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7月”经济账本
酷热群像:50℃的菜棚等降温、26℃的商业综合体盼降耗
三层罗马式建筑前的草地上竖立着三只两米左右高的白色百叶箱,7月26日,这里的汞柱一度上摸到40.6℃的刻度线。
上海市漕溪北路280号,上海气象局所在地,亦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气象监测点。在她140年的历史中,还从未见证过如此高温。远在浦东一处千亩绿叶菜的种植基地,大棚内的温度更是逼近50℃;鳞次栉比的商业综合体内,26℃的冷气却不再引来“低温”投诉。
应战高温已不再是单纯的气象问题,而是一项关乎价格、能耗乃至城市规划的综合民生考题。
菜价维稳
8月的第一天,包括上海在内的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省份迎来甘霖,前者刚刚挥别史上最热7月。上海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数据显示,上月高温日(超过35℃)达到25天,刷新1934年的最高纪录(23天)。
创造历史的不只是上海,在全国多地遭受高温“炙烤”的背景下,中国气象局7月30日曾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也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
“露天烤肉”终究只是戏谑,公众更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餐桌价格,比如绿叶菜。
一些蔬菜种植户的收益在高温中蒸发。上海敬亭蔬菜专业合作社销售负责人马华(化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该合作社位于浦东,种植蔬菜面积一千多亩。由于气温太高,一些绿叶菜比如青菜、杭白菜和生菜都出现“烧心”。
“所以我们在夏季绿叶菜会种得少些。”他说,虽然绿叶菜只能保存一两天,但现在并不愁销路。
由于上海郊区供应的蔬菜占全市消费量比重并不大,因此高温对整体价格走势的影响不大。
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供应了全市大约60%的蔬菜。江桥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芳告诉本报记者,受上海高温天的影响,上海郊区供应的蔬菜量从原先的约140吨减少到了100来吨。但是上海蔬菜市场的整体供应量没有变化,就江桥批发市场而言,每天仍然供应6000多吨的蔬菜。
她解释说,供应量波动不大的原因是江桥批发市场的蔬菜来自于全国各地,包括河北、山东、宁夏、湖北等地,上海郊区供应的蔬菜占比不足2%。
根据上海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信息网监测数据,6月初青菜价格从近4元/公斤高位经历一轮下跌后,从7月27日开始小幅上涨,昨日青菜平均价格为2.45元/公斤。生菜、菠菜、大白菜、鸡毛菜也在近期小幅上涨,而卷心菜则从7月一路上涨。
王永芳表示,一旦青菜的平均价格上涨至4元/公斤,他们就会启动应急预案,包括从位于云南、江苏等地的市外绿叶蔬菜基地加大供应量,同时减免客商相关市场手续费以抑制蔬菜价格上涨。根据测算,这一费用减免分摊到蔬菜价格上平均达到0.24元/公斤。
据上海农委数据,近期绿叶菜日均上市数量4400吨,生产情况较为稳定。
菜农期待降温、公众盼望降价,各大商业体想的却是降耗。本报记者从不少社区类商场了解到,一般而言,商场使用的是中央空调,不论外界温度多高,商场内空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26℃左右,因此高温并不会直接增加商场的空调费用支出。
不过有一些带有办公楼的商业综合体建筑能耗却在这几天明显上升。浦东嘉里中心物业方面透露,以往室内空调打到26℃时,会接到温度过低的投诉,但今年这类投诉为零。
“与商场使用统一控制的中央空调不同,写字楼内各个租户公司可以自行调节温度,一旦进入高温天气能耗就会明显上升。”嘉里中心物业工作人员透露,根据规定,19点后继续使用空调收费会上浮。
大型超市、卖场的成本开支同样在增加。一家外资品牌超市的市场部人员透露,因为超市面积小于大型购物中心,高密度客流的体感热度会高于购物中心,为了让客人体感舒适,卖场内的空调温度要低于平日,这就增加了能耗。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重点是饮料、冷冻类商品周转率提高后,冰柜的能耗就大幅增加。”上述工作人员称。
家乐福、乐购等零售巨头都有一套自有节能与风险控制体系,其中央系统能实时监控各个门店的能耗状况,一旦发生超负荷或不正常现象则会由中央系统做统一调控。
大城市“高温病”
目前来看,昨天这场及时雨的降温效果有限。本报记者7月31日从上海市气象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上海8月预计仍有10~15天的高温日,极端最高气温将达40℃左右。
40.6℃之前,上海最高气温是1934年7月12日的40.2℃。一个有趣的比较是,到底哪天更热。上海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沈愈的观点是,后者“含金量”更足。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刘红年认为,随着城市不断扩张,人口密度增大,能源消耗、排放不断增强,产生了“城市热岛”效应,尤其是对大中型城市,“在高温天气的大背景下,加剧了高温强度。”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两者气温之差称之为热岛强度。
曾有科研文章称,北京最高热岛强度是9℃,广州7.2℃,上海6.9℃。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究员、气候学与气候资源委员会委员李庆祥告诉本报记者,上述数据应该是一个峰值,即最大差值。像北京长期平均的热岛强度应该是在3~4℃。
“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果是正常的环流的话,它昼夜之间会有空气的转换。现在有些特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因为城市空间过于庞大,这种环流就被阻挡了,造成雾霾、高温无法疏散。”李庆祥说。
沈愈向本报记者表示,建筑物的增多,导致下垫面的热力学性质改变,水泥的热容量比较小,太阳晒下去,温度很快就升上来了。而在农村,土壤里面的水分蒸发掉,温度不会升高很快。
比如,夏天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因此,沈愈认为,1934年上海测到的40.2℃才是更加真实的。
三层罗马式建筑前的草地上竖立着三只两米左右高的白色百叶箱,7月26日,这里的汞柱一度上摸到40.6℃的刻度线。
上海市漕溪北路280号,上海气象局所在地,亦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气象监测点。在她140年的历史中,还从未见证过如此高温。远在浦东一处千亩绿叶菜的种植基地,大棚内的温度更是逼近50℃;鳞次栉比的商业综合体内,26℃的冷气却不再引来“低温”投诉。
应战高温已不再是单纯的气象问题,而是一项关乎价格、能耗乃至城市规划的综合民生考题。
菜价维稳
8月的第一天,包括上海在内的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省份迎来甘霖,前者刚刚挥别史上最热7月。上海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数据显示,上月高温日(超过35℃)达到25天,刷新1934年的最高纪录(23天)。
创造历史的不只是上海,在全国多地遭受高温“炙烤”的背景下,中国气象局7月30日曾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也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
“露天烤肉”终究只是戏谑,公众更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餐桌价格,比如绿叶菜。
一些蔬菜种植户的收益在高温中蒸发。上海敬亭蔬菜专业合作社销售负责人马华(化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该合作社位于浦东,种植蔬菜面积一千多亩。由于气温太高,一些绿叶菜比如青菜、杭白菜和生菜都出现“烧心”。
“所以我们在夏季绿叶菜会种得少些。”他说,虽然绿叶菜只能保存一两天,但现在并不愁销路。
由于上海郊区供应的蔬菜占全市消费量比重并不大,因此高温对整体价格走势的影响不大。
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供应了全市大约60%的蔬菜。江桥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芳告诉本报记者,受上海高温天的影响,上海郊区供应的蔬菜量从原先的约140吨减少到了100来吨。但是上海蔬菜市场的整体供应量没有变化,就江桥批发市场而言,每天仍然供应6000多吨的蔬菜。
她解释说,供应量波动不大的原因是江桥批发市场的蔬菜来自于全国各地,包括河北、山东、宁夏、湖北等地,上海郊区供应的蔬菜占比不足2%。
根据上海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信息网监测数据,6月初青菜价格从近4元/公斤高位经历一轮下跌后,从7月27日开始小幅上涨,昨日青菜平均价格为2.45元/公斤。生菜、菠菜、大白菜、鸡毛菜也在近期小幅上涨,而卷心菜则从7月一路上涨。
王永芳表示,一旦青菜的平均价格上涨至4元/公斤,他们就会启动应急预案,包括从位于云南、江苏等地的市外绿叶蔬菜基地加大供应量,同时减免客商相关市场手续费以抑制蔬菜价格上涨。根据测算,这一费用减免分摊到蔬菜价格上平均达到0.24元/公斤。
据上海农委数据,近期绿叶菜日均上市数量4400吨,生产情况较为稳定。
菜农期待降温、公众盼望降价,各大商业体想的却是降耗。本报记者从不少社区类商场了解到,一般而言,商场使用的是中央空调,不论外界温度多高,商场内空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26℃左右,因此高温并不会直接增加商场的空调费用支出。
不过有一些带有办公楼的商业综合体建筑能耗却在这几天明显上升。浦东嘉里中心物业方面透露,以往室内空调打到26℃时,会接到温度过低的投诉,但今年这类投诉为零。
“与商场使用统一控制的中央空调不同,写字楼内各个租户公司可以自行调节温度,一旦进入高温天气能耗就会明显上升。”嘉里中心物业工作人员透露,根据规定,19点后继续使用空调收费会上浮。
大型超市、卖场的成本开支同样在增加。一家外资品牌超市的市场部人员透露,因为超市面积小于大型购物中心,高密度客流的体感热度会高于购物中心,为了让客人体感舒适,卖场内的空调温度要低于平日,这就增加了能耗。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重点是饮料、冷冻类商品周转率提高后,冰柜的能耗就大幅增加。”上述工作人员称。
家乐福、乐购等零售巨头都有一套自有节能与风险控制体系,其中央系统能实时监控各个门店的能耗状况,一旦发生超负荷或不正常现象则会由中央系统做统一调控。
大城市“高温病”
目前来看,昨天这场及时雨的降温效果有限。本报记者7月31日从上海市气象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上海8月预计仍有10~15天的高温日,极端最高气温将达40℃左右。
40.6℃之前,上海最高气温是1934年7月12日的40.2℃。一个有趣的比较是,到底哪天更热。上海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沈愈的观点是,后者“含金量”更足。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刘红年认为,随着城市不断扩张,人口密度增大,能源消耗、排放不断增强,产生了“城市热岛”效应,尤其是对大中型城市,“在高温天气的大背景下,加剧了高温强度。”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两者气温之差称之为热岛强度。
曾有科研文章称,北京最高热岛强度是9℃,广州7.2℃,上海6.9℃。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究员、气候学与气候资源委员会委员李庆祥告诉本报记者,上述数据应该是一个峰值,即最大差值。像北京长期平均的热岛强度应该是在3~4℃。
“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果是正常的环流的话,它昼夜之间会有空气的转换。现在有些特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因为城市空间过于庞大,这种环流就被阻挡了,造成雾霾、高温无法疏散。”李庆祥说。
沈愈向本报记者表示,建筑物的增多,导致下垫面的热力学性质改变,水泥的热容量比较小,太阳晒下去,温度很快就升上来了。而在农村,土壤里面的水分蒸发掉,温度不会升高很快。
比如,夏天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因此,沈愈认为,1934年上海测到的40.2℃才是更加真实的。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1999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最热7月”经济账本高温
上一篇:央行加码逆回购 “稳货币”已成共识
下一篇:各地上半年财报出炉地方财收继续下滑 房地产成增长中坚
·早安少女陪睡大佬 早安少女援交2013.08.02
·网曝王林与娱乐圈四女子吻别照2013.08.02
·专栏7月PMI终现回升 中国稳增长意味渐浓2013.08.01
·快讯发改委国内经济存在一定下行压力2013.08.01
·快讯发改委坚持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2013.08.01
·我们要怎样的“城镇化”?201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