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建设民生政府的三个改革趋向

发布时间:2013-11-25 14:09: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字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发展成果考核要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等民生指标,这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民生政府,必须加快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财政、组织和绩效考核体制机制。具体思路如下:坚持公共财政的民生投向,着力发展民生经济;坚持制度机制的民生取向,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绩考核的民生导向,着力促进政府行政理念转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发展成果考核要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等民生指标,这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社会普遍呼吁强化政府的民生责任,着力构建民生政府,这不仅是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而且对凝聚拥护改革的“正能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生政府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政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用民众生活质量指数和满意指数来取代简单的经济增长指数。

  民生政府到底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呢?首先,民生政府是与民生相关的创新型政府理念。提出民生政府,实际上是对长期以来唯GDP增长的治理模式的扬弃,而与我们一直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服务型政府一脉相承。它意味着政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用民众生活质量指数和满意指数来取代简单的经济增长指数,建构一种与“GDP政府”截然不同的政府形态。其次,民生政府是坚持执政为民主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的政府。它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在维持民众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保障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二、民生政府的主要任务

  建设民生政府,一要兜住底线;二要保障基本民生;三要促进民生公平;四要稳定民生预期。

  建设民生政府,一要兜住底线,这是民生政府的首要责任,就是要通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解除民众的生存危机。在这里,底线民生不是低水平的民生,而是指政府在民生领域不能含糊、不能推卸、必须坚持、必须做到的事情。底线是表示性质的概念,或做到或没有做到,或尽职或失职,没有中间状态,政府责无旁贷。特困群体如果陷入生存危机无法自拔,就很容易冲击社会的道德和心理底线。

  二要保障基本民生。基本民生就是人民的基本生计,保障人民群众生存和基本发展的“安全网”,既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等面向特困群体基本生活的 “网底”,也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基本住房等确保公民过上体面、有尊严生活的最低需要,这是民生政府的主要任务。在这方面,应通过发展义务教育、促进就业创业、调节收入分配、提供社会保障、建设保障性住房、确保基本医疗卫生等,努力实现全体国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三要促进民生公平。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民生领域的不公平现象社会显示度极高,当前,群体间、地区间、城乡间民生公平性上还做得不够好,人民群体反映强烈。近年来,民生方面的信访、上访数量居高不下,部分群众甚至通过群体性事件等极端方式表达不满,需要高度关注。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政府在制定民生政策、分配民生资源、实施监督管理时,以公平为导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人力、财力、物力等更多地投向弱势群体、“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农村地区民生保障项目。

  四要稳定民生预期。当前,社会上普遍弥漫着一种焦虑和不安,人们对未来缺乏稳定的安全预期,担心自己或下一代得不到好的教育、没有稳定的工作、无法获得满意的收入、不能享受靠得住的社会保障、负担不起医疗卫生服务、住不上较为舒适的房子,等等。这种情绪的蔓延和氛围的形成,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当下的幸福感,还使他们“有钱不敢花”,无法启动当期消费进而带动经济持续发展,更使政府在民生建设方面丧失公信力。因此,政府致力于民生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为民众提供清晰而稳定的安全预期,重点要增强民生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执行力,使政策落实好、指得上、靠得住。

  三、建设民生政府的体制机制改革

  建设民生政府,必须坚持公共财政的民生投向,着力发展民生经济;坚持制度机制的民生取向,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绩考核的民生导向,着力促进政府行政理念转变。

  建设民生政府,必须加快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财政、组织和绩效考核体制机制。具体思路如下:

  坚持公共财政的民生投向,着力发展民生经济。建设民生政府,公共财政是物质基础,发展民生经济是根本途径。必须把民生政府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扩大财政收入、发展民生经济、加大民生投入上。要建立民生投入持续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国家财政从经济建设型向民生建设型转变。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整个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行政公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渐降低财政支出中直接用于经济建设的比重,千方百计加大民生领域财政投入,不断增强财政支出的公共性。适应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民生相关产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坚持制度机制的民生取向,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要以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为核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向民生建设。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推动民生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要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就业促进和就业指导、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要建立高效有力的执行机制,加强问责和监督,确保各级政府把民生职责落到实处。

  坚持政绩考核的民生导向,着力促进政府行政理念转变。树立正确政绩观,促进政府行政理念从单纯注重GDP增长向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并重转变,突出政绩考核的民生导向。在衡量政府绩效时,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表现;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率,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程度;既要看当前发展状况,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共享情况。同时,要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的综合考评机制,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评估政府的民生工作,切实提高民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4293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