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安徽界首地方的三个期许

发布时间:2013-11-22 9:34: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字体:

  本报记者 王永群

  “抢流转”是今年“双抢”时期地方出现的“第三抢”,也是地方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自觉行动。在地方,土地流转的空间已经打开,需要对其未雨绸缪。

  对此 ,安徽省界首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磊感触最深。 “农村土地流转既要流得动,又要流得对、流得顺、流得稳,否则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 ”李磊说。

  土地确权颁证中央不能“有口号没口粮”

  按照今年中央 “一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记者采访发现,5年对于当前疾行的土地流转来说,显然是“慢了一拍”。

  “土地流转后,肯定要对连片土地进行整理,承包前土地边界肯定会打破,我们担心的是,种粮收益一提高,就有农户要求要回地,在外打工的人也可能随时回来要地,如果他们要求一定要回原来地,到时候肯定要闹矛盾。 ”界首市邴集乡大户王明杰说。

  界首市土地流转率当前已经达到70.2%,很多地方已经流转,但全市确权颁证尚未开展,土地流转之后再颁证,巨大风险已经埋下。

  安徽省农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尚处在小范围试点阶段,已经确权登记的农户比重极少。在采访中,部分农户对记者表示,将承包地进行流转后,经营户将“小田并大田”,没有了田埂地界,时间长了,搞不清哪块地是自家的,而手中缺少凭据,怕把自家地流转没了,因此宁肯粗放耕种甚至抛荒也不愿、不敢流转,即使流转,租期也一般较短,以3—5年居多,导致受让方对流转土地重短期利用、轻长期投入,影响到土地产出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央明确提出要对土地颁证,地方也已经意识到重要性,为何不快速推进?

  这一次地方政府真正体会到 “只有项目没有钱”的痛苦。从安徽的实际情况看,还是钱的问题。

  由于安徽目前还没有为颁证付费,颁证平均一亩地需要多少钱财政没有具体专项,但按此前测算,每亩地至少平均20元。从全国看,18亿亩耕地需要360亿元,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中央已经明确,这笔钱全部由地方出,地方财政如何分摊? 5年内每年投多少?每年颁发多少证,地方需要专项规划,而对于要拿出真金白银去投入看不到产出的“小本子”,动力自然不足。

  也正因如此,地方的期望是,中央能否为“口号”买单,而对这个全国性难题,中央财政也需要一次性拨付到位,否则,颁证时间跨度越大,潜在纠纷越多,这一点,中央和地方都不愿意见到。

  完善政策与政策落地同样重要

  “现在,基础设施投入太少了。 ”界首市光武镇家庭农场主刘大卫说,一是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生产性用电等基础设施薄弱,电力设施没有到田间地头,供电部门出于成本考虑,不能送电到地头,天旱灌溉时只能使用柴油发电浇地,成本是用电的5倍以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抗旱只能靠打井。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大户实力弱,无力投。三是为生产服务的设施用地不配套,用地难,适应规模经营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仓储、道路、晒场、烘干等设施,由于多种原因,规模经营主体面临的设施用地普遍没有解决。

  在土地流转达到一定面积后,需要有必要的仓储、晾晒场、机库等附属设施用地。为此,2010年,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下发了 《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设施农用地的范围、审核、监督管理进行了明确,但在基层落实上则出现了问题。因为《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同时规定,设施建设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安徽省各地基本农田占比普遍较高,皖北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率多在80%以上,宣州区140万亩耕地中120万亩是基本农田,有的乡镇如庐江县同大镇耕地全部是基本农田,由此导致附属设施用地无法落地。庐江县春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拟建有机肥工厂,但缺少生产场地。另外,建设审批手续难办、原承包户不愿将自己的承包地变为仓库或晒场也是重要原因。 ”安徽省农委综合处副处长刘学贵说。

  “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必须着力于构建以农民为主体、兼顾各方的利益分配格局。既要保护流转农户的利益,使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要让流入方从规模经营中获得效益。目前,界首市沿公路主干线等地理位置较好、百亩以上连片土地租金已上升到千元以上,一旦出现经营失败,企业跑路,社会风险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流入方的政策保护同样重要。 ”安徽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说。

  金融保险“跟上腿”,光靠地方难突破

  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风险大、融资难是所有规模经营主体面临的共同难题,但金融政策不可能一地一策,地方仅能在农业保险方面进行有限探索。

  “我们土地流转率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户们敢流转。我们在安徽省率先出台了《创新金融服务化解经营风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施方案》(下称《方案》),通过财政补贴部分保费,提高农业保险金额,开展保单质押,财政给予适当贴息方式,促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吸引金融资本投入三农,化解规模经营风险。 ”李磊介绍说,从今年10月份起,界首将小麦、玉米、大豆的保险金额分别由原来的270元、250元、170元提高到500元、400元和260元,在补交的保费中,政府给予50%的补贴。在设施农业保险中,农户承担的保费,政府再给予50%的补贴。开展大宗农作物和设施农业保单质押贷款,银行按保额70%给予贷款,财政给予50%的贴息。这些钱,全部由市财政兜底。

  “目前,我们正和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一起,着手对规模经营主体开展信用调查和筛选工作。市里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三农考核方案》,把对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贷款余额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动态调整对公存款,激励金融机构扩大县域贷款。 ”界首市农村商业银行经理黄应同说。

  但界首市的这一创新目前还只停留在一个县的层面,在安徽也是个案。利辛县潘楼镇种植大户马海流转土地600多亩用于蔬菜种植,由于没有蔬菜保险,一次大风刮毁120亩大棚,损失50多万元。利辛县隆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780亩从事小麦、玉米种植,受今年夏季高温干旱影响,预计玉米减产50%—60%,保险公司仅按每亩30元赔付,远不能弥补灾害损失。

  在采访中,界首市所有规模经营主体都对上述《方案》表示欢迎,令其他地区大户羡慕。因为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和租期的延长,受让方资金需求由小额向大额转变,由短期向长期转变,大规模流转土地资金需求量大,农户一般要求“先付钱,再种田”,每季租金要一次性预付,投入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上千万元,贷款难仍然是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影响到经营规模扩大和效益提升。

  “农业保险需要提标扩面,但风险很大,保险公司一家难以承担风险,所以只能先在小范围推行。我是在界首挂职副市长,这个创新方案单独请示过总公司。 ”国元农业保险有限公司康埝说。

  这就意味着,界首还只是个例,因为财政要支付贴息,对于其他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来说,有没有财力是一方面问题,愿不愿意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省际之间更如此。并且,国元农业保险是安徽省属政策性农险公司,带有政府“公益角色”,在其他省份,商业性农险公司不会主动进入高风险保险业务,金融保险跟上“农业规模经营的腿”,还需要在全国实现“一盘棋”。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42362.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