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提速沉着应对经济换挡减速
新一届政府半年考:以改革提速沉着应对经济换挡减速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改革;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依靠改革。这些都是触动利益的事情。但是,我们会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新一届政府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统筹施策,不仅在简政放权方面疾步快跑,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上统筹布局,也通过大力推进改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种坚持不断探索和改善经济增长模式,抛弃只重视速度而忽视质量的老路子,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的关系,演绎了漂亮的经济“平衡舞步”。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2013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第七任总理。时至今日,李克强掌舵中国这艘经济航母已半年,从中不难看出,其执政新思路、新风格正逐步呈现,在机构调整、经济、民生及金融方面的施政方针日渐清晰,希望通过深化改革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以应对中国经济“换挡”减速。
加快放权
释放改革红利
新一届政府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权是新一届政府获取改革红利的第一步。
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就讲到,政府机构要职能转变,下放或取消部分行政审批权。3月1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内容是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落实任务。
“放权”按时间表有条不紊地展开。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1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7月22日,第四批取消和下放了50项行政审批事项。
“我说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不能什么事都跑到北京来批,批了也管不好。还是应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放权可以刺激市场活力,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发挥稳增长的作用。”李克强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中国正进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关键是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和取消行政审批项目,更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看来,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理顺要素配置的方式。无论是简政放权,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为了让市场配置各种要素的力量更大,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找准新型城镇化突破口
在李克强正式执掌新一届政府之前,他就一直推行城镇化思路。李克强的城镇化指向更为积极的思路,包括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在内的新型城镇化,更强调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镇化。
从这几个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议题来看,新一届政府并没有提出城镇化的全面战略,而是先从其中最薄弱的一环开始,即农业现代化。在6个月中,国务院召开的四次会议与城镇化有关,其中两次与农业有关,一次是专门研讨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要求先“封闭运行、风险可控”,另一项是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3月27日,春分刚过。李克强开始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调研,首站选择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专程考察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化。面积仅19.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的新桥是江阴最小的镇,但却是江阴乃至江苏城镇化的样本:农民上楼成为工人,集中居住率在80%以上,80%以上的农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
“小城镇建好了,会比大城市生活更方便。”李克强说。他高度肯定了新桥镇的“三集中”,反对人为“造城”,认为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进城农民能就业创业,生活才会更安稳,城镇化才能扎实。
现代化农业是李克强总理的另一兴趣点。在常熟的家庭农场,李克强说,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城镇化会形成有力支撑。
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国务院确定黑龙江先开展试验。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等9项内容。
金融领域改革
再度提速
李克强多次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可以看到,在基建投资稳住经济增长形势后,新一届政府推出一系列举措,主要体现在上海自贸区和财税金融领域改革。
营改增是新一届政府关注的财税改革重点。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时曾表示,“不要小看这件事”,“是继燃油税费改革以来又一项重大税制改革”。
在执政以后,李克强的这一思路没有变,通过营改增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发展,并且给小微企业减税。在6个月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有两次常务会议即是以此为主题,要求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和地区。但是,李克强的财税改革思路不局限于此。在5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形成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措施。这些改革举措朝着深化财税改革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也为新一轮带有一揽子特征的总体财税改革作了铺垫和准备。
更显著的改革体现在金融领域。先是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标志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李克强强调,“我们将继续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取消贷款利率的下限,这只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当中的一步,还会继续往前走”。
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中国至今已经进行了三轮资产证券化的试点,但进展缓慢,规模不足千亿元。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显然不太可能仅限于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在地方政府债务存在隐忧、房地产风险积聚情况下,信贷资产证券化开闸可能另有一番意味。
9月6日,国债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阔别市场18年的国债期货再度担纲,扮演金融市场化的先锋部队。
央行行长周小川9月9日发表了《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一文,传递了推进资本市场多元化的意图。李克强在出席达沃斯论坛时表示:“我们还将推进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因为中国整体来讲间接融资比重较高,融资的渠道还不够丰富。”他特别强调,要继续推进金融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继续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
内外发力化解产能过剩
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是实体经济。因此,发展实体经济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重点关注的议题,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化解产能过剩。
过去6个月间,李克强总理曾三次提及治理产能过剩。第一次提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分行业化解产能过剩”。随后李克强又一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硬任务。李克强在河北主持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又再次强调,要分门别类抑制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
而光伏保卫战又是新一届政府发展实体经济不得不说的事。光伏产业作为中国经济中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中国光伏产业自2012年起就面临着包括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在这场光伏产业的“保卫战”中,作为总理的李克强一开始就十分关心,并亲自做了很多关键性工作。
5月26日,在访问德国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李克强指出,欧盟拟对华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总理对保护本国经济的“强硬”作风。
李克强不仅向欧盟表达反制裁的强硬态度,还为光伏产业支招,鼓励启动国内市场,为正在遭遇困难的中国光伏业“打气”和“支招”。李克强在河北省考察时,专门到光伏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经营中的困难,他表示,当前中欧谈判成效是有的,但谈判没有结束,我们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企业挺过两个月。
正是因为李克强的强硬态度和中方的努力,中欧谈判取得成效,6月4日,欧盟做出初裁决定,在最后一刻将临时反倾销税从47.6%下调到11.8%。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同时,新一届政府非常重视服务业和创新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性。5月底,李克强出席了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峰会,要求加快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此前,政府一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增值电信、医疗卫生等服务行业;在日前举行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方还表示,欢迎美国企业来华投资,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各领域特别是服务业的开放。
“既解决眼前问题不懈怠,又咬定长远目标不放松。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个一个都不能少。可以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今年完成了重要转型,从侧重短期和总量,到看重长远和结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如此评价。
从“小”处着手守住底线
面对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下行,虽然同样是稳增长,但新一届政府没有选择走老路。李克强说,“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因而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
目前来看,新一届政府推行了稳增长“三招”,包括降小微企业税负、稳出口、向民企开放铁路建设领域等一系列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有效托住了经济增长的“底”。从目前出台的政策看,有着从“小”处着手但又影响大局的意味。
先是在6月末,一是推动棚户区改造等投资;二是地方自行发债试点扩容步伐提速。前者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后者希望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8月1日起,对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承诺为出口企业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行政成本。
央行行长周小川7月25日在《人民日报》撰文谈如何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称“保持合理的货币信贷总量,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国家发改委也在7月25日公布了11条小微企业融资指导意见。从市场舆论看,很多人对扶持小微企业表示不屑,但在李克强总理看来,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是就业的最大吸纳器,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
在信贷政策方面,新一届政府也改变了此前“稳增长”措施中常用的加快项目审批、加快信贷投放的方式。3月27日银监会下发“8号文”和“71号文”,拉开影子银行的治理序幕。6月8日,李克强总理表示,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
2013年6月20日,足以载入中国银行间市场史册。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在近年来,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
尽管市场资金面信心受挫,但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仍宣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此语一锤定音,彻底浇灭了市场对央行“放水”的盼望。而央行也以坚持发行央票的实际行动,进一步表明了不放松的态度。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2009年时不同,因此决策层采取不同政策来稳增长。目前并没有出现危机,应该心无旁骛把调结构、促改革放在政策最大着力点上。” 范剑平表示。
张立群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庞大,工业化、城镇化都没有完成,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都很大,差距意味着潜力。改革红利和转型升级,都可以使得未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大大提高,中国经济再保持相当长时间的较快发展速度没有问题。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新一届政府在从“小”处着手稳住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消化制造业产能过剩,补齐服务业短板,像“抓工业,上项目”那样对发展服务业下工夫、出实招。然后调整需求结构,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还稳定和拓展外需,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从今年3月末开始,李克强分别在苏、沪、桂、冀、甘等地考察调研,并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解剖。仔细梳理李克强在几个地区的日程和讲话,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出“重发展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政策。
虽然各个区域特点不一,新一届政府对各个地方也提出了差异化的政策,但在几次调研中的多个场合,区域经济政策有一个共同的重要指针——开放与改革。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非常强调以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李克强还强调,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要坚持民生优先。
打造区域经济新引擎最具代表的就是上海自贸区。今年3月27日至29日,李克强在江苏和上海考察调研。同意并推进建立上海自贸区,从而使上海、长三角、长江流域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以自贸区建设构建新引擎。
李克强6月初到河北考察时,提出加快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建设,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新引擎。7月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上海自贸区是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构建新的外贸格局,同时倒逼改革,释放新的政策红利,创造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一位业界学者如此评价。
消息人士透露,接下来,政府将加大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一南一北”呼应格局。
改革提速
应对经济“换挡”减速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经五年,世界经济仍然错综复杂,而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阶段。是先稳增长还是先转型,则是给李克强总理上任出的第一道难题,市场预期新一届政府会迅速出手扭转经济颓势。但出乎意料的是,新一届政府却在稳增长与促改革的博弈之中,将“改革”放在了首位,以改革竞速应对经济“换挡”减速。
“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李克强总理多次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并且坦言,“我们会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新一届政府履职以来,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家没有再度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一连串改革“组合拳”让人眼前一亮。从3月18日至9月16日,国务院总共召开了22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三大议题占据了新一届政府改革路线图的首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长远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城镇化中的农业现代化和营改增。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现代农业和营改增是短期内新一届政府的改革思路。李克强总理在4月12日的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曾经阐述过经济政策的“远近结合”的问题,“出台的每一项政策,既要对解决当前问题有针对性,更要为长远发展‘垫底子’。”他指出。
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宏观政策,无论是财政或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很小了。路已经不多,那么就是要靠深化改革。首场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就表示,推动经济转型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作用。
5月6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科技等九个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这么繁重的改革任务,不可能在2013年完成,与其说这是一份2013年的改革部署,不如说是一份李克强任内的长远改革部署。
这半年中,新一届政府在被动应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公共突发灾害之外,主动进行了三大改革议题的设置,并试图推动这些改革。一连串的改革组合拳,使得稳增长开始兑现。8月的经济数据一扫上半年的阴霾。“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会更精彩。”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向世界宣布。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改革;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依靠改革。这些都是触动利益的事情。但是,我们会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新一届政府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统筹施策,不仅在简政放权方面疾步快跑,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上统筹布局,也通过大力推进改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种坚持不断探索和改善经济增长模式,抛弃只重视速度而忽视质量的老路子,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的关系,演绎了漂亮的经济“平衡舞步”。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2013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第七任总理。时至今日,李克强掌舵中国这艘经济航母已半年,从中不难看出,其执政新思路、新风格正逐步呈现,在机构调整、经济、民生及金融方面的施政方针日渐清晰,希望通过深化改革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以应对中国经济“换挡”减速。
加快放权
释放改革红利
新一届政府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权是新一届政府获取改革红利的第一步。
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就讲到,政府机构要职能转变,下放或取消部分行政审批权。3月1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内容是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落实任务。
“放权”按时间表有条不紊地展开。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1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7月22日,第四批取消和下放了50项行政审批事项。
“我说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不能什么事都跑到北京来批,批了也管不好。还是应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放权可以刺激市场活力,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发挥稳增长的作用。”李克强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中国正进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关键是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和取消行政审批项目,更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看来,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理顺要素配置的方式。无论是简政放权,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为了让市场配置各种要素的力量更大,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找准新型城镇化突破口
在李克强正式执掌新一届政府之前,他就一直推行城镇化思路。李克强的城镇化指向更为积极的思路,包括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在内的新型城镇化,更强调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镇化。
从这几个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议题来看,新一届政府并没有提出城镇化的全面战略,而是先从其中最薄弱的一环开始,即农业现代化。在6个月中,国务院召开的四次会议与城镇化有关,其中两次与农业有关,一次是专门研讨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要求先“封闭运行、风险可控”,另一项是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3月27日,春分刚过。李克强开始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调研,首站选择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专程考察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化。面积仅19.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的新桥是江阴最小的镇,但却是江阴乃至江苏城镇化的样本:农民上楼成为工人,集中居住率在80%以上,80%以上的农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
“小城镇建好了,会比大城市生活更方便。”李克强说。他高度肯定了新桥镇的“三集中”,反对人为“造城”,认为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进城农民能就业创业,生活才会更安稳,城镇化才能扎实。
现代化农业是李克强总理的另一兴趣点。在常熟的家庭农场,李克强说,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城镇化会形成有力支撑。
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国务院确定黑龙江先开展试验。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等9项内容。
金融领域改革
再度提速
李克强多次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可以看到,在基建投资稳住经济增长形势后,新一届政府推出一系列举措,主要体现在上海自贸区和财税金融领域改革。
营改增是新一届政府关注的财税改革重点。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时曾表示,“不要小看这件事”,“是继燃油税费改革以来又一项重大税制改革”。
在执政以后,李克强的这一思路没有变,通过营改增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发展,并且给小微企业减税。在6个月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有两次常务会议即是以此为主题,要求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和地区。但是,李克强的财税改革思路不局限于此。在5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形成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措施。这些改革举措朝着深化财税改革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也为新一轮带有一揽子特征的总体财税改革作了铺垫和准备。
更显著的改革体现在金融领域。先是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标志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李克强强调,“我们将继续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取消贷款利率的下限,这只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当中的一步,还会继续往前走”。
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中国至今已经进行了三轮资产证券化的试点,但进展缓慢,规模不足千亿元。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显然不太可能仅限于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在地方政府债务存在隐忧、房地产风险积聚情况下,信贷资产证券化开闸可能另有一番意味。
9月6日,国债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阔别市场18年的国债期货再度担纲,扮演金融市场化的先锋部队。
央行行长周小川9月9日发表了《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一文,传递了推进资本市场多元化的意图。李克强在出席达沃斯论坛时表示:“我们还将推进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因为中国整体来讲间接融资比重较高,融资的渠道还不够丰富。”他特别强调,要继续推进金融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继续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
内外发力化解产能过剩
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是实体经济。因此,发展实体经济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重点关注的议题,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化解产能过剩。
过去6个月间,李克强总理曾三次提及治理产能过剩。第一次提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分行业化解产能过剩”。随后李克强又一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硬任务。李克强在河北主持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又再次强调,要分门别类抑制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
而光伏保卫战又是新一届政府发展实体经济不得不说的事。光伏产业作为中国经济中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中国光伏产业自2012年起就面临着包括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在这场光伏产业的“保卫战”中,作为总理的李克强一开始就十分关心,并亲自做了很多关键性工作。
5月26日,在访问德国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李克强指出,欧盟拟对华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总理对保护本国经济的“强硬”作风。
李克强不仅向欧盟表达反制裁的强硬态度,还为光伏产业支招,鼓励启动国内市场,为正在遭遇困难的中国光伏业“打气”和“支招”。李克强在河北省考察时,专门到光伏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经营中的困难,他表示,当前中欧谈判成效是有的,但谈判没有结束,我们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企业挺过两个月。
正是因为李克强的强硬态度和中方的努力,中欧谈判取得成效,6月4日,欧盟做出初裁决定,在最后一刻将临时反倾销税从47.6%下调到11.8%。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同时,新一届政府非常重视服务业和创新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性。5月底,李克强出席了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峰会,要求加快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此前,政府一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增值电信、医疗卫生等服务行业;在日前举行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方还表示,欢迎美国企业来华投资,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各领域特别是服务业的开放。
“既解决眼前问题不懈怠,又咬定长远目标不放松。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个一个都不能少。可以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今年完成了重要转型,从侧重短期和总量,到看重长远和结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如此评价。
从“小”处着手守住底线
面对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下行,虽然同样是稳增长,但新一届政府没有选择走老路。李克强说,“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因而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
目前来看,新一届政府推行了稳增长“三招”,包括降小微企业税负、稳出口、向民企开放铁路建设领域等一系列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有效托住了经济增长的“底”。从目前出台的政策看,有着从“小”处着手但又影响大局的意味。
先是在6月末,一是推动棚户区改造等投资;二是地方自行发债试点扩容步伐提速。前者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后者希望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8月1日起,对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承诺为出口企业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行政成本。
央行行长周小川7月25日在《人民日报》撰文谈如何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称“保持合理的货币信贷总量,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国家发改委也在7月25日公布了11条小微企业融资指导意见。从市场舆论看,很多人对扶持小微企业表示不屑,但在李克强总理看来,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是就业的最大吸纳器,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
在信贷政策方面,新一届政府也改变了此前“稳增长”措施中常用的加快项目审批、加快信贷投放的方式。3月27日银监会下发“8号文”和“71号文”,拉开影子银行的治理序幕。6月8日,李克强总理表示,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
2013年6月20日,足以载入中国银行间市场史册。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在近年来,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
尽管市场资金面信心受挫,但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仍宣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此语一锤定音,彻底浇灭了市场对央行“放水”的盼望。而央行也以坚持发行央票的实际行动,进一步表明了不放松的态度。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2009年时不同,因此决策层采取不同政策来稳增长。目前并没有出现危机,应该心无旁骛把调结构、促改革放在政策最大着力点上。” 范剑平表示。
张立群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庞大,工业化、城镇化都没有完成,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都很大,差距意味着潜力。改革红利和转型升级,都可以使得未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大大提高,中国经济再保持相当长时间的较快发展速度没有问题。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新一届政府在从“小”处着手稳住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消化制造业产能过剩,补齐服务业短板,像“抓工业,上项目”那样对发展服务业下工夫、出实招。然后调整需求结构,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还稳定和拓展外需,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从今年3月末开始,李克强分别在苏、沪、桂、冀、甘等地考察调研,并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解剖。仔细梳理李克强在几个地区的日程和讲话,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出“重发展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政策。
虽然各个区域特点不一,新一届政府对各个地方也提出了差异化的政策,但在几次调研中的多个场合,区域经济政策有一个共同的重要指针——开放与改革。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非常强调以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李克强还强调,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要坚持民生优先。
打造区域经济新引擎最具代表的就是上海自贸区。今年3月27日至29日,李克强在江苏和上海考察调研。同意并推进建立上海自贸区,从而使上海、长三角、长江流域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以自贸区建设构建新引擎。
李克强6月初到河北考察时,提出加快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建设,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新引擎。7月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上海自贸区是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构建新的外贸格局,同时倒逼改革,释放新的政策红利,创造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一位业界学者如此评价。
消息人士透露,接下来,政府将加大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一南一北”呼应格局。
改革提速
应对经济“换挡”减速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经五年,世界经济仍然错综复杂,而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阶段。是先稳增长还是先转型,则是给李克强总理上任出的第一道难题,市场预期新一届政府会迅速出手扭转经济颓势。但出乎意料的是,新一届政府却在稳增长与促改革的博弈之中,将“改革”放在了首位,以改革竞速应对经济“换挡”减速。
“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李克强总理多次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并且坦言,“我们会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新一届政府履职以来,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家没有再度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一连串改革“组合拳”让人眼前一亮。从3月18日至9月16日,国务院总共召开了22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三大议题占据了新一届政府改革路线图的首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长远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城镇化中的农业现代化和营改增。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现代农业和营改增是短期内新一届政府的改革思路。李克强总理在4月12日的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曾经阐述过经济政策的“远近结合”的问题,“出台的每一项政策,既要对解决当前问题有针对性,更要为长远发展‘垫底子’。”他指出。
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宏观政策,无论是财政或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很小了。路已经不多,那么就是要靠深化改革。首场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就表示,推动经济转型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作用。
5月6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科技等九个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这么繁重的改革任务,不可能在2013年完成,与其说这是一份2013年的改革部署,不如说是一份李克强任内的长远改革部署。
这半年中,新一届政府在被动应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公共突发灾害之外,主动进行了三大改革议题的设置,并试图推动这些改革。一连串的改革组合拳,使得稳增长开始兑现。8月的经济数据一扫上半年的阴霾。“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会更精彩。”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向世界宣布。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817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南京试点以房养老未获进展 国内尚无顺利推行先例
下一篇:“孩子未生名先取” 民营银行头彩花落谁家
·转融券试点券商扩容至30家 标的股增至287只2013.09.17
·自贸区概念股遭集体减持 四家公司股东套现超3亿2013.09.17
·两低一高寻找投资路线图 四行业聚焦55只潜力股2013.09.17
·机构6000万大宗交易买入4只新上市行业ETF2013.09.17
·两市成交量突增前十只个股截止9月16日2013.09.17
·两市流通市值最高的二十股名单一览截止9月16日201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