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新金融挑战传统监管思维

发布时间:2013-7-24 8:25:00 来源:国际金融报 【字体:

  新金融挑战传统监管思维

  从六个方面理解新金融的内涵:金融服务的“新的方式”;新的金融服务功能;新的运行机制;新的运作主体;新的金融服务业态;新的金融格局。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

  新金融挑战传统监管思维

  新金融的发展对监管统一性带来了“三个更高”要求,一是对跨种类金融机构统一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对跨市场金融活动统一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对跨时空交易统一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

  新金融挑战传统监管思维

  可以考虑给地方政府更大的权限,来监管这些新金融业态。但是,全国的政策要统一,中央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协调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局长、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健华

  新金融挑战传统监管思维

  过去10年在金融机构改革方面,一个重大的突破是取消了国有独资的金融机构,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了注资、改制和上市等一系列转型。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平

  新金融挑战传统监管思维

  保险资产管理的负债管理比其他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更重要,错配的后果也就更严重。目前中国保险资产管理管理行业的一大问题是权益类投资在其资产配置中的比重大幅下降。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建民

  新金融挑战传统监管思维

  金融改革要通盘考虑,顶层设计,不仅要考虑金融改革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也要考虑与其他改革的配套关系。要协调推进金融改革,防止某些领域改革“太快”,异军突起,忽略了与其他改革的配套,从而引致夭折。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

  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主办的“2013·上海新金融年会”于2013年7月20日在沪举行。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一行三会”、上海市委市政府、国内高校、中国金融机构的数十位官、学、商专家与会参加研讨,对当前中国新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思维和体制的挑战,以及中国金融改革的成就和未来趋势等诸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上海新金融年会举行期间,上海市黄浦区政府也宣布将在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以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为主体的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并发布《黄浦区关于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的十大举措》,在这10条举措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打造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和民营金融聚集区。如此看来,未来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资本,势必出现全国范围内的白热化争夺战。

  一个新业态

  “新金融”是什么

  这次上海新金融年会的主题和主要讨论的对象是“新金融”。经过研究与争论,会议基本对“新金融”的概念达成共识,会议认为,所谓“新金融”是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的,是传统金融的演进、延伸和补充,是金融创新的结果。新金融的概念是相对的,一些在西方发达国家习以为常的金融形式,在中国可能就属于新金融的范畴。新金融的概念也是动态的,今天的新金融,明天可能就变成传统金融,某些传统金融经过整合,也可能变成新金融。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在主题演讲中,从多个方面概括了新金融的内涵:一是金融服务的“新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是基于技术手段的方式,也可能是运行模式的方式,或者是一种技术的手段,比如说互联网金融,也可以是新的业务组织方式。二是新的金融服务功能。新金融能够服务过去传统金融覆盖、满足不了的领域,发挥新的独特功能,这体现在服务的产品、工具和方式上。没有新的服务功能,新金融就会昙花一现,难以持续发展。三是新的运行机制。通过新的机制,能够使新金融的模式、功能得到演进,从而适应新的金融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四是新的运作主体。新金融基本以民营资本为主,且很多新金融都是跨界的企业家来运作。五是新的金融服务业态。新的金融业态不是以单一的现象出现,而是呈现一定的规模、数量,且仍在不断地发展当中。六是新的金融格局,目前新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和结构都出现了新的格局。

  监管思维如何确立

  新金融的发展,既有利于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也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效率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对于引导社会资金更加方便快捷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新金融的发展也对传统的金融思维和体制带来了冲击,影响到了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主题演讲中,着重指出了新金融的发展对监管统一性带来的“三个更高”要求,一是对跨种类金融机构统一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对跨市场金融活动统一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对跨时空交易统一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于金融协调性,阎庆民也指出新金融发展对监管协调性带来“两个更重”的责任。一是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责任更重,例如对备受关注的集合理财计划、证券投资基金等业务,如何对这些业务加强监管协调,避免引发监管套利问题,已经成为一项较为紧迫的任务。二是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调责任更重。他认为要加强对融资担保、小额贷款、民间融资等类金融的地方监管,避免民间金融活动失范。他认为及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事权与责任,加强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相互之间的监管协调,对于应对新金融的挑战至关重要。

  其他与会专家也着重强调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监管新金融上的职责划分问题。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和风险分摊机制没有明确的界定,监管职责在中央和地方也没有明确的划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局长、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健华指出了现有的“一行三会”对新金融业态的监管存在空白,他强调说,“一行三会”也并不太情愿监管这些机构。划分中央和地方在监管新金融上的职责,一个取得共识的观点是,对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新金融业态,应由中央金融部门负责管理,而对影响可能仅限于地方的新金融业态,则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同时,也应理顺中央和地方风险分摊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在金融风险处置中的责任。张健华认为可以考虑给地方政府更大的权限,来监管这些新金融业态。但是他也认为全国的政策要统一,中央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协调机制。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交叉经营不断扩大,中国的分业监管模式和目前金融市场的变化态势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太协调的地方。如何在“一行三会”当中建立金融业监管协调机制,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另一个焦点。有专家介绍,当年的王岐山副总理在主管金融的时候,“一行三会”之间就有一定的沟通机制,但还不是成熟的决策机制,而目前更为正式的新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也正在建设当中。

  对货币政策影响几何

  新的金融业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货币供应量计量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并且,随着新金融的发展,传统的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与经济增长主体指标间的相关性也在减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并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传统金融环境下,货币的定义,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都是比较明确的。但是随着新金融的不断发展,货币的定义和计量都面临一些问题。这一点引起数位与会专家的关注。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专家说,实际上,目前经济体系当中的流动性很充沛,但是很多流动性却游离在传统的货币统计指标之外。新的金融业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货币供应量计量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并且,随着新金融的发展,传统的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与经济增长主体指标间的相关性也在减弱。

  这位专家介绍说,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人民银行自2011年开始发布一个新的指标,即社会融资规模。尽管社会各界对社会融资规模还有不少的争议,但是与会专家还是认为,两年来社会融资规模的指标对传统的货币供应量指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参考作用。

  货币供应量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决定,随着新金融的发展,影响货币乘数的通货-存款比例、非交易存款比率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都变得不稳定,货币乘数复杂多变,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央银行的控制,从而中央银行通过调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进而调控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的功效就被弱化。并且,新金融的发展增强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复杂性。随着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传统银行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性下降。

  在此次上海新金融年会举行前的7月19日,央行对外宣布取消对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中国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与会专家也讨论了新金融发展对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实际上,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利率双轨”。中央银行管制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自发的市场化利率一直都并存着,并且由于新金融的不断发展壮大,自发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比如大家所讨论的P2P、网络金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的利率的形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

  两篇报告

  年度金融改革报告——

  股份制改革是重大突破

  在上海新金融年会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顾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平代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发布了年度金融改革报告。该报告系统回顾了过去十年中国金融改革的经历,特别是金融机构改革、金融市场改革和金融政策改革。

  谢平介绍说,金融机构改革方面,过去10年的大事主要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了注资、改制和上市等一系列转型;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性银行改革等等,也取得一定的进展。而证券业综合治理结构改革、基金公司快速发展、保险公司股份制改制和上市等,亮点也很多。谢平着重强调,过去10年在金融机构改革方面,一个重大的突破是取消了国有独资的金融机构,实行了股份制改革。

  市场改革方面,谢平认为过去十年最大的特点是金融产品规模和种类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实现根本性的改善,这给金融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金融政策改革方面,首先是利率逐步实现市场化,银行间同业市场完全放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汇率浮动加大。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突破,不少国际贸易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而在监管体制改革方面,谢平认为最大的改革是2003年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分家。在此之前,保监会、证监会和人民银行已经分家。“银监会和央行的分开曾经争议很大,现在看来分业监管是正确的,它也给中央银行腾出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制度建设和宏观调控。”谢平强调说。

  如何评价过去十年的金融改革?谢平认为,目前金融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参与,或监管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存在,金融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各级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控制还比较强。虽然有股份制改革,但没有走出政府控股的窠臼。

  《保险资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保险资产管理面临挑战

  在上海新金融年会上,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建民发布了由他负责的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年度报告《保险资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保险资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2013年6月1日,新修订的《基金法》正式开始实施,“大资管时代”正式来临。保险公司既可以从事传统保险资产管理,管理内部资金,也可以设立自己的基金公司,可以买银行理财产品、也可以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而对其他诸如信托业、证券业也是这样。资产管理进入“战国时代”。

  缪建民从理论层面和国际经验层面指出了保险资产管理存在的难题,保险的负债期限很长,往往多达10年、20年,有的甚至是终身的。所以保险资产管理的负债管理比其他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更重要,错配的后果也就更严重。

  保险资产管理“长钱短投”的问题也引起了上海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的注意,他认为由于资产市场的长期性可投资品种不多,出现了长钱短投问题。而这个问题从长期来看,是保险公司内涵价值的折损。

  裘国根在发言中还提到了债权市场发展的问题,认为目前中国还是没有真正能够实施破产游戏规则,信托也好、债券也好,都仍然存在刚性兑付的问题。他认为债券市场买者自负的意识形成,是中国债券市场大发展的前提。这不仅有利于化解中国金融市场严重依赖银行的间接融资的系统性风险,对保险公司和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前提。

  缪建民在报告中提到目前中国保险资产管理管理行业的一大问题是权益类投资在其资产配置中的比重大幅下降。这引起了与会专家的讨论兴趣,谢平认为根据标准的资产配置理论,权益类投资的比重不该太低。但缪建民认为这是由于权益类投资在2008年以后市场波动非常大,存在很大风险。如果某年波动太大,整个公司的偿付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如果被迫需要增资而股东又拿不出钱,就存在很大隐患,因此为了减少波动带来的风险,权益类投资比例大幅下降。不过,方源资本合伙人赵辰宁认为权益类投资比重的下降可能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利率开始下行有关,利率下降造成了债券类资产价值上升,股权类资产价值下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就是权益类资产比重下降。

  一个未来

  金融再改革要通盘考虑

  继续金融改革是与会者的共识,但关于改革的速度和步伐问题,专家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分歧。关于未来金融改革的重点,谢平认为最重要的五个方面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汇率市场化、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外汇储备管理机制、改善货币政策操作等。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则强调金融改革要通盘考虑,顶层设计,不仅要考虑金融改革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也要考虑与其他改革的配套关系,例如财政和金融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要协调推进金融改革,防止某些领域改革“太快”,异军突起,忽略了与其他改革的配套,从而引致夭折。

  关于金融改革应与其他系统协调推进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与会者的响应。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其他改革的配套,异军突起的某项金融改革改革可能会带来较大风险。例如,最近人民银行全部放开对贷款利率的管制,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但是如果没有银行治理机制的完善和硬化,也可能带来寻租问题。部分银行放贷负责人,可能在权宜行事时出现不当的行为,因此必须把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放在重要位置。

  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指出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而谢平认为未来金融机构改革的一大重点就是民间资本大规模地进入金融业,可以作为金融机构的发起人,也可以成为金融机构实际控制人。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郑杨也提到了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垄断可能带来低效率的问题。他认为通过强化银行业的竞争,允许更多的主体举办银行,如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等,再配上存款保险等制度,就可能有效解决金融服务短缺的问题。

  而对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部分与会专家则提出谨慎意见。认为现在的民营资本非常想进入金融业,但其中涉及的风险和责任,则需要考虑清楚。要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确保无论是国有股东的董事、高管,还是民营资本的董事、高管,都可以尽职尽责。而这一点是非常难的。

  目前,中国金融业总体上实行的仍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国际上也是分业、混业反反复复,各经济体也不尽相同。谢平倾向于仍坚持分业经营。不过,其他一些与会专家则认为混业经营、综合监管才是未来发展大势。

  对于最近几个月热炒的“互联网金融”,作为国内该领域理论研究的先行者,谢平认为互联网金融体系对未来10年的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会产生一系列的冲击。但是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属性尚不明确,监管主体也仍然模糊。张健华就提出互联网金融究竟是金融的互联网化?还是互联网的企业要办金融?这些问题关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17103.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