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深度解读试验区 寻找航运新机遇

发布时间:2013-11-12 14:19: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字体:

  黄小文

  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8月22日,商务部宣布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在试验区暂停实施《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10月1日试验区将正式运作。

  从字面上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国家层面的。自贸试验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其核心是制度创新,而不是优惠政策。自贸试验区立意在于 “开放”,而且其意义并不止步于上海,中央期待自贸区可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自贸试验区是在中国经济换挡减速过弯时期坚持改革开放的一项顶层设计,它产生的背景是中国正面临“二次入世”的危险。一方面,中国自2001年底入世至今十二年有余,入世红利基本消耗殆尽。近年来,受经济危机影响,发达国家为了促就业、稳定经济和遏制新型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断针对我国制造贸易摩擦,给我国有些行业造成巨额损失。另一方面,多哈回合谈判受阻,美国继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之后,又启动了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它是国际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自贸区(FTA)谈判,要将美欧之间的关税降至零,覆盖世界贸易量的1/3、全球GDP的一半。如果谈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贸易的标准、规则和格局。无论是TPP还是TTIP,中国都未被邀请。所以,TTIP被解读为美国有意孤立中国的新体系,将和TPP共同抑制新兴国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进攻性地位,再次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驱赶到国际贸易体系的边缘。这两个自贸区是美国试图在WTO之外建立的规则体系,旨在重新定义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自贸试验区的设立,符合未来中国融入国际服务贸易和投资体系的全球化战略框架,是主动出招,也是迫不得已。在中国有可能启动加入TPP谈判的背景下,试验区有望成为中国加入TPP后首个对外开放的窗口。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深度解读

  一、自贸试验区自由在什么地方

  有人称其是 “一简化六自由”:简化管理(主要是行政审批),使区内注册企业享受:(1)贸易自由;(2)人员进出自由;(3)货物进出自由;(4)服务进出自由;(5)货币流通自由;(6)货物存储自由,并使与区内注册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区外企业搭车也享受这“一简化六自由”。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作为自贸试验区挂牌后的运营管理机构,其在 《上海综合保税区运行情况》中指出2013年上海综保区将推进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功能、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试点规模、研究建立具有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等十项功能先行先试。这被普遍解读为自贸试验区近期的工作重点。(1)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运作;(2)融资租赁功能全面发展;(3)以期货保税交割功能促进大宗商品产业集聚;(4)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试点规模;(5)推动机场区港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6)做大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业务;(7)全面推进亚太营运商计划;(8)探索“前店后库”联动模式;(9)试点全球维修检测业务;(10)研究建立具有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

  自贸试验区在实践层面将产生哪些影响?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总体规划立意高远,内容丰富。这28平方公里承载了太多的想像和期待。但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是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场运动,在实践层面,它将会产生哪些影响,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行业的特点,具体分析。下面主要立足金融、航运等相关行业进行分析解读。

  (一)自贸试验区将推动贸易升级

  无论从贸易额还是贸易量来看,中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将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主要任务,配合贸易的转型升级,带动金融、投资等领域的进一步改革。贸易转型升级涉及两方面:其一是传统贸易业务的进一步开放,实现货物自由进口、储存、再出口和区内加工制造。这与目前已有的保税区的优惠措施并无本质的区别,但可能在放宽海关及关税管制方面会有进一步的举措。其二是伴随着贸易的发展,拓宽和发展上海在相关领域的地位。比如,自贸区提出将发挥外高桥、洋山、浦东空港三港联动作用,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济等产业,将上海建立成一个国际航运中心。

  此外,在试验区或将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拓展专用账户的服务贸易跨境收付和融资功能,支持区内企业开展离岸业务。值得注意的是,还有望探索在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航运金融交易平台,设立商品期货的交割仓库,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扩大完善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拓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功能,将有助于上海作为自由贸易港的繁荣。

  (二)金融自由化意义深远

  金融市场的放开被认为是自贸试验区的最大看点,是关键点,更是难点。因为和新加坡、香港等自贸区相比,上海在金融领域的差距最大。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全面放开、市场化的重要标志。尽管细则尚未出台,本人认为,金融放开不会一步到位,而是小步快跑。利率市场化将给予企业更多的选择。但对于国有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他们要和外资银行同时起跑,竞争压力非常大。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受浮动区间控制,都受央行的管理。在自贸试验区内实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人民币的国内、外市场价格接轨。人民币自由兑换意味着自贸区内的企业可以直接用人民币或者美金进行结算,而不需进行兑换,这将加快企业资金流转,降低汇兑损失的风险。另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过去因为境内企业无法境外贷款或者贷款受限,在中外存在利差的情况下,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可兑换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国企业获得成本比较低的资金。资本自由兑换将允许境内企业境外贷款。另一方面,资本自由兑换也将大大简化境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手续,利于境内企业抢占海外市场。但是人民币资本项下的放开会引发资本外逃或热钱涌入的问题。而且,自贸区内外因政策差异会为套利创造机会。所以,金融的放开对政府部门的监管是个严峻的考验。从长期看,自贸试验区有可能会建设成为中国境内的一个离岸金融中心。

  (三)上海自贸试验区将给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辐射和聚集效应

  由于是境内关外,上海自贸试验区内自由化程度高,必将给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辐射和聚集效应。自贸试验区赋予企业的运营国际化、贸易便利化、金融自由化等优惠政策,会产生“虹吸效应”,吸引部分企业将财务、运营和营销等功能性部门移到上海。但与此同时,由于区内土地成本、人工成本较高,基于降低商务成本的考虑,“挤出效应”也会促使诸如高端制造业向周边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目前上海周边包括中部省市都在积极推动与上海口岸对接,建立与自贸区互通的网络平台等,力争缩小与自贸区制度和政策差距,希望自贸区向周边地区扩容,甚至“落子”周边省市。而且,各地已经意识到上海自贸区同时还会带来的“溢出效应”,纷纷找准自己的定位,与上海嫁接,在长三角乃至内地形成更加精细的分工。

  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对长江经济带起到巨大带动作用。上海港能保持全球第一大港,靠长江经济带支撑;浦东机场预计在2015年跃居全球最大货运机场,也靠长江经济带支撑。试验区必将助推长江经济带物流发展,形成凤形图:上海是凤头,长三角是凤身,浙江和江苏是两翼,长江经济带的六省和一市是长长的尾羽。(四)负面清单管理对企业而言是投资自由化

  负面清单管理就是“法无禁止即合法”,即政府只规定企业不能做什么。至于企业要做什么,由企业自行决定。负面清单管理本质是投资自由化。它和准入前的国民待遇是行业准入和经营活动范围的放开。但这种放开对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因为涉及到金融、航运等服务业的开放,我国服务业与国外存在不小差距,外企在这方面的竞争力明显优于中资企业,扩大开放会给国内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国有金融机构,因为将失去在央行指导下的依靠存贷差获利的垄断优势,同时又缺乏优质的服务和理财产品,完全市场化的竞争对国有银行是个巨大的挑战。但航运业因为开放的时间较早、程度较高,国内航运企业市场竞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预计冲击不会太大。所以“负面清单管理”一方面是赋予外资企业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在剥夺原本只有国内企业可以享受的政策保护甚至是特权。尽管航运业开放程度较高,但国有航运企业在经营方面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政策上的优势。

  另外,由于政府在列清单的时候,不可能完全预见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外资企业因为在国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抢占市场的优势明显,这意味着国内企业后来进入这些行业的门槛被提高。

  (五)负面清单管理对政府而言是职能转变

  尽管自贸区最引人注目的是金融改革,但其真正核心的改革是重新定义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目前中国行政管理观念的一种颠覆,通过减少政府审批和打破垄断,更有效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又可防范目前体制中与政府审批权和其它权力对应的设租、寻租现象。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中国与国际贸易最新规则的接轨,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积极性。负面清单管理是政府简政放权的体现,政府的职能将从事前审批转变为事中服务,事后监督。

  (六)自贸试验区将全面推进亚太营运商计划

  2012年12月上海综合保税区启动了“亚太营运商计划”。目标是用3年时间,将有条件的区内企业,培育成为统一负责集团总部在亚太区范围内具有订单销售、物流运作及资金结算等功能的实体运作型营运总部。实质就是实现跨国公司亚太业务和总部功能在保税区集聚。自贸试验区设立后将全面推进这一计划,促成上海成为许多跨国企业在亚太地区最核心的供应链枢纽。在未来物联网的时代,区域互通互融和产业互通互融,跨国企业需要协调区域乃至全球的供应链枢纽。自贸试验区以最优的贸易、金融、物流、通关等协同服务,提供着适宜供应链枢纽建立的全部最优要素: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

  (七)上海自贸试验区不会负面影响香港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再次点燃香港对 “沪港之争”的忧虑。不能否认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后的确在有些方面会和香港存在竞争,但它对整个亚太金融格局带来的积极的“蝴蝶效应”同样不容小觑。香港连续19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其长期以来的自由、法治加上简单低税制所构成的软实力,试验区短期内难以企及。加之此次自贸区金融的放开尚有很多监管方面的难题,有人预测上海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方面的实际开放力度不可能达到香港的水平。而且权威人士明确表示“上海与香港各有特点,中国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

  (八)试验区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上海自贸试验区其实是一场要素市场的放开、政府边界厘清和管制放开的试验,其获批和建设演进并不是完全顺畅。外界关注最多的金融市场开放银监会和国有银行不同意见。融资租赁业是否纳入出口退税试点,相关主管部门也提出过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关主管部门将很多不想开放的项目都列入负面清单。同时,因为是要素市场的开放,对技术细节要求相当高,上海在推出细则时相当谨慎。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现状和未来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程不尽如人意

  2009年国务院出台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若干意见。2012年5月《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上海要形成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实现航运要素和资源集聚:港口、机场吞吐量继续位居世界前列,航运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凭借世界第一的吞吐量、到港船舶的大型化程度和高密度航班,上海已经成为国际航运船舶物流中心。但由于存在法律、税收、金融等方面的短板,距离新加坡、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还有很大差距。尽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不小成绩,并且已经从着力营造硬件能力为主的阶段转向硬件能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并举的阶段,但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试验区将积极发挥外高桥、洋山、浦东空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济等产业。具体而言,将推动中转集拼业务发展,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支持浦东机场增加国际中转货运航班。充分发挥上海的区域优势,利用中资“方便旗”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船舶在上海落户登记。简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流程,形成高效率的船籍登记制度。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业务。

  此外,设立自贸试验区将促使海事服务发生革命性改变,除了港航企业的货物、运输工具会发生变化外,相关海事法律、法规也会发生变化。目前海事部门正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研究推出海运方面的一些配套政策,这些政策将有效改善自贸区海运管理,为相关航运企业提速增效。目前在洋山保税港区推出的保税船舶登记制度将升级为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旨在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比如在准入条件方面会有一定的放开。

  尽管海运方面直接放开的内容并不多,但试验区对航运最大的利好就是金融放开。历史证明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是相伴而生的。航运中心的金融业发展将解决港航企业的资金困境,充分发挥它在航运投资、融资、结算和海上保险中的作用,而运输生产本身也就是国际范围内资金流转的过程。所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必然惠及航运。

  (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之路

  “十二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具体任务包括:到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300万标箱,继续位居世界港口前列;航空旅客吞吐量达1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550万吨,位居世界机场前列;出入境邮轮及邮轮旅客达到500艘次、100万人次,初步建成邮轮母港基地;在上海登记注册的国际航运船舶超过400艘;上海二手船舶交易突破100亿元;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航运经纪、船舶管理、航运服务代理以及海事法律、航运金融服务体系。也就是说,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不但要在传统的港口航运业务方面继续保持优势,重点是大力推进航运金融等高端服务业。航运金融,属于航运上游产业,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航运中心的国际竞争力。上海目前在发展航运金融方面的努力方向是:建立完善航运金融服务功能体系、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加快发展航运保险业务、积极探索航运指数衍生品市场。而所有这些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随着金融的放开而进入加速度发展期。

  上海VS新加坡:竞争亚太供应链枢纽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9月1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了一篇题为 《上海自贸区把新加坡当假想敌》的文章,指出“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的文件,在全面推进亚太营运商计划一项提出以新加坡等国家为竞争对象,希望上海自贸区能逐步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总部”。报道一出,被国内外各大媒体转发。无论中国方面是否明确这样表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确有和新加坡竞争亚太供应链枢纽的意思。新加坡长期是亚太地区的供应链枢纽,也是国际金融和航运的双中心。但近年来随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加坡的优势地位的确遭到撼动——宜家、麦当劳、通用汽车等知名企业把亚太区总部从新加坡搬到了上海。

  但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在短期内无法比肩新加坡。新加坡原本属于中转型的航运中心,但近年来因为抓住国际货运市场东移的机遇,努力发展航运服务业,成为既有实体船运又有海事服务的航运中心。除了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高端人才聚集等因素以外,新加坡政策稳定,拥有强大而稳定的司法体系也是吸引很多航运企业、海事组织和机构纷纷入驻新加坡的原因。此外,新加坡还推出向非新加坡籍的船运企业提供政府优惠扶持,不仅冲击纽约、鹿特丹这些老牌国际航运中心,甚至叫板国际海运服务中心的伦敦,直接瞄准国际航运中心一哥的位子。上海尽管拥有长江经济带腹地,也有世界第一的吞吐量,但由于航运服务业的严重落后短期内无法赶超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航运企业如何积极应对自贸试验区的设立

  透过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结合李克强总理不久前给英国《金融时报》的署名撰文,媒体将李克强总理的施政路线概括为三个要素:认可经济增速中枢下移而拒绝短期刺激;以自贸区等制度建设促进开放,带动新一轮改革;激活市场活力。的确,在前面对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种种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总理坚持改革的决心——“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这就更加督促我们要认清形势,早作部署。受国际经济贸易大势影响,航运复苏困难重重,前途暗淡。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给航运企业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除了勇敢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一、认真研读自贸试验区有关航运的政策,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将政策用足。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正式挂牌,届时相关细则也会推出。先期启动的56项试点主要涉及贸易、航运和物流及少部分金融开放,年底前再启动42项试点。有关保税船舶登记、税收减免等内容直接关系航运企业的成本,航运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尽早选择。

  二、牢牢抓住试验区金融自由化的机遇,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但是,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也对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运企业要在这方面加强培训,提高实战水平。

  三、借势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考虑发展航运金融等中、高端服务业。打造现代“航运经济”包括航运产业链和监管服务链两个链条上的多个环节,自贸区将助力发展由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派生的 “第四产业”甚至“四点五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在原有单一的物流供应链竞争,借此东风向产业链两边延伸。在供需关系的机构性失衡,很难使航运企业可以通过单纯的海上运输获利。中国的航商需利用上海亚太供应链枢纽的地位,加强在物流领域的投入以及与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在这方面外资公司已经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中资公司需迎头赶上。

  四、抢占黄金水道,深度开发长江。自贸区对长江经济带必然释放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内的航运企业应充分挖掘这一全球最大的内河航道的潜力,加大长江开发力度,借助上港集团的长江战略,寻求支线承运商之间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打造长江支线网络平台。同时,结合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的要“在中西部铁路项目上保持合理的投资力度”,发展多式联运,通过海铁结合来挖掘长江经济带的巨大潜能。

  五、积极响应自贸区鼓励“中转”的政策,在航线设计方面多下工夫。自贸区的设立将解决起运港退税问题,这对于国内中转是利好。很快会实施的“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是中资企业的福音,但也意味着下一步资班轮也可能被允许沿海捎带。无论如何,国有航运企业的原有优势和既得利益不仅会受到来自资班轮公司的挑战,同样也会受到来自民营企业的威胁。

  六、专业发展东南亚等近洋航线。李克强总理为金融时报撰文中明确“我们将继续支持WTO多哈回合谈判进程,推动与相关国家签署双边自贸协议,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目前上海最大优势之一是其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不仅拥有广大的腹地,而且是向外连接日韩、东南亚的最近交汇点。航运企业不应忽略近洋航线的货运需求。而且,面对TPP和TTIP,中国近期极有可能全面加强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和中澳自贸协定的谈判。如果今年能够与韩国在自贸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将会更上一个台阶。但目前中韩航线上,第三方捎带越来越多,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目前,近洋航线已经被瓜分殆尽——日本市场被中国民营企业占领;韩国市场被韩国和中国的民营中小航商领跑;港台企业雄霸东南亚航线。国有大型航运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市场地位也全无往日的风光。在疲于应对欧美干线上P3即将横空出世的同时,国有大型航运企业也应腾出部分精力关注一下近洋航线。

  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挂牌,关于区内自由的种种猜测和想像将被一一印证。我们期待试验区试验成功,为中国下一轮改革开放提供好的经验和发展模式。但最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平竞争的时代已经临近,我们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但我们和外资比起来不再有特权和保护。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在开放的市场中获胜。

  (作者单位: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4023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