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申遗”不应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发布时间:2013-9-2 11:26: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字体:

  钱兆成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做客 “金沙讲坛”,讲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她透露,为了申遗,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因此,各个地方应该冷静看待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为了发展旅游而盲目申报。

  申遗为何如此炙手可热?那是因为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一个区域性的遗产成为了世界性的名牌。申遗成功后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让一些地方看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恰好符合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模式。

  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收益,使得地方政府一掷千金,不遗余力地投入到申遗中。一组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无独有偶,为确保“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财政收入每年只有2.86亿元的小县贵州荔波县政府因此背负了2亿多元高额债务。

  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申遗所需的巨额花费也是不容小觑的。譬如,西湖申遗时,按照要求整治环境,将湖面从5.6平方公里扩展到6.5平方公里,苏堤3处建于当代的道路中心花坛被拆除,两侧绿化带种上了柳树、桃树;恢复“苏堤春晓”、“桃红柳绿”的意境,所有这些,都是巨大的开支。

  世界遗产固然是一块 “金字招牌”,但也应该注意到,并不是每一种成功都可以复制,并非有了“金字招牌”就能赚大钱。譬如,山西五台山申遗成功一年多,旅游收入不升反降。五台山当地政府投入大手笔,对不符合遗产要求的宾馆、商业摊点等各类建筑实施大拆迁、大搬家,直接投入资金以及大拆大搬付出的经济代价不下于二十亿元。

  利益的驱动是畸形申遗风劲吹的主要原因,然而正如赌博会有输赢一样,申遗被异化为利益投机之后,投资打了水漂也就成了常态。人们应当清楚这样一个概念,某一遗产成为了世界遗产,也就是世界遗产组织是对其濒危性的承认,入选“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尤其如是。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狂热的申遗不如踏踏实实地保护自然与文物遗迹。

  只有抛却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真正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不再将申遗看成是资本投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547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