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以开放促改革还未达成共识

发布时间:2013-8-16 5:20: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 【字体: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 以开放促改革还未达成共识
    
    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入世后前五年井喷似的发展过程,在金融危机后,开放红利逐步消减殆尽。
    在美国持续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其他亚洲国家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吸走相当一部分低端订单的当下,如何引导中国外贸相关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走上一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确实是亟待解决的核心命题。
    对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了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他表示,下半年的外贸,甚至整个中国经济,都会是一种比较平稳状态。美国本土制造业占比也将在井喷之后,逐步降低。未来数年,中国如何继续通过制度性改革来释放新一轮开放红利,各部门再次达成共识,将是最艰难的部分。
    中国经济面临调结构好时期
    第一财经日报: 前几个月的外贸数据走出了一条奇怪的大起大落路线,你觉得7月份进出口数据的回升会是下半年的总体趋势吗?
    赵忠秀:下半年外贸走势,我觉得总体不会大起大落,应该较为平稳。
    首先,中国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已经从三四年前占进出口总额的5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30%左右。加工贸易代表了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的状况,这部分下降意味着进出口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小了很多。
    另外,我从近期数据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占相当比例,这部分非耐用消费品的出口起了稳定器的作用。
    仅从7月份来看,很多大宗商品,比如铁矿砂、原油价格在下降,这意味着7月份实际的进口同比增速的表现比现有数字更好。
    日报:那么年初制定的8%总体目标,有可能实现吗?
    赵忠秀:如果努力的话,这个目标应该还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去年外贸增速仅为6%左右,在低速基础上增长,比往年在20%的高速基础上再增长,难度要小得多。
    我预计,今年全年进出口最终增速会在6%~8%之间,接近8%。从外部市场需求来看,全球经济形势已经开始好转。而原先预期的欧债危机发酵,比如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并没有出现最坏结果。美国的复苏稳定,而且中国市场化多元化战略也已经见到了比较大的成效。
    现在国际社会虽然猜测新兴经济体可能遭遇另一波经济下滑,但这种下滑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有限。中国对巴西、俄罗斯都是逆差,可调节的空间比较大,这样的下滑,可能对金砖其他国家影响更大。
    日报:目前美欧的经济形势已经逐步向好。而金融危机之后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金砖国家则普遍面临下行压力,这是否四年前的“脱钩论”的大反转?中国的外贸是否会受到经济下行的负面影响?
    赵忠秀:如果回头看四年前金砖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抢眼表现,可以印证一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过去几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美欧都对经济结构做了深度调整。而金砖国家,包括中国,都没有太大的动力进行相应的调整,导致经济发展到现在,并没有持续的内生性的发展动力。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经达到50%以上,即便有衰退的风险,损失也相对不会太大。
    目前,中国经济确实有持续下行的压力,但也是一个调整结构的好时期。我个人判断,国务院不会放任经济的下滑,稳增长的底线在7%。下半年不会下滑得很厉害,大致会保持在7.7%左右。而全年总体外贸增速大致在7.3%~7.4%。
    目前,国务院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方案,比如促进节能环保、助力光伏企业扩大内需市场,以及外贸便利化改革等措施。这些相关措施,都是在阻止经济下滑,最终达到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向效果。
    因此,内需不会急剧萎缩,进口所受到的影响也没有我们料想的这么坏。
    上海自贸区核心意义在服务贸易领域
    日报:中国外贸的低迷,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实体经济及制造业的低迷。数年前大家就开始讨论的制造业回流美国的趋势,现在对中国整体制造业影响究竟有多大?
    赵忠秀:我了解到的情况是,相当多的外资都处于观望局面。在中国设厂,也将东南亚一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作为备选,将订单分散到两地。
    但是这样的观望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既不经济,也没有规模效应,最终这些企业会将订单落到一个地方。
    美国由于页岩气的开发,能源成本下降带来综合成本降低,可能会使得一部分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但是这并不是“选择美国”的本意,这个计划的意图不是恢复美国制造业,而是要走高端制造业的路线。这一计划目前与中国没有正面冲突,但是对中国的产业升级,确实有一定压力,可能会使“中国制造”固化在中低端领域。
    数据显示,经过这两年,美国本土制造业的比例已经从28%上升到29.5%。我觉得这种发展趋势应该是一种脉冲效应,经过了一段时间爆发,必然走向衰减。我个人认为,下一步,美国本土制造业的比例应该会在缓慢上升之后,重新下降,峰值大概是再上升1%的样子。最终会吸引一批先进制造业,但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应该不会再恢复了。
    日报:中国入世已经十多年,最初的入世红利,随着这几轮危机,也逐步消减殆尽。中国政府今年似乎也在加大对外自贸协定的谈判,这是否外贸领域新的制度红利?如何才能更好地释放这种红利?
    赵忠秀:目前确实在展开一系列自贸区的谈判,但是要克服国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还是一个更大的难题。我觉得,以开放促改革,还没有达成共识。
    在国际领域,中国这两年确实开启了包括中日韩、RCEP以及与欧洲大陆、瑞士的谈判。这是中国主动挑起谈判,争取未来国际贸易领域更多话语权的行动。
    反映在国内的改革,这其中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比如上海自贸区,便是这样的试验场所,是中央拿上海试一试。
    上海自贸区真正核心的意义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即与金融相关联的部分。尤其是涉及中美正在谈的双边投资协定中的“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在欧美,都是使用这样的方式,除非涉及国家安全的,会有安全审查,如果不在负面清单中的,都可以着手去做。而这一点,涉及政府的审批权下放,也是制度性的突破。
    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的金融改革严重滞后。由于不开放,竞争不充分,在经济本来就处于下行阶段的状况下,银行业吸走了大量本来应该属于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利润。
    换句话说,如果大家整体的收益是100元人民币,银行赚走了110元,而实体经济则亏了10元钱。这个利益分配本来应该是银行赚40元,实体经济赚60元的,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不仅没有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成为了高额利润陷阱。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274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