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立足大周边实现共繁荣

发布时间:2013-8-29 10:35: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浏览: 【字体:

  中国周边有40多个国家,与邻国陆地边界两万公里,漫长边界成为中国与诸多邻国和平、发展与合作的纽带。有资料显示,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国旅游者将超过四亿人次,将给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周边国家稳定毫无疑问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

  ●世界油气资源开发重心正在西移,消费重心向东部倾斜;

  ●“新丝绸之路”应由亚洲建造,将是各国经贸与文化联系新纽带;

  ●中俄已成为当今大国关系典范,既有利于两国,也惠及世界。

  东稳:各国均获好处

  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已从西方回归东方,亚洲正在成为世界投资和贸易的最大市场,亚洲特别东亚稳定对各国都有利。

  东亚太平洋地区(简称亚太地区或东亚地区)面积16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亚洲面积的37%。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被世界银行誉为“东亚奇迹”。

  日本是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最大来源国。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近40年间,双边经贸关系加速发展。2007年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2012年中日贸易额从1972年不到11亿美元扩大到3294.5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1778 .1亿美元,中国出口1516.4亿美元,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中60%以上是在华日资企业生产的。截至2012年底,日本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47601个,实际投入金额872.5亿美元,在日资2.2万家企业中,直接就业者达300多万人。中国对日本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目前累计投资额为11亿美元,仅占日本引进外资的0.2%,因此扩大中日互补互利经贸关系,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据2012年8月《韩国先驱报》载文介绍,中韩贸易额从1992年建立时的63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2206亿美元,不到20年内双边贸易额滚雪球般地增长了近35倍。韩联社报道说,1993年在中国生活的韩国人不到4000人,2012年中韩人员交往突破700万人次。该社评论认为:“韩国总统朴槿惠2013年6月底对中国的国事访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为韩中关系未来20年的发展奠定基石被认为是最大的成果。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至今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由9.8%降至0.1%,从“早期收获计划600多种农产品率先实现零关税,到7000多种商品实行零关税”,大大推动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547亿美元增至2012年4000.9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2042.7亿美元,中国进口1958.2亿美元,大体平衡。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目前,双向投资累计超过90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

  2012年5月,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举行,三国领导人就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签订中日韩自由投资协定,并宣布年内正式启动三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日韩自贸区一旦形成,意味着一个占世界G D P超过20%,占东亚地区G D P超过90%,有着15.2亿消费者的巨大自贸区的诞生。同年12月,在第21次东亚国家领导人峰会上,宣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 C E P)”谈判,提出2015年底前缔结包括贸易自由化、服务、投资等领域在内的F T A。R C E P包括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即10+6自贸区。R C E P建成后,将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一样,不仅推动东亚而且推动亚洲一体化进程,为东亚乃至亚洲和平、合作、发展和繁荣作出巨大贡献。

  日本“购岛”闹剧后,严重破坏了中日正常经贸关系,也影响了中日韩乃至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据统计,2012年第三季度日本汽车对华出口下跌70%,第四季度中国赴日游客人数减少70%。目前,中日关系和韩日关系均处在何去何从重大战略十字路口。日本经济界期望改善中日关系和继续扩大双边经贸合作。

  2013年7月,美国国务院新任分管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表示,与地区新兴大国,尤其是中国的关系是亚洲“再平衡”战略三大支柱之一,美中两国正通过“直接且高层次对话”化解会歧,努力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并希望日本与中国、韩国等邻国改善关系,以“和平且深思熟虑”的方式处理领土问题。

  北强:协作氛围浓郁

  2004年,中国和俄罗斯解决了边界划分问题,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成为两国友好交往、扩大经贸合作的和平纽带。近10年来,中俄互信不断增强,战略协作关系深入发展,经贸关系日益扩大,双边贸易额从2005年的290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近900亿美元。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中俄签署超过30份合作文件,包括《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习近平任国家主席后,首选俄罗斯出访,凸显中俄特殊的战略关系。此后,双方积极落实两国元首莫斯科会晤期间达成的重要共识和协议,高层交往频繁。双方投资、能源、地方、人文、执法安全等各领域合作都取得积极进展,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更加密切。普京总统表示,俄中关系无论在互信程度还是合作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2013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第十七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体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中介绍,俄罗斯未来25年每年将向中国供应4600万吨石油,该协议总价值高达2700亿美元。普京还表示,俄罗斯将逐步放开对液化天然气的出口限制,特别是增加对亚太市场的液化天然气出口量。他指出,在本次论坛期间俄罗斯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同中国能源企业达成协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获得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20%股权。除两国能源合作之外,俄中双方还签署了跨黑龙江铁路桥工程建设的相关协议,该桥一期工程设计运量每年500万吨,二期工程运量每年200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俄罗斯通往亚太地区的重要出口通道。

  中俄积极参与和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和对话伙伴国已包括我国北边、西边和南边的主要国家。十多年来,上合组织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合组织不仅在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正在推动经贸、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区域合作。2012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第十二次元首理事会会议,规划了上合组织下个10年发展战略,会议签署的文件对上合组织发展前景、打击“三股势力”和应对危机情况确定了新立场。

  2013年7月,“海上联合——— 2013”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在俄罗斯彼得大帝湾附近海域举行。这是中俄两军自2003年以来举行的第九次双边和多边联合军事演习,双方参加军演仅作战舰艇就达19艘。在联演期间,中俄海军成功进行了联合防空、联合补给、通过潜艇威胁区、联合护航、联合解救被劫持船舶、联合打击海上目标、联合海上搜救等10余个课目的演练,对空、对海、对潜实兵实弹射击均取得优异成绩。此后不久,两国又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举行了“和平使命———2013”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中俄关系正朝着双方预期的方向发展,双边各领域合作均取得积极成果并深入发展。中俄关系已成为当今大国关系典范,双方互信友好,深化和扩大合作,既有利于两国,也惠及世界。

  西进:互补互利合作

  目前,全球石油和天然气特别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重心西移,而油气资源消费重心东移。中国需要越来越多油气资源,因此,中国与中亚和西亚国家互补互利合作,潜力巨大。

  2013年5月,中国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介绍,2012年中国能源消费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钢铁消费占全球钢铁消费的43%,铜消费占全球铜消费的40%,铝消费占全球铝消费的41%,均居世界第一。未来20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速将保持年均4.5%,煤炭累计需求826亿吨,石油120亿吨,天然气5.8万亿立方米。粗钢需求高峰期将在“十二五”末前后到来,在10年左右年均铁矿石需求9-10亿吨。据第一财经研究院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7.28亿吨,其中石油净进口量为5.38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3%。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结合部,北依俄罗斯,东傍中国,南连南亚,西接中东、西亚直至欧洲,地理位置重要,近代以来,中亚被战略家誉为“心脏地带”。中亚五国国土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300万。中亚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据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和B P公司2012年统计,中亚石油资源量154.61亿吨,占世界石油资源量的3.06%,石油探明储量41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1.75%;天然气资源量35.7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资源量的7.28%,天然气探明储量27.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13.34%。中亚地区还蕴藏着钨、铜、铬、铅、锌、铀、锑和黄金等大量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资源以及丰富的水力资源。

  建交20多年来,我国与中亚国家已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各个领域关系与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和扩大。中哈石油管道一期年1000万吨已于2005年投产,二期增输年1000万吨已基本建成;中亚天然气管道一线年3000亿立方米已于2009年底投产,二线年250亿立方米将于2013年底建成。中亚向东油气管道流向扩大规模有三种可能:一是中亚天然气三线、四线可以纳入规划。土库曼斯坦探明天然气储量达24.3万亿立方米,在未来5-10年内,中土天然气贸易可在已达成年650亿立方米基础上增至年800亿-1000亿立方米;二是中哈石油管道二线,使哈萨克斯坦流向中国的石油从年2000万吨增至年4000万-5000万吨;三是中亚石油管道,主要由伊朗和土库曼斯坦提供石油,年输油量可达2000万-3000万吨。从伊朗修建一条石油管道,长达3000多公里,但不经过马六甲海峡,又与中亚天然气管道伴行,有关国家协调管理、保障安全供应。这三种可能一旦实现,西北通道油气供应量将由目前计划中的石油年2000万吨、天然气年800亿立方米提高到石油年6000万-8000万吨、天然气年1000亿-12000亿立方米。

  中国与中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合作都在扩大加强。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中国企业要坚持互补互利双赢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军事和安全合作,协力打击“三大势力”。中国新疆与中亚山水相连,中亚国家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对维护中国新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德国地缘政治学者威廉·恩道尔指出,美国关注新疆问题主要基于地缘战略考虑,看到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重要战略地位,注意到新疆对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开展能源合作的战略重要性。

  有外交家指出,整个中东人口约四亿,除去石油以外的出口额仅相当于瑞士。但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世界供应石油和天然气最多的地区,其中主要集中在西亚国家。

  中东地处亚非欧三大洲接合部、是东西方战略要冲,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二战结束后,世界油气开发和供应中心从西半球转移到中东地区。据统计,1946年欧洲消费石油的77%来自西半球,到1951年欧洲消费石油的80%已来自中东地区。美国和日本所需石油也越来越依赖中东地区。随着美国页岩气和页岩油产量不断提高,其石油日产量将从2013年的800万桶增至2020年的1160万桶,到2035年美国将实现石油自给自足,从而再次实现能源独立,全球油气开发重心又回到西半球。中东地区将继续是大国逐鹿的主战场,但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将主要供应亚洲国家。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35年中东出口石油的90%将销往亚洲,中国仍将是主要市场之一。

  从2004年始,亚太地区石油消费超过北美地区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2011年亚太地区石油需求首次超过西半球;2011年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首次超过欧洲(不包括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天然气需求地区。据《中国石油石化》杂志2013年2月一期介绍:“目前,世界石油净出口的近70%、天然气净出口的50%以上、L N G净出口的60%以上流向亚太地区。” 2013年6月彭博新闻社网站介绍,2013年4月,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每天消费石油4450万桶,超过工业发达国家的4430万桶。能源信息局估计,2014年,发展中经济体石油日需求量将升至4590万桶,超过经合组织成员国日需求量的4530万桶。

  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4 .9亿吨,净进口2 .84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8%。其中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和阿曼等西亚五国进口石油1.3亿吨,占中国进口石油的48.4%。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3年6月介绍,伊拉克每天生产将近300万桶石油,其中中国购买了将近一半。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预计,2014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而西亚国家仍将是主要供应国,从而为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南下:新丝绸之路梦

  与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长期友好相处,对维护中国西南特别是西藏安全发挥了主要作用。

  南亚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印度洋是贯通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海上桥梁,又是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交通要冲。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亚高加索研究院院长弗雷德里克·斯塔尔教授曾提出“新丝绸之路”构想:即建设一个连接南亚、西亚和中亚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网络,以阿富汗为枢纽,将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西亚国家与经济发展迅速的印度乃至东南亚连接起来,促进各国间以及几大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推动该地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印度发表演讲时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并积极推动这一计划。斯塔尔教授表示,他反对将“新丝绸之路”构想上升为地缘政治经济战略,也不赞成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谋求主导权。斯塔尔教授认为,“新丝绸之路”构想和计划,总体有利于中国加强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国家的经贸与文化联系。2012年9月,西班牙《起义报》刊登亚洲时报在线专栏作家佩佩·埃斯科瓦尔一篇题为《全球踏上“新的丝绸之路”》的文章指出:“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欧亚大国,尤其是俄罗斯和中国会赞成华盛顿的方案。”文章指出:“新丝绸之路”将由亚洲建造,而不是西方。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战略伙伴。2012年,中巴双边贸易额超过124亿美元,截至2013年2月,中国企业在巴累计签订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额253.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2.6亿美元。截至2012年底,巴在华实际投资5738万美元,中方在巴直接投资21.2亿美元,中巴合作领域广阔、在建大项目增多,其中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项目是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一部分。2013年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7月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访问中国。李克强强调中巴是全天候战略伙伴,发展与巴友好关系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方针,中方始终将中巴关系置于中国外交优先方向。巴方重申,对华友好是巴外交政策的基石和举国共识。巴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的全天候朋友,巴方将继续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独”、“藏独”,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中国统一大业,支持中方打击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三股势力”。

  世界著名经济史专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统计,在世界近代史伊始的1500年,亚洲国内生产总值(G D P,不包括日本)占世界G D P的62.1%,其中中国和印度G D P分别占世界G D P的25%和24.5%;1820年,亚洲G D P占世界G D P的56.2%,其中中国和印度G D P分别占世界G D P的32.9%和16%。1849年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印经济实力急剧下降。1950年,亚洲G D P只占世界G D P的15.5%,其中中国和印度G D P分别仅占世界G D P的4.5%和4.2%。早在独立前,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曾在其《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憧憬了印度未来的大国地位,“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售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他在一次著名的全国广播讲话中表示,印度命中注定要成为世界上第三或第四强大的国家。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2012年中印贸易额达74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但是,截至2011年,中国对印度投资只有1.8亿美元,印度在华投资仅4000多万美元。中印友好合作是主流、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双方应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为进取的姿态扩大和深化合作。2013年5月中国总理访问亚欧四国首站是印度,中印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印度总理辛格明确表示,印度绝不在美中之间“选边站”。中印边界约2000公里,妥善解决边界问题,两国和平友好相处,扩大经贸和文化合作,不仅将更好地造福两国25亿人民,而且将为亚洲再创辉煌做出更大贡献。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503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