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怪象”如何杜绝“换汤不换药”
“各部门都要自觉行动,限期完成职能转变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国务院针对新一轮机构改革敲响警钟。机构改革有哪些“换汤不换药”的怪象?记者进行采访梳理,发现几大“怪象”:改出一批吃财政饭的闲人,少了正式工多了“临时工”,以“改革”之名行“涨价”之实,明放暗收、小放大收。(3月24日《新京报》)
全国“两会”以来,随着大部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机构改革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媒体就此梳理出的几大机构改革“怪象”,确实都是让人“见惯不怪”的老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怪象”,也非常值得人们深思。在我看来,首先需要认清的是,导致机构改革诸多“怪象”的根源,主要应当归咎于外部监督的缺位。
近年来,各级各地一直在进行大大小小的机构改革,但总体上给人感觉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诸如权责交叉、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等老问题,始终仍旧困扰着我们。关键在于,对于机构改革到底改什么、谁来改、如何改、何时改等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上,外界几乎没有多少真正的发言权,更谈不上行使有效的监督权。
外部监督缺位之下,机构改革的具体过程就更容易出现“暗箱操作”。诸如“改出一批吃财政饭的闲人”、“少了正式工多了临时工”等问题,岂非正是存在“暗箱操作”的明证?试想,假如外部民众对机构改革有发言权,怎会容忍存在一批吃财政闲饭的人?怎会容忍“正式工”闲着,却另外雇佣大批“临时工”去干活?唯有在“暗箱操作”之下,各类体制内的既得利益小群体,才得以采取对自身最有利的“改革”,把小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
事实上,机构改革的本质极为类似于一场“外科手术”,由“内部人”主刀与“外部人”主刀,其结果将是完全不一样的。“内部人”受制于各种利益羁绊,很难真正涌出“刮骨疗伤”的勇气和决心,就不可避免地会倾向于保留许多“赘肉”。从最终“疗效”看,至少要引入“外部人”参加“会诊”监督,才能保证达到更为客观理性的好结果。
从长远来说,未来进行机构改革的全过程,都应当更多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从机构改革的提出到方案的设计、论证、修改、实施,以及改革效果的评估等一系列环节,都必须让公众更为广泛深入的参与和监督。若非如此,仍然延续目前的机构改革套路,由于很难真正依靠内部力量进行纠偏,也就很难保证机构改革取得良好成效。时间会说明一切,也许不远的下一次机构改革,外部监督机制就会引入。对此,我们怀有良好期待。
上一篇:7·23动车事故幸存者小伊伊返温州和叔叔一家生活
下一篇:法官批“国五条避税攻略”存极大法律风险
·关于下调秦川发展000837、云南旅游002059股票折算率的2013.03.25
·融资融券门槛降低 开户数激增2013.03.25
·融资融券降门槛更显公平2013.03.25
·非银行金融市场观察周报融资融券快速增加 保险保费增长2013.03.25
·融券余额涨幅较为明显2013.03.25
·塞浦路斯救助取得进展 澳元美元持稳1.0460下方201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