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经济转型三驾马车服务业、城镇化、社保体系

发布时间:2013-6-8 5:39:0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字体:
    每经记者 鄢银婵 每经记者 刘林鹏 发自成都

    经过30余年改革开放的积累,中国经济总量先后超越德国、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日本经济新困局的低迷大势下,其自身格局的细微变化也足以在全球市场引发蝴蝶效应。发现并适应变化,在新的经济高潮来临前就能掌控先机。
    “营改增”试点继续扩大、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步伐、房产税试点范围扩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向前推进……这一系列经济领域的改革举措接踵而至,正在引领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格局。
    在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上,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英国贸易投资总署首席执行官尼克·贝尔德等全球政经界名人对中国经济格局变革这一话题均表现出浓厚兴趣。
    通过当下的讨论,我们可以勾勒中国经济未来轮廓。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短期难以消除,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及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以及中国自身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化解长期粗放增长方式所积累矛盾严峻考验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格局如何转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以“中国新未来”为主题的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试图为此寻找答案。在《财富》总编辑苏安迪看来,中国的经济转型将锁定服务业、城镇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三大机会。
    昨日(6月7日)上午,包括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麦肯锡公司全球总裁鲍达民、强生公司首席执行官艾利克斯·格斯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蔡洪滨等在内的全球财经界精英,以“中国经济格局变化”为题,展开观点碰撞。
    中国经济转型方向
    资料显示,去年我国最终消费以对GDP51.8%的贡献率领先于投资(50.4%),并有望在“十二五”期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消费增长虽快,但过去10年,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
    投资拉动,还是消费拉动?出席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诸多财经界大佬,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提问时,几乎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投资拉动经济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神药”。
    苏安迪认为,中国的新未来靠三大支柱来确立。
    第一,从制造型的出口发展模型走向服务经济,而服务经济将比制造业产生更多的工作机会。第二大支柱是城镇化。据麦肯锡提供的数据,中国52.6%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了2020年这个比例将会达到70%。苏安迪认为,这将带来更高的消费,产生更多的工作机会。第三个支柱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苏安迪认为,因为现在中国对医疗卫生投入很少,导致消费率比较低,人口的消费必须要很好的释放出来。
    转型需要时间与耐心
    “对中国经济转型要有耐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蔡洪滨表示,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的确很大,但中国经济总量很庞大,要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需要时间和耐心。
    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也认为,对改革要保持一定的耐心。中国如此大的经济体,要做出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很难让人们同时关注太多的东西,需要有个排序,明确最优先推进什么。我们需要一些时间,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
    在麦肯锡公司全球总裁鲍达民看来,城镇化进程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但推进城镇化将要求市政融资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都进行非常大的改革,建立透明的预算体系,这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应对中国新机会
    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6月6日,在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开幕式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健全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发挥合理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科技型、成长型、出口型、中小型和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对跨国公司来说,中国新未来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亦将带来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的因素。要采取什么样的致胜战略呢?
    强生公司首席执行官艾利克斯·格斯基表示,中国消费者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外资企业不能再简单地只是提供“标准版”产品,而要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要把中国制造演进为中国创造、中国设计,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既要注重内生式增长,又要注意外延式的增长。一开始就要制定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他表示。
    (实习生闫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0124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