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者朱镕基的功过是非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8月12日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至此,这位淡出政坛十年的总理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图片来源: 网络)朱镕基改革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222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图片来源: 网络)朱镕基改革
对于这位改革家的评价,外界也是莫衷一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史啸虎认为,朱镕基任上的最主要的政绩有两条:一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挽救了濒临崩溃的中国经济;二是力主加入世贸组织并彻底废除和改革了原有的那些落后而错误的经贸制度,使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1991年朱镕基上调中央成为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并在十四大后入常成为实际上的总理。当时,中国刚刚经历国内 的学潮动乱,国外苏联解体,政改之路几乎被堵死;经济上,面临着价格双轨制的困扰。两度累积的经济沉疴让当局者意识到,中国经济必须交给一个内行专家处理,因此邓小平把创造新经济模式的重任交给了朱镕基。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朱镕基,通过推行分税制、国企改革、汇率并轨等措施,使得中国经济保持近二十年平均9%的增速。
其中,最难办是财税改革。朱镕基要推行分税制,把税源分成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3种,目的是把地方拿大头、中央拿小头的财政格局掉个个,而这简直就是在割地方大员的肉。
对此,朱镕基后来回忆说:“实行分税制,来自地方的阻力非常大。我是一个省一个省地去谈,商量,妥协,总算谈下来了,我自己则掉了5斤肉。”
朱镕基改革另一重大举措是汇率并轨。1993年底朱镕基宣布自1994年元旦起取消双轨制,实现汇率并轨。此举不仅减少了官倒的行为,更使得之后中国免遭东亚金融危机的毁灭性冲击。
纵观全局,可以看出,朱镕基改革措施,是以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主导权为目标,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变为体制内的改革,改革的主导权由地方上交中央,由民间还给政府。
对此,中国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朱镕基改革是王安石变法后,最伟大的和最为深刻的整体配套改革,影响至今,其基本思路在中国依旧未变。甚至,有学者认为,朱镕基通过政府强制干预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塑造了中国的转型经济学。
然而,改革往往是得失相伴。朱镕基的改革措施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为不少人所诟病。对此,评论家王霄认为,朱镕基改革失误有三:一是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二是大学扩招且产业化,三是国企改革。
其中,第一点争议最小,连朱自己也承认;第二点有点争议,但不怎么公开,其实大家心里明白;第三点争议最大。
王霄认为,朱镕基在涉及国企改革方面,因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案和具体到位的策略,加之中国官僚阶级以权谋私的推波助澜,导致改革出现质的恶化。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或被个人侵吞,产生了权钱勾结,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以及动摇政府的公信力。
不过,王霄同时也指出,虽然我们今天可以谴责国企改革的诸多失误,但是,过分地指责朱镕基是不公平的。这是因为,在政治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优秀的领导人的改革都会南辕北辙。朱镕基国企改革的失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现行政治体制使得中国官僚阶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巧取豪夺成为可能。
综合地讲,正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未能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经济改革在涉及根本体制和社会公共利益时,现行体制既不能提供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与协商平台,又不能吸收真正的专家的意见,不能集中社会第一流的智慧,仅仅是为了给政府卸包袱(如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或者为了减缓就业压力和扩大内需(如高校扩招和产业化),就使政府轻率地做出了有失公平和后遗症很大的决策。当时做出这种改革决策的国家领导人如朱镕基,都是极其优秀的政治家和治国专家。他们在决策方面的失误,其实不是他们个人的失误,而是体制的缺陷。
谈及自己的“功过”,朱镕基曾说:“个人功过,我自己有一本帐,人民有一本帐,工作过的地方、部门有一本帐,中央也有一本帐。对于功过、得失,我还有何求呢!我会在临别的时候,向党、向人民交个底:朱镕基就是这点本事和能发挥的作用,对于一切批评、指责、反对意见,我都能容纳,相信历史会作出结论的。”
功与过,历史会作出结论,或许这正是其改革成果最好的注脚:历史是改革最好的检验者。从秦时商鞅变法,到宋代王安石变法,再到近代李鸿章等人掀起的洋务运动,改革者功过是非,向来为后人所争议。
但不争的的是,人们对变革者勇气与魄力的肯定。在中国,变革者往往没有落得好下场。管仲、商鞅、王安石......莫不如此。
这也就不难理解,1996年岁末,朱镕基副总理在北京看话剧《商鞅》时,为剧情所动,潸然泪下。商鞅以惊人的勇气掀起改革之潮流,终为顽固派羁绊,车裂而死。此事虽已过去2000多年,然而以古衡今,焉能不令人慨叹。
即使如此,1998年,刚刚就任总理一职的朱镕基仍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表明改革决心:“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或许,这也是当下中国出现“朱镕基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下,中国人对日趋严重的贫富差距、房价高企、腐败泛滥等社会乱象以及管治乏力,普遍感到无奈,迫切希望能够出现一位“快到斩乱麻”改革者,因而滋生了一种“国乱思良将”的情绪。
民众在深受朱镕基在位时于经济体制全面的脱胎换骨的改革恩惠后,面临着如今全球经济危机此起彼伏;加之,自朱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既得利益集团犹如铁幕般坚固,房价十年上涨了多倍。
民众更寄希望于出现一个雷厉风行、无私磊落、大刀阔斧的改革者。
1991年朱镕基上调中央成为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并在十四大后入常成为实际上的总理。当时,中国刚刚经历国内 的学潮动乱,国外苏联解体,政改之路几乎被堵死;经济上,面临着价格双轨制的困扰。两度累积的经济沉疴让当局者意识到,中国经济必须交给一个内行专家处理,因此邓小平把创造新经济模式的重任交给了朱镕基。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朱镕基,通过推行分税制、国企改革、汇率并轨等措施,使得中国经济保持近二十年平均9%的增速。
其中,最难办是财税改革。朱镕基要推行分税制,把税源分成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3种,目的是把地方拿大头、中央拿小头的财政格局掉个个,而这简直就是在割地方大员的肉。
对此,朱镕基后来回忆说:“实行分税制,来自地方的阻力非常大。我是一个省一个省地去谈,商量,妥协,总算谈下来了,我自己则掉了5斤肉。”
朱镕基改革另一重大举措是汇率并轨。1993年底朱镕基宣布自1994年元旦起取消双轨制,实现汇率并轨。此举不仅减少了官倒的行为,更使得之后中国免遭东亚金融危机的毁灭性冲击。
纵观全局,可以看出,朱镕基改革措施,是以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主导权为目标,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变为体制内的改革,改革的主导权由地方上交中央,由民间还给政府。
对此,中国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朱镕基改革是王安石变法后,最伟大的和最为深刻的整体配套改革,影响至今,其基本思路在中国依旧未变。甚至,有学者认为,朱镕基通过政府强制干预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塑造了中国的转型经济学。
然而,改革往往是得失相伴。朱镕基的改革措施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为不少人所诟病。对此,评论家王霄认为,朱镕基改革失误有三:一是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二是大学扩招且产业化,三是国企改革。
其中,第一点争议最小,连朱自己也承认;第二点有点争议,但不怎么公开,其实大家心里明白;第三点争议最大。
王霄认为,朱镕基在涉及国企改革方面,因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案和具体到位的策略,加之中国官僚阶级以权谋私的推波助澜,导致改革出现质的恶化。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或被个人侵吞,产生了权钱勾结,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以及动摇政府的公信力。
不过,王霄同时也指出,虽然我们今天可以谴责国企改革的诸多失误,但是,过分地指责朱镕基是不公平的。这是因为,在政治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优秀的领导人的改革都会南辕北辙。朱镕基国企改革的失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现行政治体制使得中国官僚阶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巧取豪夺成为可能。
综合地讲,正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未能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经济改革在涉及根本体制和社会公共利益时,现行体制既不能提供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与协商平台,又不能吸收真正的专家的意见,不能集中社会第一流的智慧,仅仅是为了给政府卸包袱(如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或者为了减缓就业压力和扩大内需(如高校扩招和产业化),就使政府轻率地做出了有失公平和后遗症很大的决策。当时做出这种改革决策的国家领导人如朱镕基,都是极其优秀的政治家和治国专家。他们在决策方面的失误,其实不是他们个人的失误,而是体制的缺陷。
谈及自己的“功过”,朱镕基曾说:“个人功过,我自己有一本帐,人民有一本帐,工作过的地方、部门有一本帐,中央也有一本帐。对于功过、得失,我还有何求呢!我会在临别的时候,向党、向人民交个底:朱镕基就是这点本事和能发挥的作用,对于一切批评、指责、反对意见,我都能容纳,相信历史会作出结论的。”
功与过,历史会作出结论,或许这正是其改革成果最好的注脚:历史是改革最好的检验者。从秦时商鞅变法,到宋代王安石变法,再到近代李鸿章等人掀起的洋务运动,改革者功过是非,向来为后人所争议。
但不争的的是,人们对变革者勇气与魄力的肯定。在中国,变革者往往没有落得好下场。管仲、商鞅、王安石......莫不如此。
这也就不难理解,1996年岁末,朱镕基副总理在北京看话剧《商鞅》时,为剧情所动,潸然泪下。商鞅以惊人的勇气掀起改革之潮流,终为顽固派羁绊,车裂而死。此事虽已过去2000多年,然而以古衡今,焉能不令人慨叹。
即使如此,1998年,刚刚就任总理一职的朱镕基仍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表明改革决心:“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或许,这也是当下中国出现“朱镕基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下,中国人对日趋严重的贫富差距、房价高企、腐败泛滥等社会乱象以及管治乏力,普遍感到无奈,迫切希望能够出现一位“快到斩乱麻”改革者,因而滋生了一种“国乱思良将”的情绪。
民众在深受朱镕基在位时于经济体制全面的脱胎换骨的改革恩惠后,面临着如今全球经济危机此起彼伏;加之,自朱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既得利益集团犹如铁幕般坚固,房价十年上涨了多倍。
民众更寄希望于出现一个雷厉风行、无私磊落、大刀阔斧的改革者。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222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王林VS邹勇萍乡两大富豪的“战争”
下一篇:川企中污水处理“蛋糕”或最大
·专栏制造业外资撤厂增多 中国制造日薄西山2013.08.13
·莫泰山私募团队曝光众多新财富分析师加盟2013.08.14
·从容投资煤飞色舞背后的逻辑2013.08.14
·松禾资本探路大资管2013.08.14
·国企牵手私募背后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机会2013.08.14
·8月13日卖盘最强劲的20只股201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