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中国创造”渐成气候 高铁出口将打破“低科技魔咒”

发布时间:2013-10-18 6:43:00 来源:证券日报 浏览: 【字体:

  “中国创造”渐成气候 高铁出口将打破“低科技魔咒”

  编者按:近日,李克强总理出访泰国期间,向泰国总理英拉“推销”了我国高铁技术;中泰两国已签署《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技术出口进入了全新阶段。事实上,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技术创新和设备出口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徐工机械、三一重工、柳工等在自主创新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绩。

  中国经济要打造升级版,技术创新是关键。过去那种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竞争的时代已不合时宜,必须靠创新驱动,打造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的“中国创造”品牌。中国出口必须向“价格屠夫”说再见,必须打破“低科技魔咒”。

  总理亲自“推销”高铁 邻邦泰国缘何成第一站

  中国高铁也曾与美国、阿根廷等国进行过尝试,但落到实处的不多;此次中泰合作取得突破,可谓是重要新起点

  ■本报记者 丁 鑫

  “高铁设备出口将使相关的整车与零部件设备制造商受益,这些企业的业绩有望提升。整车设备供应商中国北车、中国南车将直接受益出口与需求的增加。”对于我国高铁出口对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出上述判断。

  “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希望中泰加强铁路合作。”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泰国总理英拉在共同出席的中国高速铁路展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向泰国总理英拉“推销”了我国高铁技术。而中泰两国签署的《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也为我国高铁“走出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我国汽车业以及高铁行业的发展,相关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汽车整车、高铁整车、核心组件、技术开始向新兴国家、甚至是欧洲地区出口。但整体来看,国内的技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其出口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市场为主。”对于目前我国在交通运输工具方面的出口情况蔡建明表示。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在整车、零部件等交通工具方面的出口已经具备了十分成熟的技术,随着高铁即将驶向泰国,这将意味我国在交通工具上的出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高铁总里程达9356公里。而自2013以来,随着宁杭、杭甬、盘营高铁以及向浦铁路的相继开通,高铁新增运营里程1107公里,我国高铁里程达到了10463公里,跃居世界第一。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红秀表示,过去,我国对外铁路建设合作成果显著,高铁“走出去”也与美国、阿根廷等国家进行了不少尝试,但落到实处的不多。如果此次中泰合作取得突破,将是高铁“走出去”的第一例,可谓重要的起点。此外,我国的高铁技术无论是在主机制造、工程制造、通信信号还是轨道、电气设备等方面都已取得很大突破,已经到了走出国门的时候了。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红昌也表示,中国铁路的施工能力很强,同很多国家都有铁路建设合作,但同巴西、美国等只在接洽中,仍未有合作成果,动车组车辆出口也没有先例。如果中泰合作成形,将成为中国高铁出口首例。

  时红秀还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发展高铁,有两个因素十分关键:一是幅员辽阔,二是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由此孕育了高铁的巨大市场。纵观国际,和中国情况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多。主要有泰国、沙特以及中美洲、东欧等国。而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要向其出口高铁,还需一个认同过程。在节能减排、占地等方面,高铁较之高速公路、航空等具有明显优势,加之中国的成本竞争力,出口发达国家还是指日可待。”

  据了解,高铁产业链主要包括3大部分:上游铁路基建、中游列车制造及相关设备和下游营运服务。上游铁路工程项目建设包括工程承包、工程机械,以及桥涵、轨道、隧道等建设所需的配套建材及零配件;中游列车制造及相关设备包括车辆制造、零件配件、电气化系统和通信系统等专用系统设备;下游包括营运、物流公司等相关服务业。

  对此,蔡建明分析指出,我国经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再创新,在部分核心技术和组件上已经有所突破,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并在国内高铁的建设运营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应用,这为高铁出口奠定了基础。出口高铁组件和技术,不但有利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盈利能力,同时也能带动高铁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长江证券也同样认为,若动车大规模出口时代来临,铁路设备整车供应商――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无疑将直接受益。此外,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也将从中分得一杯羹,如主营车辆连接器的永贵电器、高铁车轴独家供应商晋西车轴等。

  对于未来我国高铁“走出去”还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在哪方面进一步提升,蔡建明表示,除泰国外,我国高铁还与土耳其、俄罗斯老挝、巴西、波兰、印度和中亚部分国家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就技术和实力上看,我国高铁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并有实际开发运营的基础,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铁技术仍有待提高,核心技术、关键组件等都要加强。

  “中国创造”水到渠成 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国已占11席

  ■本报记者 夏 青

  随着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制造”正升级为“中国创造”,出口产品从技术含量低的逐步升级到高端、大型、智能化的高技术产品,工程机械行业是主要代表。

  国内工程机械制造商在出口“成绩单”上表现优异。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机械工业累计进出口总额3787.74亿美元,同比增长0.41%,增速较前6个月提高2.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112.3亿美元,同比增长4.03%,增速较前6个月提高2.52个百分点;进口1675.44亿美元,同比下降3.82%,降幅较前6个月收窄1.76个百分点,累计进出口贸易顺差436.86亿美元。

  另外,从机械行业出口的品种来看,我国高技术含量的特种设备正逐步被国外客户接受。据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程机械中主机出口金额61.42亿美金,同比增长 1.76%;零部件出口11.47亿美金,同比下滑61.36%,由此造成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出口下降19.05%。

  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工程机械的出口表现一直非常优异,自主创新是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出口制胜关键。大型工程机械制造技术复杂,制造难度大,生产批量小,价值大,经营风险大。在国家“十五”规划出台前,很多工程机械企业都不敢涉足;根据大型基础设施、石化、冶金、电力等建设项目的需要,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确立了着力研发国家急需的大型施工机械装备的发展目标。虽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快速,尤其是最近10年,堪称工程机械行业的黄金时期。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制造能力、产业链掌控能力上实现的跨越式提升,使得其全球产业地位也迅速跃升。

  以徐工机械全地面起重机研制历程为例,从2002年中国第一台25吨全地面起重机研制开始,徐工机械持续自主创新,推动国产全地面起重机多次革命性创新,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研发并批量生产全地面起重机的国家。

  此外,今年年初,创下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中联重科80米泵车等448台设备批量发往海外,交付全球各地用户使用。还有三一重工、柳工等在自主创新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绩。随着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国内工程机械研发不断向高端、大型、智能化方向挺进,让“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更具卖点与优势。

  近10年来,在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扶持下,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目前已能制造国际市场上常见的26种工程机械,其质量不输于外国产品。

  不仅如此,在世界工程机械50强制造商中,中国有11家企业进入,同时有3家中国工程机械领军企业已经稳稳站在前十行列。目前,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中国龙头企业已经毫无愧色处于世界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工程企业的全球布局,为“中国创造”设备走向海外打开了快速通道。

  三一重工27亿元吞下大象――德企普茨迈斯特之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斥资3.35亿元并购波兰工程机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此外,徐工机械也并购另一混凝土机械巨头德国企业施维英。

  随着普茨迈斯特、施维英等国际混凝土机械前三甲纷纷归至我国工程机械企业麾下,借力他们的全球销售网络及先进的管理,国内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而中联重科、徐工、三一、柳工等企业遍布全球的海外基地、经销商,为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国际化收购、整合等,中国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以及企业运营、海外渠道构建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我国很多工程机械企业都大力开展国际市场,在全世界设立了布局合理的售后服务基地、配件仓库和研发中心。中国不少工程机械产品已经接近国际水平,且价格低廉,深受发展中国家欢迎。

  中国家电品牌走向全球 须向“价格屠夫”说再见

  本报见习记者 乔誌东

  “我国本土家电品牌中已经有部分品牌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例如海尔、美的等,这些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市场扩展和品牌建设,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力。”中投顾问家电行业研究员任敏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然而本土品牌中大部分正仍处于产业升级进行中,完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尚需时日。”

  在我国本土家电品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前提下,国产品牌走出国门并受到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已是我国家电品牌发展的趋势之一。海尔、美的等我国家电品牌不断走出国门,再次印证了我国家电品牌的竞争实力。

  2012年,中国家电研究院启动了“家电品牌评价”工作,推动一批家电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此举被视为推动中国家电自主品牌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高延敏此前表示:“品牌全球化,是中国家电走向全球市场的重要标志,技术创新、产品换代、投资并购等手段必不可少。中国必须要推出一批具有全球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家电品牌”。

  任敏琪指出,我国本土家电品牌市场走强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我国家电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不断提高,一些技术甚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第二,得益于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完善,一些具有潜力的企业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大量资金支撑;第三,我国本土家电品牌的价格优势明显。

  但是,价格优势并不同时代表品牌优势,家电市场的价格战造成低端品牌也多被业内所诟病。作为家电业的惯用战术之一,多年来价格战一直被企业当作攻城略地、行业洗牌的利器。业内人士指出,长期价格战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品牌规模也不断发展,但是其销售利润率却越来越低。

  据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的一项跟踪研究显示,从1994年到2006年的13年里,海尔、联想、美的、TCL、长虹、小天鹅、KONKA等七大品牌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从27.44亿元发展到561.19亿元,但是平均利润率却从8.9%下降到-0.17%,如果排除个别企业利润负数的影响,2006年的利润率只有0.54%。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艳丽指出,“价格屠夫”从短期来看使得消费者有所收益,但是从长期来看,较低的利润水平很难维持长久优质的售后服务,更谈不上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低价策略最终往往会造成低端品牌的认知,为品牌提升盈利能力造成障碍。中国家电品牌可以从价格战起家,但是如果不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商机,尤其是新技术革新产生的新家电品类,如彩电显示技术的革新,重新调整营销策略,就无法应用好低价起步的优势,最终在竞争中也无法取胜。

  “我国本土家电品牌完成这样的跨越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其一,技术研发,技术研发需要大量人才和资金,本土家电品牌大部分是技术跟随者,而非技术创造者;其二,产品创新,实现创新力增强难度较大;其三,品牌形象建设,树立国际化形象需要将企业文化、产品以及广告宣传进行紧密结合。” 任敏琪表示,我国本土家电品牌继续走强世界,需要在技术、创新力以及客户体验度方面进一步增强。

  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副主任蔡莹表示,家电企业应改变过去简单的价格战、产品性价比比拼的方式,转向多功能、人性化、高科技、产品附加值等多角度诉求竞争,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从简单的“制造”到复合型服务的“创造”,完成家电行业的转型升级。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3455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