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贸谈判下一步往哪里去
今年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十周年。十年前,中国与东盟十国决定建立自贸区,这是中国同其他国家商建成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目前建成的最大的自贸区。可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自贸区战略的开篇之作。
十年来,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与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还未生效外,其余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6个,涉及22个国家。其中,同瑞士之间的自贸协定,是中国首度同欧洲大陆和世界经济20强国家达成此类协定。
在亚太地区,中国也在积极推进中韩、中日韩、《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等自贸协定。
中国自贸区谈判有何经验教训?未来中国自贸区战略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曾参加自贸协定谈判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评论称,中国自贸区战略能否取得更大的成效,取决于高层顶住利益集团压力、坚持开放的决心。
这种压力有多大,从韩国的例子可见一斑。在韩国参加各种自贸谈判时,该国一些农民经常以自杀威胁或行为向政府施压。
而中国国内反对自贸区的声音往往以“国家安全考量”为由,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强势的国有经济的思维。一些国际贸易领域人士对本报举例称,近年与部分海湾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本已接近成功,但由于国内一家石油央企高层坚称此类自贸区会对中国的乙烯产业造成打击,导致谈判最终失败。
中国—东盟自贸区:
经验与展望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总结中国自贸区战略经验的一个绝佳案例。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中国对东盟十国进口的90%以上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东盟六个老成员国也对由中国进口的90%以上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
当时,中国—东盟自贸区曾被一部分观察者作这样的解读:中国以优惠条件,向周边国家示好——战略意义大于经贸意义。但事实证明,该自贸区的战略意义根本上来自于其重要的经贸意义。
另外,谈判初期双方的疑虑——中方担忧东盟农产品的冲击,东盟害怕中国电子产品的冲击——如今早已不再是讨论的重点,因为市场的成倍扩大完全压倒了局部冲击的担忧。
据中方统计,2002年,中国—东盟贸易总额为547.67亿美元,东盟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双边贸易额已达4001亿美元,年均增长22%,是2002年的7.3倍。今年1~6月,双边贸易额为210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2%,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
投资合作是另一亮点。截至2002年底,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为301亿美元。10年来,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信增额超过700亿美元,累计达1007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来华投资771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236亿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近300亿美元,约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1%。东盟已经超过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成为继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之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四大经济体。
近年来,金融合作成为了最受关注的一种潜在合作模式。如中国以其巨大的外汇储备为依托,向东盟等自贸区伙伴提供信贷,为后者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则能将双方的需求有效结合。这一模式可能在未来得到发展。
自贸区机制:群雄逐鹿新时代
自贸谈判的达成讲究时机。总体来看,过去几年,以能源为特色的自贸区虽有起色,但国内阻力也使中国错失了不少达成协定的良机。
放眼全球,就世界贸易体制而言,2013年必将是一个规则重构的转折性年份。这一年里,WTO第一次迎来一位来自巴西的总干事。大家对他的关注主要源于对全球贸易多边体制走向的担忧。过去几年,缓慢的决策机制,需要升级的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美国的“两洋”(TPP与TTIP)战略,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美国的不断推进下,所有TPP国家已快速经过了十五轮的磋商。TPP最新一轮谈判已经于7月15日~7月25日在马来西亚举行,日本首次在该谈判中现身。此外,美欧按计划在美国当地时间7月8日开启了《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首轮谈判。
美国的支持者认为,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升级改造WTO已有的多年悬而未决的议题,还能达成以美国价值取向为核心的、高水平的自贸协定。
对于中国来说,很多人则担心,在这样群雄逐鹿的阶段中,如若不能先发制人,抢到规则制定权,已经拥有的国际贸易份额也将因为不能适应新的规则而逐步丧失。
十年来,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与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还未生效外,其余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6个,涉及22个国家。其中,同瑞士之间的自贸协定,是中国首度同欧洲大陆和世界经济20强国家达成此类协定。
在亚太地区,中国也在积极推进中韩、中日韩、《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等自贸协定。
中国自贸区谈判有何经验教训?未来中国自贸区战略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曾参加自贸协定谈判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评论称,中国自贸区战略能否取得更大的成效,取决于高层顶住利益集团压力、坚持开放的决心。
这种压力有多大,从韩国的例子可见一斑。在韩国参加各种自贸谈判时,该国一些农民经常以自杀威胁或行为向政府施压。
而中国国内反对自贸区的声音往往以“国家安全考量”为由,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强势的国有经济的思维。一些国际贸易领域人士对本报举例称,近年与部分海湾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本已接近成功,但由于国内一家石油央企高层坚称此类自贸区会对中国的乙烯产业造成打击,导致谈判最终失败。
中国—东盟自贸区:
经验与展望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总结中国自贸区战略经验的一个绝佳案例。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中国对东盟十国进口的90%以上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东盟六个老成员国也对由中国进口的90%以上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
当时,中国—东盟自贸区曾被一部分观察者作这样的解读:中国以优惠条件,向周边国家示好——战略意义大于经贸意义。但事实证明,该自贸区的战略意义根本上来自于其重要的经贸意义。
另外,谈判初期双方的疑虑——中方担忧东盟农产品的冲击,东盟害怕中国电子产品的冲击——如今早已不再是讨论的重点,因为市场的成倍扩大完全压倒了局部冲击的担忧。
据中方统计,2002年,中国—东盟贸易总额为547.67亿美元,东盟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双边贸易额已达4001亿美元,年均增长22%,是2002年的7.3倍。今年1~6月,双边贸易额为210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2%,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
投资合作是另一亮点。截至2002年底,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为301亿美元。10年来,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信增额超过700亿美元,累计达1007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来华投资771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236亿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近300亿美元,约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1%。东盟已经超过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成为继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之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四大经济体。
近年来,金融合作成为了最受关注的一种潜在合作模式。如中国以其巨大的外汇储备为依托,向东盟等自贸区伙伴提供信贷,为后者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则能将双方的需求有效结合。这一模式可能在未来得到发展。
自贸区机制:群雄逐鹿新时代
自贸谈判的达成讲究时机。总体来看,过去几年,以能源为特色的自贸区虽有起色,但国内阻力也使中国错失了不少达成协定的良机。
放眼全球,就世界贸易体制而言,2013年必将是一个规则重构的转折性年份。这一年里,WTO第一次迎来一位来自巴西的总干事。大家对他的关注主要源于对全球贸易多边体制走向的担忧。过去几年,缓慢的决策机制,需要升级的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美国的“两洋”(TPP与TTIP)战略,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美国的不断推进下,所有TPP国家已快速经过了十五轮的磋商。TPP最新一轮谈判已经于7月15日~7月25日在马来西亚举行,日本首次在该谈判中现身。此外,美欧按计划在美国当地时间7月8日开启了《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首轮谈判。
美国的支持者认为,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升级改造WTO已有的多年悬而未决的议题,还能达成以美国价值取向为核心的、高水平的自贸协定。
对于中国来说,很多人则担心,在这样群雄逐鹿的阶段中,如若不能先发制人,抢到规则制定权,已经拥有的国际贸易份额也将因为不能适应新的规则而逐步丧失。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557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中国—东盟自贸区谋求升级
下一篇:中广核英国项目谋扩权
·国资委坚决拥护中央对蒋洁敏调查决定2013.09.03
·七大产业多在起步阶段 珠海横琴陷“特区特慢”怪圈2013.09.03
·汇丰官方PMI双升 稳增长进一步显效2013.09.03
·新兴市场打货币保卫战 人民币靠提振内需应对2013.09.03
·中国货轮苏伊士运河遭袭2013.09.03
·北京拥堵费政策引发争议201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