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破垄断之路漫漫 民资通行证未解“上车”难题

发布时间:2013-9-24 9:02:00 来源:中国企业报 浏览: 【字体:

  尽管国务院再次密集出台民资准入多项细则,尽管加大民资开放力度再次成为三中全会前被热议的话题,但——

  破垄断之路漫漫,民资通行证未解“上车”难题

  投入大收益率低  多数民企冷眼旁观 

  实习记者 宋笛

  近来,国家有关铁路市场开放的政策接踵而至。8月上旬,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9月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提出了尽快在铁路等七个领域向民资推出一批项目。

  这些政策,表明了国家已经要打开铁路市场的“大铁门”。然而在这道“大铁门”外观望的民企、国企、地方政府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

  大型能源民企

  早已投入铁路建设 

  新疆红淖铁路是新疆第一家由民营企业主要出资建设的铁路,然而这条民营铁路在全国却并不是首例。包括天津国恒、内蒙古伊泰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都曾尝试建设或已建成民营铁路,这些铁路无一例外,都是由大型能源企业主导修建或合作修建,目的在于方便煤矿的运输。

  “今年并不是国家第一次颁布政策向民营企业开放铁路市场,几年前铁道部就有过类似的政策。我们企业也是两年前就得到许可了,没有碰到什么明显的政策壁垒,大体上就是正常申请,正常审核。”广汇能源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我们公司有自己的一整个产业链,这条铁路的修建就是为了完善这整个产业链,在项目开始之前我们也做了详细的评估,对于它将要创造的价值我们是有信心的。”广汇能源的工作人员说。

  多数民企持观望态度

  与大型能源民企相比,其他的大多数民企在这扇半掩着的“大铁门”外却显得有些犹豫和冷漠。

  “在我们的会员里面,暂时没有听到谁有想要或者将要投资铁路的意愿。”山东民营企业协会的孙女士告诉记者。记者也相继致电了数个大型的民营基建类企业,在采访中并未发现有任何一家企业在近期有投资铁路的意向。

  这种对于铁路项目略显冷漠的态度,或是来自于铁路巨额的前期投入和并不出众的收益率。

  “现在我们的主要业务还是路桥方面,对于铁路暂时没有兴趣。铁路建设和运营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都太陌生了,而且前景也不是很清晰。”山东科达集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铁路是需要巨大投资的基建项目,眼前的政策也不是很落地,而且相对于很多其他项目而言铁路投资回报率不是那么有优势。如果不是企业内部有能让铁路创造应有价值的产业链条,让企业拿出那么多钱去做一个收益率并不高、前景也不是特别清晰的行业,企业肯定是不愿意的。”孙女士告诉记者。

  “铁路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基建项目,大部分的铁路都是在亏本运作,没有合适的回报率是很难吸纳到民间资本的,因此眼前的地方城际铁路的建设还是要以政府和国企为主。不过国家也正在制定一些关于铁路固定回报率的政策,相信在具体的政策出台后,对于吸纳社会资本进入铁路市场会有帮助。”陕西省发改委基础处负责人魏立峰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或将以类基金形式

  吸纳社会资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铁路行业具有相对的特殊性,所谓铁路行业的开放更大意义上是希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到由国家统一主导的铁路建设中。如果没有配套的政策,铁路本身对于大部分民营资本是没有吸引力的。

  “英国做过铁路私营化的一些尝试,最后的结果是比较糟糕的,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造成了一些安全事故,而且进行私营运营的企业也都背上了沉重的资金压力。”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风云说。

  侯风云认为,铁路市场的开放并不主要是希望民营企业来修铁路、经营铁路,而是希望能够吸纳到民间资本,由国家进行统一规划修建铁路。所谓铁路行业的开放应该主要是铁路金融市场的开放,将铁路做成类基金的形式,通过固定的回报率吸引到民间资本投入到铁路建设中。

  民资争相涌入电信  受控三大运营商话语权小

  本报记者 许意强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相关部门处获悉,国务院此次在资源开发领域所要推进的项目主要涉及矿产资源、能源资源领域,如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海洋油气资源等,该领域的项目上马速度将会不断加快。专家大呼:“看来,我国又要掀起一轮民企投资热潮了。”

  期望国家政策帮扶

  “以前,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要想投资开展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十分困难,即使勉强进入,也很难和大企业抗衡,甚至有收不回成本的风险。此次国家加大力度推出项目鼓励民资投资资源领域,进一步为民企获得探矿权提供机会,希望有了这张‘通行证’,民营企业进入资源领域能更顺利一些。”浙江省一家油气技术开发公司的王经理充满期待地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据悉,王经理的公司自2011年就已经开始着手计划进行页岩气等资源的勘探开发,但是由于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属于高新技术领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资周期又长,加上自身的技术和经验有所匮乏,如今两年过去了,公司还处于“学习”阶段,甚至连前期的勘探工作都进行得十分缓慢。“如果国家能多多帮扶一下,在税收、门槛设定、融资环境以及技术支持上多给民企一些优惠政策,相信从事资源开发领域的民企会越来越多。”王经理说。

  盼望公平竞争

  据了解,由于资源开发效益颇丰,民资对资源开发领域情有独钟。而由于国企、央企的先发优势非常明显,民资偶尔还会遭受到不公正待遇。

  “以前,虽然国家也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领域,但是实际上这个领域一直都是被国有大型企业所垄断,民营企业想要分得一杯羹十分困难。”北京的一家从事石油开发的民营企业负责人对《中国企业报》记者抱怨道。

  “像我们所从事的领域,石油的勘探开发资源几乎都被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石油巨头拥有。此外,这些专业的石油天然气企业还拥有着大部分能够出商业气流的气井,并陆续对外销售,甚至需要修建管道外送。而民营企业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加上国家对民企进入这一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大,设定的门槛又特别高,像我们这样以租赁或承包形式来进入资源开发的民企都十分困难,想要直接投资进入简直是天方夜谭。”这位民营企业负责人表示。

  这位负责人坦言:“从这些年来的尝试来看,资源领域面临的问题不是国家推出一批项目就能解决的。民营企业并不期盼国家能给什么特殊优惠,只要能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我们就知足了。”

  要“打雷”也要“下雨”

  “资源领域其实是我们民营企业向往已久,但是却迟迟不能进入的领域。虽然这几年,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但是,这些政策密集发布之后,却是干打雷不下雨。虽然承诺对民资放开,但是民资进去后会发现设了很多的门槛,有很多限制。简直就像画了一块饼,只让看不让吃。”西安一家民企的负责人对记者抱怨道。

  对此,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应当尽快出台明细的产业规划和行政条例,积极保障民企的合法利益,促进民企和国企、央企之间的有效竞争。”

  目前,很多民营企业都在期盼国家推出的这批鼓励民资进入资源开发领域的项目,能够变成条文并且细化为一项项可以落实的措施,以此来彰显政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上游开采仍无权 民企望油兴叹

  本报记者 江丞华

  对于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再次提及打破民资进入石油领域的“三道门”,并要求限期拿出改进措施等新动向,业内人士并没有表现出期望中的兴奋,反而有些“意兴阑珊”。

  众人皆在观望,民间投资是否能借此真正进入能源领域?困扰中国能源发展的体制能否借此破局?

  民资为何不领情?

  9月17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将与智慧石油投资有限公司就渤海05/31区块签订产品分成合同。智慧石油成为第一个进军海洋石油开采的民营企业。

  业内普遍将此解读为石油业的“应景之作”。

  一位民营企业家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这个时候公布合作消息也不意外,“因为,官方呼吁了很多年,这次有很好的政策背景‘托底’”。

  虽然各路政策都在积极推动,但相关企业总是显得意兴阑珊,日前,中石油携100个上中下项目寻找合作方不果就是例证。

  “这些内容其实都是‘老生常谈’,虽然对鼓励民资进入多少有点作用,但用处不大。由于体制的问题,民企根本无法与国企竞争;能源领域的整体改革也十分缓慢,民资基本不敢贸然进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说。

  “(现在已公布的)文件太笼统了,更重要的其实是项目性质,许多国家战略需要的项目对石油巨头来说其实是亏多亏少的问题,如果是在这些项目上对民资敞开大门,谁又敢相信它们的诚意呢? ”一家民营油企负责人告诉记者。

  靠“天”吃饭

  民企生存艰难

  由于民营石油企业主要集中于中下游,缺乏上游原油成品油进口权,没有独立油源,靠“天”吃饭,在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挤压下,普遍生存艰难。

  所以,石油领域上游的勘探开采,成为这次的聚光点。

  一直以来,石油上游的勘探开采几乎是民营企业的“禁区”,只有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才能竞标拥有中国的石油产地区块。

  记者从一家民营油企了解到,为了获得认可,这家民营油企的负责人,不仅多次赴北京求见各部门负责人,还到处托关系寻找与“三桶油”关系好的业内人士寻找合作的机会。但最终,这家企业还是没能快速得到认可。

  一位石油行业企业家表示,如果民营企业获得原油的进口、勘探、开采等许可,将继续推进石油市场化改革,发挥民营企业在经营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打破对石油行业上游的垄断,降低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以精细化工为主的大型地方炼化企业充分参与石油市场竞争,也可倒逼国有企业,使其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能力。

  诸多限制条件

  阻碍民资

  业内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引入民间资本并非易事。中国政府需要通过降低国家在这些行业的参与度,来鼓励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推进上述改革的风险在于,可能表面上管制放松了,但实际的行动较少,并且改革推进的速度可能较慢。

  实际上, 2010年以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细则陆续出台,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此次委托与民营企业联系紧密的全国工商联开展独立评估,评估结果反映出政策措施在许多方面落实还不到位,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仍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部分实施细则不具体、操作性不强或门槛设置过高,实践中很难落实;对政策落实缺乏考核监督,一些法规规章也没有及时作出调整等。这些都影响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政策效应的有效发挥。

  “我们最近与中石油和中石化进行油田勘探工作,已经深深感觉到这一点,虽然垄断行业的大门向民营资本敞开,但是很多条条框框都在告诉我们,最好自觉离开。”来自民企的石油勘探部门工程师隋某表示。

  体制性障碍成羁绊  民资难过“主管”关

  实习记者 赵玲玲

  将在公用事业领域向民资推出新项目的消息引发民企高度关注。

  “这对于一直渴望进入公共事业领域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重大利好消息。”西安一家从事公路建设的民企负责人告诉记者。

  民资热捧公用事业

  自“非公36条”公布后,“民企公共化”热潮便开展起来。2003年,西安海星集团便投资近六七十亿元的资金于高速公路;2005年,起家于IT产业的亿阳集团成功地收购了深圳航空,也将触角伸向了公共事业领域。茂盛控股刘根山早已耕耘高速公路多年,并博得“公路大王”的美誉;宁波商人郁能建在成功收购上海希尔顿酒店后,也一举拿下杭州绕城高速公路25年经营权……

  “目前,民营企业一般采用‘BOT’的方式兴建高速公路。即:由民营企业出资建设高速公路,项目完成后由民企来负责道路的日常维护,并享有道路的收费权,但是在25年以后,民企要将道路的经营权交还给国家。正常情况下,路桥类公司一般在10—15年内就可以收回成本,余下年份的收入就是纯利润。再加上公共事业领域独具的‘避险’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民企要削尖了脑袋也要进入这一领域的原因。”上述民企负责人说。

  据悉,此次公共事业领域所推出的项目涵盖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产业园区、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今年3月,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印发2013年工作要点,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9月16日,广东省举行面向民间投资重大项目招标推介会,推出83个招标项目,总投资2515亿元。此前,长沙市、汕头市、西安市、武汉市、北京市等均出台新政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专家指出:民营企业大举进入公共建设领域攻城略地,“民企公共化”时代即将到来。

  政策限制

  民企空间被压缩

  “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这个政策很早以前就提出来了,但是由于在市场准入方面有着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所以进展很慢。因为公共事业单位进行的项目中间生成的利润很大。过去都是政府投钱,资金有保障,所以主管部门不愿意让民资进来。如果民资进来,就意味着要从主管部门那里分出一部分利润,所以民资想要进入这一领域首先要过主管部门这关。”上述民企的负责人对此颇有微词。

  “现在也有很多民营企业,把公共服务项目拿下来,把”活儿“揽过来,再转而承包给别人,然后自己赚钱。还有就是有一些政府周围的企业,不是通过招标,而是利用公关的方式,把项目弄到手,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考核监督政策的落实,所以导致了不公平竞争,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上述负责人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铁路运输业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1465亿元,民间固定投资为57亿元,仅占3.89%;石油天然气开采业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839亿元,民间固定投资为60亿元,仅占7.15%。

  “只要是有市场机会,民营企业都会进入公共建设领域的。问题主要是出在政策的限制上。现在我们民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被压缩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了。”上述民企负责人说。

  准入门槛高企 小型民企被拒

  本报记者 王莹

  随着国家逐步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众多民资涌入金融领域的热情被迅速点燃。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进入金融业的多数是实力雄厚的民资大鳄,而对众多小型民企而言,金融的准入门槛仍然高不可攀。

  “少数民资大鳄才可

  享受的政策红利”

  政策推动下,上海特别优先鼓励民间资本设立三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分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多家企业对此表示兴趣浓厚。“几年前我们就考虑过设立汽车金融公司,目前,高端汽车有8%左右依靠贷款消费,永达的高端汽车占总业务量70%左右,确实需要开拓金融服务拉动汽车消费。”永达控股有限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但更多小型民企则报怨准入门槛高,觉得望尘莫及。

  “虽允许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但高准入门槛使得只有极少数实力大鳄可以享受政策红利且容易垄断。比如消费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同业拆入资金比例不高于资本总额的100%,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北京市信美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旭昌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再观察近期申办民营银行的企业,大多都是民资大鳄,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小贷转制银行

  仍遭“玻璃门”阻挡

  金融业很容易让人与“高利润”联想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打破垄断进入金融业的民营企业,有着与外界猜想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上海某小贷公司负责人跟《中国企业报》记者算起一笔账:小额贷款公司的营业税按收入5.62%征收,所得税按25%征收,分到股东个人的红利还要按20%税率扣税,这些税收加起来占到公司收入的一半。即便按照最高基准利率4倍向企业贷款,月利率达到2%,但最终利润率只有1%。

  温州苍南县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一家申请民营银行的小贷公司,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开云告诉记者,早在去年10月份,联信小贷就申请转制为村镇银行。此后,温州金融办上报了两家小贷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转制为村镇银行以及3家民营企业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结果是石沉大海,未能通过银监会这一关。

  监管层进一步“松绑”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路径有两个核心通道,一是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二是提供优惠政策。

  有业内人士透露,在下一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针对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将会更加宽松,凡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再设定行政审批,凡可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不再前置审批,需要审批的,也要严格规定程序和时限。

  “我觉得对于民资而言应配套有相应的顶层制度设计,毕竟金融行业是极高风险的行业,尤其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对业务模式、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经营团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江小贷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卫中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电力服务领域受青睐  民企期待落地细则

  本报记者 陈玮英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力领域再次被提及,让民营企业老板信心倍增。

  在电力民营企业老总张祥看来,民间资本有机会在电力服务领域分得一杯羹,“目前有上百亿的盘子,现在看还没有企业从事这一领域。”

  “关键问题已不是门槛的制约,吸引民资需要有合适的价格机制和盈利机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说。

  地域性制约严重

  电力行业可谓是能源领域中放开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但身在其中的民营企业仍有一种打酱油的感觉,始终在外围打打闹闹。“而且有着很强的地域制约。”这是意欲投资电力行业的民企共同的感受。

  “从放开程度讲,北京要好得多,外地显然不行。”北京中联创业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祥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总结道,“目前的电力市场应该说是半垄断半开放的市场,电力公司在其中起着绝对领导和制约作用。”

  看似开放,其实不然。张祥认为,把审批权放到企业中,就不可能实现公平竞争。“在电力系统里面,如果手握着出方案、审图、验收发电等权力,那么它不是服务的概念而是卡压的概念,所以市场肯定就不能公平。”

  虽然民资进入电力领域一直被广为诟病,但一路走来,张祥切身感受是“应该说还是放开了不少。”

  “那时需要做一个项目必须先到政府各个单位一把手处‘报到’,一把手点头了,才能开始着手实施,各部门才能配合做,否则没法开展工作。”

  电力服务领域空间巨大

  如果细说电力行业哪些项目可以向民间资本推出,张祥猜测是电力服务领域,比如配电服务、电力工程、电力设计、电力咨询等方面,而“电网建设方面,都不用假设。”

  “电力服务因为是政府投资,民营企业在一个公平的环境可以参与竞争投标,只要做好服务。”张祥认为,可电网目前都是国家电网和当地政府双方合作,民营企业作为投资商进入目前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做服务商。“不过,电网建设无论是利润还是稳定性都远远超过其他行业。”

  事实上,电力服务领域也暗藏着鲜为人知的高利润。“毛利润能达到50%以上。”张祥计划未来公司上市后,将公司目前的利润结构70%来自工程30%来自服务,调整为70%多来自服务25%来自工程。

  电力服务领域未来空间巨大,张祥脱口而出“能有几百亿的盘子!”就拿北京来说,如果做得好,能有三五亿元的盘子。“单看三五亿不大,但其背后的价值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张祥认为,如果实现,首先可以提高电力安全运行水平;其次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当年就可以回本;最后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陆续投入也是很大的,没有几千万也是不可能的,但这个回收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漫长。”张祥说。

  可落地细则是关键

  电力服务领域看似未来将有不错的发展。“但我们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张祥告诉记者,比如需要和上下游公司团结合作,需要共同攻克科技课题,更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首先国家要有政策,有章可循,不能写得很虚,不具体,要列出细节。”张祥笑着说,原来电监会出台的细则很细,“我们把文件学透了,遇到问题就可以拿文件进行博弈。”

  张祥认为,“细则应该是可以落地的细则,请电力专家来写细则,或者请民企参与出台细则,之前出的细则,出不出台都一个样,根本不行。”其次,才是监管。“如果政策都是务虚的,那何谈监管。”

  在王志轩看来,“关键需要的是具体的政策措施,核心问题是价格机制。”

  “电力领域应该很多是向民企开放的,过去开放了,但后来又有很多退出来了,最终是需要有合适的价格机制和盈利机制,特别是民企如果没有看好的盈利机制,则很难进入。”王志轩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951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