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升级的核心基础
中国正在成为技术创新大国
就产业的技术升级而言,深入考察我们会发现,中国工业实际上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技术创新大国。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技术创新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同。我们正在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
中国的产业升级无论如何不能去工业化。睁开眼睛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重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占领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
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不是体现为制造业直接创造的价值或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是体现为制造业所蕴含的生产性知识的复杂性。
美国哈佛大学和MIT等机构的一份合作研究显示,在过去60多年间,由生产性部门产品的复杂性所反映的一国生产性能力是所有预测性经济指标中能够最好地解释国家长期增长前景的指标,国家间的生产性能力差异至少能够解释国家间70%的收入差异。
虽然制造业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制造业本身所蕴含的生产能力和知识积累却是关系一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该部门直接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更体现在它对于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驱动作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产业价值链上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变得与研发和营销同等重要,甚至超越其他的价值创造环节,构成价值链的“微笑曲线”有可能变成“沉默曲线”,甚至“苦笑曲线”。
第三次工业革命为发达工业国家重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优势提供了机遇,曾经为寻找更低成本要素而从发达国家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向发达国家回溯,导致制造业重心再次向发达国家偏移。传统关于产业升级的“雁阵理论”所预言的后发国家产业赶超路径可能被封堵。
制造业应和生产性服务业
相互增强发展
长期以来,有关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政策性辩论,常常围绕“工业比重是否太高、服务业比重是否太低”展开。由工业产品复杂性所反映的一国制造业能力是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能一味地强调提升服务业所占比例。
实际上,单纯从统计意义上的产业比重的角度来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不合适的。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不仅指出了这种非此即彼式思路的狭隘性,而且指出产业结构要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换,更需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促进发展。我国未来的工业化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互增强发展的局面。
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大趋势,也具备了实现转型升级的一定条件。但由于中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和超大规模、超复杂性的国情,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现阶段的最大任务是,珍惜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扎扎实实地奠定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基础,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工业强国。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我们不能让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机遇从我们身边溜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要实现产业内升级,由粗加工向精加工升级,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升级,由制造业向生产线服务业升级,最终实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
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本质上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产业链的分解分工而向服务业的延伸,是制造业文明的深化和扩展。产业升级的本质内涵是用工业精神塑造现代服务业。有了产业升级的坚实基础,我们才可以打造出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经济升级版。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356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提速小康强卫的江西使命
下一篇:新兴经济体如何成为“自主经济体”?
·移动互联网运营商资源互补成趋势2013.08.21
·深圳安居房“中海阅景”室内也出问题了!2013.08.21
·虫草5年来首次大跌2013.08.21
·宽带接入市场迎来大洗牌2013.08.21
·网上药品监管将入药品管理法2013.08.21
·奇瑞瑞麒X1发动机支架螺丝断裂遭集体投诉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