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市场规律是改革的首要原则
○要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也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其中关键在于约束行政权力的滥用,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政府自身改革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住管好该管的事,工作重点应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一问题,涉及如何尊重市场运行规律,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在于尊重市场运行规律。这其中,按照中共18大报告的说法,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几乎是全部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两只“手”的职责分工的不同,市场看不见的“手”,是要在市场中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政府看得见的“手”,则主要是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如果政府能够把握好这一定位,就能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于路径依赖和实用主义做法,虽然计划经济不过20几年历史,但这种转型却用去了30多年时间。但尽管如此,这种转型并不顺畅。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14届3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20年过去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仍在进程中。由于政府主导和政府的公司主义,中国的市场经济并没有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政府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市场经济的“半计划、半市场”特征显著。由于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政府做了许多不该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情,许多应当做、应当管的事情又没有做好、管好,而这极大束缚了市场潜力和效率的发挥。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政府必须进行自我革命,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政府要正确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实际就是“放”与“管”两方面问题。也就是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这是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市场能够做的,就应交给市场。要做到这一步,政府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包括尊重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
要尊重市场规律,政府就应当大幅度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就是要让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个人和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去创造财富、发展经济。
那么,哪些方面是政府需要改进的呢?依笔者看来,至少以下一些方面是政府需要积极努力去改进的:
1.政府不宜扮演市场主体角色
市场主体应当是人格化的财产主体,政府不是人格化的财产主体,不具有承担市场主体责任的能力。然而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地方政府间互相竞赛、攀比,在很多方面直接扮演了市场主体的角色。虽然在一定时期也显现出一些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后果却日趋严重。例如,在片面的政绩观指引下,经济增长速度、G D P指标仍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为追逐G D P增长,一些地方政府不择手段,不怕环境污染,不怕重复建设,为追求G D P,对污染企业网开一面,这也是造成当今中国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为了G D P的增长和当地的税收,地方政府还限制正常的市场流通,甚至用行政手段发文件,规定只准买本地的产品,不许买外地的产品。地方政府的这些行为,加剧了诸侯经济的形成,妨碍了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建设,妨碍了市场自身的优胜劣汰功能的发挥。
为追逐G D P增长,一些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举债冲动。现行的财税格局使地方政府收支失衡,资金缺口不断加大,以致形成了“少米或无米下锅”的局面,举债就成为筹措资金的一种办法。“转方式、调结构”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但不少地方政府把“转方式”理解为上新的项目,提出无项目就不能转方式。一些上马的项目,只讲速度,不讲质量和效益,实际上进一步加剧了“转方式”的难度。
2.政府不应直接组织融资和操办项目
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县级市的领导就决定管辖区域内要发展哪些产业,要有多少个项目,可以决定财政给哪些企业进行投资补贴。它造成一个后果,就是产业同构化、同质化。且投资效益没有切实保证。因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一定会研究产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市场占有状况、竞争的情况。而官员通常的办法就是按照上级的文件来发展项目和产业。比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不是结合本地的情况研究市场,而是到处发展太阳能,发展动漫产业等等。由于对市场缺乏足够分析,以这种方式一阵风上马的项目,极有可能导致投资效益低或投资失败,然后又是一阵风下马。
3.不应用行政手段设立市场准入
市场经济实行“非禁即入”,即除非有法令明令禁止的,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自由进入,但是,一些地方政府设立机构,对一些行业的准入设立审批制。只有经过批准才能进入。或换个说法,叫核准制,其实本质没有变。都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自由。中国目前各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按照李克强总理2013年3月17日答记者会所公布的数据达到1700多项。实际上,这只是在中央政府层面上的项目审批,如果把省(市)、地区(市)、县(市)的项目审批加在一起,至少超过上万项。大量的行政审批,既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经济自由,也为各级官员的寻租和腐败提供了条件。
此外,对一些企业实行政策倾斜,对一些企业的发展实行补贴,这样一些政策安排也应当慎用。当然,并不是反对一切补贴,有时候对一些企业的发展给予必要的补贴是需要的。比如一些公益活动,给予参与的企业一定补贴。对那些有外部效益,本身收益很少的项目,给予适度的补贴是可以的,但政府的补贴应当慎用,不然,就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真谛。政府只能当裁判员,不能当运动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是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而不是直接干预经济事务。
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是政府“放”的重要内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减少对微观经济干预、更多发挥市场自身效率的重要体现。2013年5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已经是国务院第七个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力的文件了。
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显示“壮士断腕”的决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简政放权。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只有下决心进一步打开政府职能转变的这扇大门,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才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政府的工作应是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政府在放权的同时,还需要“把该管的事务管好”,这在当前更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它所掌握的资源应限于与公共物品的提供有关的资源,而不能任意扩张。因此,政府自身改革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住管好该管的事,工作重点应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在纳税人的监督之下,改善政府的管理,杜绝贪污和浪费,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此外,要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也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其中关键在于约束行政权力的滥用,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当前特别突出的是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一些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搞地区封锁,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企业到本地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阻挠公平竞争,人为分割市场,导致市场扭曲。一些带有资源垄断性的行业和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常常用行政手段限制竞争,一些自然垄断行业多方设置障碍抵制引入市场机制,限制竞争。上述内容,都与行政机关滥用权力有关。其结果是保护了局部和本行业利益,却阻碍了统一开放市场的形成,违背了经济规律,影响了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抑制了经济的发展。因而,抑制行政权力的滥用,无疑是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关键所在。
(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742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王健林荣登“胡润榜”中国首富
下一篇:中国经济进入提质增效“第二季”
·半日主力资金净流入前十个股9132013.09.13
·半日主力资金净流出前十个股9132013.09.13
·大盘高位盘整 后市掘金四大板块2013.09.13
·创投私募开展公募业务很难一帆风顺2013.09.13
·两市成交量突增前十只个股截止9月12日2013.09.13
·两市流通市值最高的二十股名单一览截止9月12日201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