他分析,省政研室是跟省领导最近的部门,是被重要领导调到身边,现在作为社科院院长,也是正厅级,还可以做学术。

    宋亚平新书的封面,用的是当年上央视面对面节目的照片。2000年初,作为改革明星的宋亚平上央视,西装革履,该是最意气风发的年龄。汪继明等多位当年的改革班子成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都感慨“那时候真年轻,敢想敢做”。

    在宋到咸安时,县改区的咸安,负债累累,部分公务员都发不出工资。但那对于这套班子来说,是最“糟糕”的时代,也是最意气风发的时代。

    宋亚平说:“三中全会的方案勾勒了一个宏大的蓝图,关键是需要地方官员落实,干预打破现有利益格局”。

    下海干部的新“改革方案”

    咸安改革被很多人认为,是领导个人色彩浓厚的改革。政去是否人息呢?

    咸安区财政局总改办主任张玉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咸安改革的全面实践,和发挥功效,应该在2003年和2004年。而宋亚平是2003年,调回湖北省政研室的;宋离开后,续任干部都扛起了改革的大旗,几项相对核心的措施,还是都延续下来。

    “五保合一”,是稳压剂,让被去掉公职的公务员没有后顾之忧。“以钱养事”,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是核心。

    咸安改革以后,咸安区乡镇只剩下三站一所,乡镇得到极大精简。以前的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农基站和农技站,都变成农基服务中心,和农技服务中心。后者完全是市场化运作,对员工采取聘用制,根据老百姓的满意度考核发工资。相对以前的“养”有编制干部,更节省支出。

    这一措施,在这十年都在不断完善。目前他们刚刚申报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即将过去的以钱养事,进一步深化。主要是探索提供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从以往单一的农基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服务,到农村合作社参与竞争,为农民提供服务。

    11月29日下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来到咸安富民农基合作社仓库,大批货车正在运粮食。合作社负责人吴俊辉告诉记者,他们一共有300亩田地,社员100多人,是当地较大规模的农业合作社。已和政府初步达成意向,为片区的农户提供农基和农技服务。

    张玉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正在申报相关方案。初步方案的核心,就是引入竞争机制,以市场化运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技服务中心、畜牧服务中心、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经纪公司等)为主体,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引导服务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步骤,是由服务组织与农民签订的服务合同,服务合同由农业部门制定,对服务组织采取一年一选定、一年一考核,优胜劣汰机制,服务组织的服务报酬,跟农民满意度挂钩。

    对于在农村实现“以钱养事的全程社会化服务”,部分农村问题研究学者并不看好。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徐勇表示,这种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农村社会组织相对薄弱,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数量和能力都有限;而城市在推进社会化改革方面更具优势,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社会组织发育相对较好。

    “咸安有‘以钱养事’的基础,又有市场化改革的基因。”张玉书说,他1991年财政类大专毕业,两次下海,第二次被咸安区政府作为锻炼的干部下海,他曾试图在广州创业,最后都回到了体制内。

    下海的经历,对张玉书这样的基层干部都影响较大。(编辑 晨星 孙小林)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4449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