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寻找生猪养殖行业的千里马

发布时间:2013-9-11 9:10:00 来源:证券导刊 浏览: 【字体:

  三维度考察生猪养殖企业

  在养殖规模化以及全产业链布局的角度来看,从以下三个维度对生猪养殖企业进行考察:

  一、养殖规模。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具有规模优势、下游需求优势,养殖龙头企业的养殖规模本身就是一种先发优势,而且目前的发展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企业的发展能力。

  二、养殖规模的扩张能力。规模化的实现方式有多种,不同的养殖模式规模化扩张的能力不同,另外,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能力都将影响到公司未来扩张的速度。

  三、全产业链布局的拓展能力。对于生猪养殖企业来说,全产业布局的拓展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下游终端市场的布局,第二是生猪养殖的安全保障和品种开发能力。

  从目前来看,由于生猪养殖企业的终端市场布局都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扩张主要还是看养殖,所以短期内对公司的当前规模和养殖扩张能力的考察更为重要。

  对于未来向终端销售拓展,养殖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生猪品质和安全的保障能力及育种研发能力,以安全、可靠和高品质不断建立品牌知名度,生猪养殖企业在进行养殖规模扩张的同时需要为未来大规模向下游发展而做好准备。

  各类规模化养殖企业未来发展能力比较

  各类规模化生殖养殖企业模式比较

  我国生猪规模养殖主要有“公司+农户”和工业自动化两种模式,而“公司+农户”又可分为“公司与农户紧密结合型”和“公司与农户松散结合型”,也有公司将“公司+农户”和工业自动化两种模式进行组合,发展出新的生产模式,如雏鹰模式。

  ?工业自动化模式下企业雇用农工,自建养殖场实现工业标准化、自动化规模养殖。这种模式易于统一饲喂统一防疫从而控制生猪质量,另外,由于单人养殖规模大,效率高,盈利能力较好。问题在于资金需求量大,大面积的用地难以获得,且难以招到高素质产业工人愿意从事养殖工作。

  ?“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下,由于养殖过程集中在农户处,资金占用相对较小、规模易扩大,但是这种养殖模式面临着养殖质量控制难以保证的风险,同时公司也面临着的控制力不足的风险。

  ?“雏鹰模式”将工业自动化模式下科学的养殖流程与“公司+农户”模式的灵活性相结合,兼具养殖规模扩张能力强和产品安全控制能力强的特点,有望使公司在生猪养殖行业变革中占得先机。

  企业实例:养殖规模扩张能力比较

  从实际的企业来看,我们这里选取国内生猪养殖龙头温氏、雏鹰农牧以及牧原食品来进行比较。这三家公司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且由于这三家都是民营企业,管理效率等方面有可比性。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自动化养殖的牧原食品盈利能力更强(养殖各环节的利润都被公司占有,而“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户会占有一部分利润),但从过去的扩张能力来看,温氏和雏鹰农牧更强。

  企业实例:向下游的拓展能力比较

  温氏向屠宰加工迈进的步伐比较小。目前公司基本都以“公司+农户”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公司只有少部分产品属于自行饲养上市的,该部分产品主要是供香港的冰鲜鸡及冰鲜猪,约占公司总收入的2%。目前公司生猪屠宰加工的猪源来自完全受控的定点供港澳注册养殖猪场,该部分为公司自养,并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下进行。

  牧原食品的养殖模式支持其向下拓展。根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11年底公司已有牧原二场、十三场和十五场等10个养殖场被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批准为龙大牧原的出口猪肉备案养殖场。公司销售给龙大牧原的商品猪经其屠宰分割后,作为向日本出口熟食品企业的原料肉使用。

  雏鹰农牧实行“封闭管理”,可以对整个生产过程实现完全掌控。公司通过制定严格的封闭管理制度,技术员、合作农户一旦开始一阶段畜禽养殖,直到畜禽转栏移交,才可以离开养殖区。这种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养殖户使用其他饲料或药品的可能性,保障了食品安全,而这种对于食品安全的掌控有利于公司向下游拓展。

  生猪养殖行业盈利能力之长期趋势:进入上升通道

  美国和日本生猪养殖盈利能力的变动规律

  在此我们选取了日本和美国两个生猪养殖产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在生猪产业规模化提升的发展过程中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规律。

  1、日本养猪行业毛利率经历了先降后升的两个阶段,走势呈现出“U形”。

  (1)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消费增速下移,集中度不高,行业毛利率不断下滑。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生猪小规模养殖为主,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下的养殖场出栏比例在70%以上,且这一阶段规模化提升的幅度很慢。猪肉的需求增速在这个阶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高位一路下滑。1961~1966年间猪肉消费量的复合增速在22.3%,在此阶段,行业的毛利率水平也较高,随着消费增速的不断下移,生猪养殖行业的毛利率水平也不断下滑。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消费增速维持低位,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毛利率不断上升。

  8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猪肉消费增速维持在3%以下,近年来消费量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然后,80年代中期之后,行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养殖场平均规模开始显著提升,养殖量在500头以上猪场养殖数量占比迅速提升,伴随着养殖规模化的不断提升,行业毛利率水平出现了显著上升。

  一般而言,影响行业毛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的供需关系,产品供不应求,则毛利率高;产品供不应求的关系缓和,则行业毛利率水平一般呈现下降的趋势;二是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充分竞争的毛利率水平相对低,而行业集中度提高通常伴随着毛利率水平的提升。

  日本生猪养殖行业同样遵循以下的规律:首先,从供需格局来看,需求增速正是反映供需格局变化的指标,当需求增速很高时,产量跟随需求,容易出现供不应求,行业盈利能力就强,而当行业需求增速下滑时,供求容易达到平衡,供不应求的概率降低,行业盈利能力下滑。其次,我们用每户平均养殖头数来代表行业集中度,尽管供求较为平衡,但随着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善,行业盈利能力也逐步提升。

  2、美国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日本生猪行业盈利能力的发展规律。

  美国猪肉消费量一直保持较为低速的增长,1960年以后其增速都非常低,今年来复合增速基本位于1%以下。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局限,我们缺乏较长期的美国毛利率和规模化养殖的数据。美国养殖规模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后期,美国平均每户养殖数量上升到170头以上,和日本的规模接近,此时行业的毛利率应该进入了上升通道,我们美国实际的数据也可以看到,美国生猪养殖毛利率处在上升的通道之中。

  3、进出口不是影响盈利能力提升的原因

  或许有这样的质疑会被提出来:日本80年代中期之后盈利能力提升是不是由于国内猪肉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净进口日益扩大而致?我们认为这个疑问不成立,理由如下:

  首先,净进口不代表供不应求,只是供给端从国外转到国外而已。

  其次,我们可以观察美国的情况,美国在净出口的情况下毛利率仍然出现提升,与日本在进出口方面走势正好相反。

  我国生猪养殖额盈利能力将走向上升通道

  由于可用农业资源的限值,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走势会更像日本。我们可用利用生猪养殖行业毛利率水平变化与供需关系及行业竞争格局的关联,来大致判断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毛利率走向上升拐点是否具备条件。

  1、根据前面的预测,我国未来猪肉消费量将进入缓慢增长期,表现为刚性增长,供需格局不会发生巨大变化。

  2、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日本养猪行业毛利率从低到高的拐点时期的存栏头数大于300养殖场出栏比例达到60%左右,存栏头数大于500头养殖场出栏比例达到40%以上。

  由于我国统计养殖规模是按照出栏头数为标准,年出栏500头大约相当于存栏350头左右。按照日本生猪养殖行业盈利毛利率上行对应的行业集中度条件,我国年出栏>500头猪场的产量占比应该达到50~60%。

  2010年我国年出栏>500头猪场的产量占比为35%,推算2012年达到43%~45%。从这点来看,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初步具备了盈利能力向上提升的集中度条件。

  从我国过去一段时间生猪养殖行业盈利能力走势来看,与前面的判断一致,利润率已经筑底并呈现出震荡上行的态势。随着行业集中度的继续提升,行业盈利能力不断提升的走势将更加明确。

  生猪养殖行业盈利能力之猪周期:猪价缓慢向上

  猪周期在我国还将发挥作用

  1、我国生猪价格的长期历史波动。

  生猪价格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便显示出一定的周期性,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几个周期的波动频率更加规律,单个波动周期约为3~4年。

  以波谷划分的周期来看,最短约为3年,最长为8年。最近的几个波动周期分别是1999~2003年、2003~2006年、2006~2010年。而从波峰来看,近年来波峰分别出现在1997年、2001年、2004年、2008年和2011年。

  2、我国的猪周期可能在变得更加规律。

  蛛网理论认为,某种产品形成周期性的价格和产量波动,需要以下几个条件:(1)市场必须在没有政府控制下运行;(2)供给曲线富有弹性,需求曲线缺乏弹性;(3)产品的生产时间至少会需要一个完整的时期。

  我们认为我国生猪市场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从而使得蛛网模型的条件得以成立,而我国生猪生产和价格规律的周期性不断形成。

  变化一,生猪价格由市场供求自由决定。

  自1985年,我国政府就放弃了对生猪价格的干预,当配给制在1990年左右彻底结束后,猪肉价格也由市场来决定。自从取消配给制后,省级行政部门和中央政府并未实行有效的猪肉最高限价。可以说,1985年以来我国生猪整个行业进入了市场化阶段,市场供求成为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

  变化二、我国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不断降低。

  首先,猪肉作为我国饮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是主要蛋白质来源,受到居民偏好,需求价格弹性很低。

  其次,猪肉需求价格弹性随居民收入提高而降低。当家庭收入较低时,除基本食物和商品外的所有商品需求倾向于具有价格弹性,消费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较大,而当收入较高时,肉类逐渐变成家庭食物消费的正常组成部分,价格弹性降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较高收入增长应使得猪肉需求函数变得更加缺乏价格弹性。

  变化三,行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得供给价格弹性增加。

  2003年以后,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内占比增长最快的是专业养殖户或小型养殖场,他们供给的价格弹性大,加剧了周期的波动性。

  农户散养价格弹性较低。一般年出栏量在50头以下,供给的价格弹性较低,表现在:(1)对于农户来说,生猪养殖可作为传统庭院饲养户一个重要的肥料来源不是很重要的经济来源;(2)农户利用残渣、青饲料及其它粗饲料饲喂,成本较低;(3)生猪养殖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不高。

  专业养殖户和小型养殖场价格弹性较高。一般专业户年出栏量500头以下,小型养殖场规模稍大,这些养殖户供给的价格弹性较高,表现在:(1)生猪养殖是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对价格敏感;(2)大量使用配合饲料,较大程度上的完全成本,对经济效益敏感;(3)基础设施通常较为简化且并不昂贵,养殖规模易于扩展和收缩。

  中大型生猪养殖场价格弹性较低。一般养殖规模较大,供给的价格弹性有所降低,表现在:(1)养殖销量高,产业链长,成本较低;(2)资本实力较强,有一定的抗波动能力;(3)基础设施通常较为专业化,投资大,养殖规模不易于扩展和收缩。

  最近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生猪养殖的主力预计仍将是专业养殖户和小型的养殖场,它们的占比还将有所提高,生猪价格波动的这方面驱动力还会持续存在。

  那么,未来随着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中大型养殖场比例将越来越高,很多人就怀疑,猪周期是不是不起作用了?

  观察美国1970年至今的生猪价格,我们发现美国的猪价也在持续演绎着周期波动。鉴于此,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生猪养殖逐渐规模化,猪周期不会消失,而且,参照美国的情况,超过4年的概率也并不大,周期普遍比3年稍长。

  变化四,养殖品种的变化使得生长周期更加规律。

  随着世界著名猪种长白、杜洛克、约克夏被广泛引入中国,国外“三元杂交”模式在我国不断推广,这对我国生猪周期也产生了影响。因为我国地方品种猪生长时间长,生长节奏不统一,而“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生长周期短,周期稳定,更加规律,更有可能造成周期的缩短与规律形成。

  目前以“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为主的引进品种占出栏总数的70%,是我国猪肉生产的主力,形成了以“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为基础的杂交繁育体系。

  商品猪的供应则必须依靠父母代种猪(主要依靠能繁母猪)的规模。如果将商品猪比作工业企业的产品,那么能繁母猪就是工业企业的产能,但是这个产能自身也是生物资产,需要额外的“建设期”。“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的“生产周期”和产能建设周期是有规律性的:

  (1)能繁母猪需要经过4.5—5个月的妊娠期和哺乳期,然后可生产9—10头仔猪,一月龄左右的仔猪可以供应到市场,作为育肥场采购,而仔猪需再长约5个月就可以作为商品猪流通到市场上。

  (2)能繁母猪作为一种生物资产,其从出生到养成能繁母猪大约需要8个月的时间。

  因此,生猪建产能到实现商品猪生产,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周期实际需要将近1.5年。

  3、目前猪价的位置大概率越过周期的底部。

  从反映生猪养殖盈利能力的猪粮比走势来看,上一周期的谷底为2010年6月初,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年多的时间,按照周期性的波动规律,目前猪价的位置大概率越过周期的底部附近。

  三季度后期猪价具备较为坚实的上行动力

  一头能繁母猪需要经过10个月左右时间生产出商品猪供给市场,所以理论上来说母猪存栏量的大小会对10个有之后的商品猪市场供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商品猪的价格。

  我们将生猪价格与11个月之前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相对比,发现二者存在非常强的负相关关系,现实的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走势可以用来预测10~11个月之后的生猪价格走势。

  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12年10月达到高点,11月开始降低,根据上面的关系,我们可以判断生猪价格将在今年三季度后期具备较为坚实的上行动力。

  但是此轮猪价上行的空间不会太大

  1、母猪补栏的积极性一直不低

  虽然仔猪价格从高点下滑较多,但是二元母猪价格一直保持在较高的价位,补栏积极性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特别是能繁母猪存栏开始下滑的时段里,二元母猪价格仍然没有大的下降,从这点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去化速度会比较慢,较大的产能将压制猪价上行的空间。

  2、目前没有大规模生猪疫情爆发,对生猪及母猪存栏影响小

  疫病将使生猪集中提前出栏,供给增加,也可能造成恐慌,消费量下降,从而导致短期猪价下跌。不过从中期来看,疫病将降低生猪存栏量,降低4~6个月后的供给,如果母猪染病,则会影响远期的商品猪供给,造成猪价上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猪养殖疫情稳定,程度较轻,本来猪价的反弹幅度可能低于上一轮。

  3、本来养殖低谷期的亏损程度略好于上个周期

  国家以猪粮比(猪价比玉米价格)为养殖效益主要参考指标。在绿色区域(猪粮比在9︰1~6︰1)区间,说明猪价处于正常水平,农户养殖效益基本稳定;当比价高于9︰1,说明猪价过高,这会大大刺激农户补栏;而若猪粮比低于6︰1,说明猪价过低而成本偏高,养殖面临亏损。

  亏损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能淘汰的幅度。从本周期的低谷来看,生猪养殖的亏损程度比上轮周期情况略好,从这点也可以判定猪粮比未来反弹的高度将很可能低于上期高点8.48。

  仔猪价格反弹幅度也将小于之前

  仔猪价格的走势和生猪价格基本吻合,然而其波动幅度要大的多,我们以“仔猪价格/生猪价格”表示其偏离程度,可以发现该指标存变动幅度较大。仔猪价格波动幅度大于生猪的原因有:

  1、采购仔猪的是专业育肥猪养殖户,这些养殖户普遍规模比较小,这种分散的格局造成追涨杀跌的概率更大。

  2、对于育肥猪养殖户来说,仔猪在肥猪成本中的比例为30%左右,未来肥猪价格一定幅度的上涨带来的收益可以容忍更大仔猪价格更大幅度的增长。

  3、疫情对母猪和仔猪的影响一般较大,会直接影响母猪或仔猪的供应,容易导致仔猪短期的供求失衡,从而导致仔猪价格大幅上涨。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规模化程度在提升,今年的生猪疫病情况也比较正常,仔猪反弹的幅度可能会低于前面两个周期。

  A股里面的“猪坚强”:雏鹰农牧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与全产业链布局并举

  雏鹰农牧位于我国第三养猪大省河南,是一家以生猪养殖为核心业务的畜牧业上市公司。公司2012年出栏生猪约152.76万头,是国内第二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公司过去几年快速扩张,经营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5.83亿元,净利润达到3.02亿元。公司2007~2012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50%,虽然2012年净利润下滑30%,但净利润5年复合增速仍高达69%。

  雏鹰不仅仅要做一个出色的养殖企业,其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完整产业链,实现从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到终端销售领域的全程把控,从而能够有效控制生产成本、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风险、提升盈利水平和竞争力。

  公司生猪出栏有望继续快速扩张

  公司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见证了“雏鹰模式”的成功。公司2007~2012年公司销售生猪分别为13.36、24.90、43.38、66.49、102.40和152.76万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2.79%。

  公司上市时对于2010~2014年的发展计划是年生猪销售量分别达到70、110、160、240和360万头,年均增长率在50%以上。虽然2010~2012年生猪销售量略低,但计划完成率都在95%左右,基本符合规划预期。

  公司强大的综合竞争力使得公司生猪养殖继续快速扩张。我们估算公司已有及在建产能在2015年有望达到560万头(450万头普通猪+100万头生态猪+10万头藏香猪+0.3万头野猪)。如果吉林洮南的年出栏生猪400万头项目在2019年投产,那么届时总产能将接近1000万头,产能的扩张支持公司继续扩大规模。

  向终端销售延伸——前景光明

  公司进入终端销售采用“雏牧香”专卖店的模式。“雏牧香”是公司肉类品牌,专卖店的作用除了现场销售产品外,更兼具形象店、产品配送以及对所覆盖区域进行营销开发的作用。我们认为公司刚进入终端不久,专卖店的模式有利于广泛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宣传效果。专卖店的销售产品主要包括冷鲜肉(公司自产普通猪肉、高端生态猪肉)、自产蛋类以及自种有机蔬菜,未来还将有肉制品,品类将不断丰富。

  公司专卖店模式可有效整合外部各种资源,实现快速扩张。首先,公司在专卖店运营方面采用了轻资产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下公司在进入新市场时不需要投入很多资金,快速扩张的资金压力比较小。

  其次,代理商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的销售直接挂钩,而且公司在招商时非常注重合作对象的客户资源,专卖店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发挥代理商的“能人效应”,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开拓的问题,特别是大客户如学校、公司等单位食堂用肉的销售。

  今年专卖店计划开设到1000家。2012年9月26日,雏牧香50家店在郑州同时开业,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军终端市场。今年公司将继续开拓河南市场并进军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目前已经完成了河南省300家专卖店的招商,上海已经有开店,北京市场也在筹备之中,预计公司今年有可能会开到1000家店。根据雏牧香网站显示,公司目前在河南省内有专卖店118家,上海有25家。

  假定2013~2016年销售生态猪分别为5、15、30、50万头。另外,当前河南省内专卖店普通猪肉销售占比较大,随着长三角和北京专卖店的拓展,未来生态肉占总销售量的比例有望上升,假定未来销售生态猪与普通猪的头数比例为1:1。暂时不考虑肉制品以及蔬菜的收入以及企业税收因素,综合前面的预测,公司终端销售板块2015年有望实现盈利1.15亿元。

  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盈利预测核心假设:

  1、预计公司生猪的出栏量2013~2015年分别为216、324和453.6万头,其中生猪销售206、294和393.6万头,进入屠宰和终端销售的分别为10、30、60万头。

  2、由于公司在生猪销售结构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及公司发展灵活控制,根据对未来生猪价格走势的判断,我们认为2013年仔猪销售比例仍然会比较高,随着2014和2015年猪价提升,仔猪价格会有所降低,肉猪比例不断提高。

  3、预计饲料成本稳步上涨。2013年上半年玉米均价为2.39元/kg,结合玉米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下半年维持当前水平的概率比较大,假定2013年国内玉米平均价格为2.40元/kg,2014和2015年玉米平均价格分别为2.52和2.57元/kg。另外,假定2013~2015年豆粕平均价格分别为4.10、4.31和4.52元/kg。

  4、通过对唐人神、大北农及金新农等饲料生产企业配合饲料生产成本的研究,我们发现以“饲料价格*0.68+豆粕价格*0.32”拟合饲料生产成本的准确度很高。然后再通过猪的生长周期模型计算得出2013~2015年公司仔猪、二元种猪和商品肉猪的生产成本。

  5、通过前面对猪周期的分析,我们认为猪价的周期性规律波动仍将继续,但后期的反弹幅度可能有限。假定本轮周期从10月开始趋势性反弹,2015年3月左右达到高点,但反弹高点猪粮比低于上一轮,假定为8以下。在下一周期长度为3年,猪粮比高点为7.8的假定下,预计2013~2015年平均猪粮比分别达到5.77、6.35和6.95,各年较上一年的增幅分别为~6.27%、9.90%和9.52%。

  6、假定公司禽类养殖业务规模维持现状,粮食收入小幅增长,蔬菜业务随着专卖店的扩张收入规模将快速提高。

  7、假定公司原先业务的销售费用率保持稳定,由于进入终端销售将带来销售费用大增,预计公司2013年之后销售费用率将大大高于之前的年份。

  8、暂不考虑定向增发对公司造的财务影响。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计公司2013~201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2.93、41.20和66.0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1.82、4.78和11.01亿元。不考虑即将进行的定向增发,公司2013~2015年实现EPS分别为0.21、056和1.29元。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公司各年业绩对于生猪价格的敏感性非常高。我们以5.77、6.35和6.95为2013~2015年平均猪粮比的数据基准。2013~2015年各年猪粮比变动1%将分别带来本年EPS变动8.45%、5.38%和3.58%。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第二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具备规模先发优势;“雏鹰模式”兼具养殖规模扩张能力强和产品安全控制能力强的特点,有望使公司在生猪养殖行业变革中占得先机;同时基于我们判断生猪价格将在今年三季度后期具备较为坚实的上行动力,生猪养殖板块将迎来布局的时点。不考虑即将进行的定向增发,公司2013~2015年实现EPS分别为0.21、056和1.29元,分别对应55.5、21.2和9.2倍PE,估值具有吸引力。综合以上因素,我们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项目

一般公司+农户紧密结合

公司+农户紧密结合——雏鹰模式

工业自动化养殖

公司+农户松散结合型

模式的主要内容

1、合作农户提供养殖场和生产工具;

2、分阶段养殖,分工化提高养殖效率:一般公司负责配种、妊娠、分娩和保育的环节,然后将仔猪交给农户养殖至商品肉猪;

3、公司向农户销售仔猪、饲料、疫苗,只做记账处理,而不进行现金结算;

4、分散养殖、统一管理:必须按照养殖流程和标准,公司配备技术员进行指导;

5、生猪产权归属于公司;

6、农户须缴纳一定比例生产预付金;生猪回收时按合同价格结算农民利润,农户利润取决于生猪肉料比、上市均重、饲养天数、猪苗和货物领用等情况。

1、公司提供养殖场和生产工具;

2、养猪分为“配种—妊娠—分娩—保育—育成”五个阶段并配备不同猪舍,各猪舍间保持合理距离;不同阶段猪舍与不同农户进行合作;

3、 合作农户与养殖畜禽同进同出,直到畜禽转栏移交,才可以离开养殖区;农户按公司养殖流程接受饲料供应、防疫、技术指导和“封闭管理”,但具体养殖方式由农户自行决定; 4、 公司通过统一管理的方式实现规模经营,包括:统一采购、统一供料、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流程、统一销售;

5、生猪产权属于公司;

6、农户须缴纳一定比例保证金;养殖周期结束,公司按照养殖成果支付农户养殖利润;在发生严重疫情等极端情况下,公司将保障合作养殖农户1.3~2.0万元/年最低保障利润。

1、公司建设养殖基地; 2、雇用农工,集约养殖、统一管理; 3、公司自繁殖仔猪、采购或生产饲统一防疫、并对饲养工人进行养殖技术培训等; 4、职工获得固定工资,可能会有根据养殖效果的提成。

1、公司与农户签订商品猪收购的合同,约定收购价格和标准; 2、大部分公司向农户销售仔猪、饲料、疫苗产品,并与农户现金结算;部分养殖屠宰一体化的企业并不向农户提供仔猪、饲料等,只是为了保证猪源,直接与农户签订约定收购的合同; 3、农户分散养殖,难以实现统一管理; 4、生猪产权归属于农户。

规模扩张

易于实现快速扩张

易于实现快速扩张

实现规模快速扩张具有瓶颈

易于实现规模扩张

养殖者激励

养殖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被最大限度调动,但农户可以暗地违约。

养殖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被最大限度调动,养殖过程实行封闭管理,农户无法通过偷卖来违约。

调动养殖者的极性和管理难度较大。

农户的养殖积极性高,但市场行情好时,农户很容易违约。

疫病防治

获得公司的疫病控制指导,可较大程度地杜绝疾病的传播;但养殖过程自主性较大,疫病防治的监控难度加大。

防疫的统一性强于一般的“公司+农户”模式,而且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封闭管理制度,农户在疫病防治方面非标准化操作的可能性较小。

主要依赖技术防疫的手段进行防疫管理,但存在管理风险。

农户愿接受公司技术防疫的指导,但封闭性较差,难以有效防范疫病。

产品质量、安全

农民的饲养水平参差不齐,难于保持肉猪质量的一致性,有可能出现问题肉。

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在公司的自有养殖场,养殖过程均由公司统一管理,质量安全有保证。

统一供料、供种及饲养管理,易于控制质量。

养殖在农户养殖场完成,难以实施统一饲养管理,存在产品安全风险。

代表公司

温氏集团

雏鹰农牧

新五丰

牧原食品

养殖规模扩张能力

★★★

★★

★★★

产业链拓展支撑

★★

★★★

★★★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726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