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爱在榕树下扎根

发布时间:2013-8-1 4:54: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 “回来后我就觉得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多给学生爱,多和他们互动,并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和具体化,只有快乐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
    泛黄的面包车在山间的小径上颠簸着驶向深处。“就要到了”,身着白色T恤的李文在心里念着。
    7月1日中午近1点,“河流·孩子”项目爱心人士经过一天多的辗转终于再次抵达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龙额镇古邦村。一年前来到这里,是为了新校舍的奠基,此次造访是为揭开“古邦添富小学”新的一页。
    车门打开,鞭炮点燃,早已涌到村口翘首等待的人群发出了欢呼声。正午的艳阳在古老榕树的荫护下透出了柔暖明亮的光。穿着侗族传统服饰的孩子们齐声唱起了悠扬的侗族大歌,并为每一位“河流·孩子”项目的爱心人士献上了当地的美酒和侗族文化中的“哈达”,以表达最真挚的欢迎和谢意。
    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督察长、上海汇添富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河流·孩子”项目组成员李文在孩子们的簇拥下从村口走去学校,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时隔一年,他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已经建成的新校舍,亲眼见证项目给学校带来的改变。当看见崭新整洁的校舍耸立在铺有平整水泥的宽敞操场上,他停下脚步,露出了安心的微笑。
    新校舍:孩子们梦想的载体
    古邦添富小学所在地龙额镇将近2.4万人, 99%为少数民族,以侗族为主。该小学始建于1937年,目前已是龙额镇教育覆盖面最大的一所完全小学,服务周边10个村、14个自然寨、12个教学点、8000多人口。但在去年“河流·孩子”到来之前,所有的孩子还只能在一所两层楼高、下雨漏水、墙体残旧、已成危房的老教学楼里上课。
    “旧的教室是1985年造的,下雨严重漏水,还常有老鼠和蝙蝠,几近危房。”在古邦添富小学支教的老师高冠煜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由于学校没有教师宿舍,所以在他支教的半年中,他每天都住在旧教学楼二层的一间空置房里。这间房刚有一人高,门推开就是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书桌,一盏电灯和一台风扇是唯有的电器。因此说起旧教学楼的残旧,高冠煜颇有发言权。
    原古邦添富小学校长、现任高年级教师的韦剑在一年前也表达了对旧教学楼的担忧。他称,当时没有图纸也没有设计,县教育局拨了4.6万元材料费,村民们齐心协力盖起来的教学楼经过 20多年的风吹雨打早已不堪重负。
    如今,韦剑的担心终于可以落下了。
    一边是墙壁多处裂缝的残旧教室,一边是漂亮的现代化新校舍,强烈的对比记录了这座于1998年被列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的显著变化。
    现任校长潘仕进对本报记者说,新的教学楼不仅让师生和家长都更安心,孩子们上课也比以前更加积极了。提起新教学楼带给孩子们的变化,潘校长难掩欣喜:“虽然说教学楼还只是硬件,但是你看新教室和新操场,还有你们送来的文具和书,这些都是孩子们延续希望的动力啊!他们比以前更加喜欢上学,也更加热爱运动了。”在他看来,新教学楼和新操场带给孩子们的影响非常大,不仅有了宽敞安全的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显然,积极性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老师:让学习插上快乐的翅膀
    潘才学和潘新桃今年13岁,是古邦添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也为了参加新教学楼的落成仪式,她们特地穿上了传统的民族服饰,戴上了精致的银饰,盘起了长发,化了妆。在她们心里,这是比春节还要快乐的日子。
    “现在我们的课堂和老师都变得有趣多了!”女孩们的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她们争相表达说,“老师原先对我们很严厉,看起来好像不喜欢我们。但是后来老师变得更有趣也更友爱了。不仅会在课堂上讲笑话,有时候还会唱着歌进教室呢!”
    孩子们口里的老师并没有换,但确是从内到外更新了的“新”老师。“河流·孩子”项目所提供的“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训”给了老师去上海开阔眼界和更新理念的机会,也让这所小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
    李文曾对本报记者说,由于西部乡村很多地方的家庭教育缺乏,全凭学校教育,因此老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高度。在他看来,如果老师只曾到过县城、自治州,视野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那学生的世界也往往局限于此。所以,要改变学生就先要打开老师们的眼界。为此,在“河流·孩子”项目推进的五年里,项目组一直用“培训乡村教师”这一“软性投入为主”的方式来探索更有效的西部助学模式。
    韦剑就是参加过“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训”的老师之一。去年夏天,他和当地的另外10多名老师,以及来自云南怒江、四川美姑、宁夏泾源、甘肃夏河的共50名乡村小学教师,一起乘飞机来到上海。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走出大山。“最大的感触是上海的现代化,的确让我们大开眼界。”韦剑说,“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见识到了多媒体教学的生动,也深刻意识到在教学中和学生互动是多么重要。”这种感触也就是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变化的原因。
    “回来后我就觉得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多给学生爱,多和他们互动,并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和具体化,只有快乐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韦剑的眼里闪着光,比起一年前显得更加自信和健谈。
    韦剑的改变也影响了整个古邦添富小学的教学。尽可能采用互动的授课方式,让孩子们的学习插上快乐的翅膀,成为了这所原本习惯于照本宣科的学校如今所推崇的教学理念。
    在新校舍的落成仪式上,潘新桃认真地对本报记者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就做古邦添富小学的老师。”问她为什么想做老师,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每天都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多好。”天真的话语中显出纯粹的快乐和孩子心中对老师的敬爱。
    在一旁的潘才学扬起头看着记者微微笑着说:“老师在课堂上也会笑了,笑了就说明他喜欢我们。”她稚嫩的脸上开出了幸福的花。
    新希望:让路远的孩子住在学校
    有了新教室,旧教室就可以腾出来另作他用。潘校长告诉记者,他们希望能把旧教学楼翻修加固,作为学生宿舍供给回家路远的孩子们寄宿。
    在古邦添富小学,住得最远的孩子距离学校12里路,需要步行两个小时才能走到学校上课。遥远的上学路耗时耗力,也危险重重。由于贵州雨水多,尤其在农历四月~六月,常常会下大雨,连接村寨的小桥很容易被淹没,所以孩子们上学路的行走难度和危险程度可想而知。韦剑说:“只要下大雨,我们老师就会去桥边上接孩子过河,不然太危险了。”
    他介绍说,一些家庭并没有钟表,所以孩子们平时起床和上学还是靠人声喊:“住在附近的孩子们,哪个起床早就由哪个喊隔壁的孩子起床,必须等到人齐了再几个人结伴一起来学校。这也导致每次上课迟到的学生很可能是一群一群的。”
    韦剑表示,在古邦镇留守儿童太多了,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有亲戚在学校附近的可以借住在亲戚家,没有亲戚借宿的就只能每天远途往返。没有大人的陪同,上学的道路对这些年幼的孩子来说绝不轻松。
    事实上,为路远的孩子提供宿舍也是“河流·孩子”项目希望促成的事。李文说:“在寄宿制环境下,孩子们就再也不用花费这么多时间、冒着这么大的危险在上学的路上,老师和家长们再也不用整天为孩子们的安全提心吊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里寄宿,孩子们可以有更好的饮食、更好的学习氛围,甚至可以养成更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孩子们全面健康成长。”
    只是目前,将旧教室改做宿舍还需时日。韦剑提出:“哪怕有了教学楼做宿舍也没有办法实现孩子们的寄宿。一旦有寄宿,必定需要增加相应的人员,比如医护人员、后勤人员、保卫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这些在我们师资极为缺乏的情况下很难解决,需要当地教育部门的帮助。”这一过程预计还需要半年多时间。
    目前,古邦添富小学总共9个班、370余名在校学生、13个教师。按照县城小学编制标准1:21的师生比例算,学校如今面临至少5位老师的缺口。韦剑说,古邦添富小学连教师宿舍都没有,要吸引优秀的教师前来任教难度不小。令人欣慰的是,长期招募支教老师的点亮行动小组为他们送来了支教老师,一学期一位。古邦添富小学的第二位支教老师是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的高冠煜。他的存在不仅稍微缓解了教师急缺的压力,而且也用四年的海外留学经历为古邦添富小学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
    然而,每个支教老师一般只教一个学期的课程,流动性极大,也较难保证支教老师供应的连续性。
    新理想:用爱为留守儿童守候
    在一间旧教室里,已经围成圈摆好的书桌上整整齐齐地摆好了碗筷和饭菜,这些是当地村民为“河流·孩子”的爱心人士精心准备的午餐。在高年级的学生们举着当地传统的竹筒杯向志愿者们敬酒时,李文一下子就认出了潘才学。
    一年前,李文第一次造访古邦镇,参加新校舍的奠基仪式时就借住在潘才学的家中。他也因此对潘才学的一家有着深刻的了解,心有惦念的李文决定再次回访。
    潘才学、潘才佳和潘才良,这三个年年都拿三好学生的优秀孩子是兄妹,由年迈的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由于爸爸妈妈常年都在外打工,每年只在春节回家,三个孩子是典型的留守儿童。
    整墙都贴满奖状的房子就是潘才学的家了。潘爷爷笑呵呵地出现,高声回应着李文的关心道:“身体很好呢!”但从潘爷爷的走路样子可明显看出右脚有些瘸。李文想起潘才学的倾诉,问爷爷脚疼是怎么回事。爷爷这才露出红肿的脚背说大概是痛风引起的。“现在我都算是残疾人了,田里的活干不了,家里家外都要奶奶干,带三个孩子她特别辛苦。”一转开始的兴奋,爷爷露出无奈,言语中透出对老伴的心疼和愧疚。在一旁忙碌的奶奶却转过身笑着说:“还好,不算累。”
    过完暑假,13岁的潘才学就要上六年级了。这个即将步入小学最高年级的女孩告诉记者:“我的理想是做一名白衣天使。”无需再多问原因,这个美丽少女的心里必是装着一个让爷爷奶奶一生平安健康的梦。
    目前,潘爷爷的家中仅一亩多的田地,种些玉米和水稻,产量远不足以自给自足。在外打工的孩子父母每年带回的钱也相当有限,三个孩子日益增长的营养需求和学杂费成为了爷爷心中的担忧。
    李文看出爷爷的担忧,临走时紧握住爷爷的手说:“您放宽心养身体,孩子们的学费我们会帮忙解决,只要他们愿意继续念,我们就会负责到底。”
    走访的另一个孩子姚正男是古邦添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个刚满9岁的男孩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姚正男的成绩名列班级第二。妈妈问他,下一次考试有信心成为第一不?他害羞地低下头,轻轻地说:“有。”
    陪着姚正男长大的是外婆和妈妈,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但和其他留守儿童不同,姚正男每天都会用妈妈的手机和爸爸发短信打电话。“爸爸你好,昨晚我不知是父亲节,所以没发信息给你。”“爸爸,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会送我什么礼物啊?”“爸爸你好,我读书读得好,老师奖励我一个文具盒。”“爸爸,我明天和妈妈去水口买蛋糕。”每一次孩子的短信发出后,爸爸就一定会打回电话,和孩子直接对话。
    虽然爸爸每年可能只回一次家,但在姚正男的成长中,爸爸的爱并不缺席。电话和短信让孩子懂得倾诉和沟通,也比其他孩子更早地懂得父母的爱。
    “他一有事就会发短信给爸爸,然后他爸爸就会马上回电话,父子俩感情很好。”姚妈妈说起孩子对爸爸的依赖很是欣慰。走访完潘才学和姚正男家,李文和第一财经公益中心副秘书长沈峥嵘深有感触。他们开始更真切地觉得,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父母的爱来解决,用多种渠道去帮助孩子补全父母的爱也许是“河流·孩子”接下来应该做的。
    我们回访的那一天,姚正男同样发了短信给爸爸:“爸爸你好,今天我们全校都在新学校上课。上海人来我校,我很快乐!”
    和孩子们的快乐一样,“河流·孩子”的爱也正在百年不变的老榕树下悄悄扎根,日渐叶茂。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19492.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