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共享发展 畅想改革

发布时间:2013-11-15 11:25:00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 【字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牵动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小日子。民生新蓝图,有望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促进公平正义,将怎样影响百姓的生活?人们充满期待。

  ——编 者

  构建“橄榄型”社会

  本报记者 鲍 丹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昨天一个个体户拉着我问:‘改革会涨价吗、会增加收入吗?’这个问题很实在,也很典型。改革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还是看百姓的‘钱袋子’有没有鼓,百姓日子有没有更好。”这两天,中国(海南)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云南调研,所见所闻令他对全面深化改革更有感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可以预见,未来收入分配改革将有较大突破。”迟福林说。

  “由于出现了经济增速放缓,不少人怀疑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能否实现。其实,如果相关改革到位,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仍旧可以实现。”迟福林认为。他介绍,2012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开始跑赢GDP增速。今年前3个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9.6%。“收入分配改革进程的加快,会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迟福林说。

  迟福林建议,应以民富优先破题收入分配改革。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指标应当具体化。另一方面,应当致力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社会。“形成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支撑经济年均7%左右的中速增长、奠定‘橄榄型’社会结构,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大趋势。”理想的状况是,中等收入群体争取到2020年达到40%,人口规模从3亿扩大到6亿左右。

  收入分配改革不是就收入改收入。迟福林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初次分配应当在调节国家、企业、居民大分配格局上有所作为,要对中小企业减税,把就业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劳资关系,创造收入上升的空间。再分配领域,政府应当需要通过压缩行政开支,确保到2020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实现。

  社保,要普惠更要公平

  本报记者 陆娅楠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一直以来都是百姓关注的焦点。

  “为啥医保有那么多花样?”常年在北京打工的江苏人姜明珍,在农村老家上了新农合,在北京看病时却用不上,北京的城镇居民医保她又申请不了。“要是以后交一份钱,全国通用就好了。”

  “人家公费医疗,个人不交钱,医药费还全能报,而我们就只能报70%,差别太大了!”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外企工作的小张,很羡慕当公务员的同学。

  “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改革亮点,回应了群众要求改变社保制度‘碎片化’和‘双轨制’的呼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说。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亿人,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然而,社会保障制度向“全覆盖”加速迈进的同时,也存在“碎片化”、“多轨制”的问题。丁元竹介绍,我国社会保障模式“种类繁杂”,仅养老保险就有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保、机关事业单位四种养老模式,相互之间难以转移接续。

  “‘碎片化’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待遇差别较大,群众感到不公平。”丁元竹分析,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主要存在于两个维度——

  纵向看,代际之间不够公平。例如同一种职业,国企老职工和现在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不同,具体企业也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做法。

  横向看,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够公平。农民与市民,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与企业职工,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不同群体所对应的社保模式各不相同,其收费标准、缴费方式与保障水平就大相径庭。“近两年,社会上纷纷抱怨的养老‘双轨制’,就是这种不公平的集中体现。”

  丁元竹认为,要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关键要在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模式,实现统筹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三中全会确定了‘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希望围绕这一原则的顶层设计方案能尽早出台,真正使社会保障制度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实现人人老有所养。”

  人人都能病有所医

  本报记者 李红梅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覆盖13亿人、实现“全民医保”的今天,百姓对医疗服务有着更高的期待——“希望看病更方便”、“希望给困难群众多些帮助”。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科院院士曾益新表示,“公平”成为当前民生领域改革的关键词,深化医改,也要致力于实现医疗公平。

  医疗公平主要包括筹资分配、服务提供方面的公平性。曾益新介绍说,基本医保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来补助,是二次分配重要手段,保障其公平性,可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我国织起了全球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但是公费医疗、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等制度,按照城乡、区域、身份建立各自制度,筹资水平、支付水平差距较大。有的保险因为支付能力低,能够报销的医疗范围有限,会导致自付的比例较高。“要逐步缩小政府医保之间的差距,不再按区域、身份来保障病有所医,而是按照年龄、收入等要素来进行,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政府医保资源分配体系,给予困难人群更多的支持。”

  曾益新说,医改的目标是要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管在哪人们都能享受到同质化 的医疗服务。这就要求医疗服务资源均衡分布,尤其是优质的医疗资源。但是,现实中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于是人们集中到大医院看病,出现“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人们纷纷抱怨“看病难”。

  他认为,均衡医疗资源分布,政府要进行引导。一是通过各种办法,吸引高水平的医生留在基层,大医院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等,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尤其是对于偏僻的山区、农牧区,应该专门制定优厚政策,鼓励合格的全科医生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城市里要有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规划,鼓励社会办医,扩大医疗服务的供给。

  让农民拥有一样的公共服务

  本报记者 冯 华

  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我最盼望的就是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医疗、养老保障。” 说起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期待,41岁的农民工任俊江说。

  任俊江和妻子从安徽芜湖来北京打工已有20年。“老家参保的新农合在北京根本用不了,平常生了病只敢去小诊所瞧。”任俊江说。他更羡慕城里人退休后每月能领上千元养老金,“我们要想老了有这样的生活,只能现在多攒钱。”

  “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

  他表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涵盖面很广,涉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当前,最紧迫的、差别最大的还是城乡之间。广大农民,包括2亿多在城乡务工的农民工,长期以来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客观看,近几年我国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党国英说。新型农村居民养老制度建立起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但这些和城市相比,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党国英分析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相对滞后,从根本上讲是发展水平的问题。发展不足造成的公共财力不足,公共财政也没有完全到位。”

  “三中全会贯穿始终的是‘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要通过制度改革、制度创新来加以推进。”党国英表示,十八大以来公共财政全覆盖进程加快,相信能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更大的财力支持。此次公报强调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有利于农民、农民工社保待遇的改善。

  “全面小康不能把农民丢掉。在教育、医疗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都是平等的权利主体。”党国英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到实处,中国社会建设将有明显进步。

  环境好了,大家受益

  本报记者 刘 毅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普通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身边的环境表示高度的关心以及重重忧虑。“改革不能光盯着经济了,空气脏了,日子过得有什么劲。”当雾霾频频来袭,许多人表达这样的想法。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说。

  他认为,三中全会公报中,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有三个特点:一是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六个“紧紧围绕”之一,统一部署。二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丰富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把“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内容充实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来。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非常重要。”夏光建议,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该从“科学的决策和责任制度、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制度、内化的道德和自律制度”这三个方面展开。

  完善科学决策制度,应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问责力度,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对重大规划和发展项目进行科学的、社会广泛参与的环境影响评价。

  强化法治管理制度,关键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进程,推动现有各种法律的“生态化”调整。

  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包括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培育公众的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生态环境好了,人人都受益,这是新一轮改革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方面。”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4077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