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绿色生态葬推广仍需经济杠杆

发布时间:2013-4-14 23:11:59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热焦点评(13-69):绿色生态葬推广仍需经济杠杆

彭澎接受《民营经济报》采访

 

题外话:墓地市场就如房地产市场,有豪华墓地,也有经济适用墓,但该不该搞限价墓呢?其实,与没有“住不起”一样,也没有“死不起”一说。住不起,可以住公租房、廉租房;死不起,可以采取绿色生态葬。当然,环保生态葬更是一种新的理念,因此,政府可以加大鼓励力度,毕竟节约土地后,政府还是赚了。

 

绿色生态葬遭冷遇 破局仍需经济杠杆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2013-04-12

安栖在山林间,长眠于花丛里,或者溶入到海水中,安静地与自然相伴,没有坟茔,也无需墓碑……包括树葬在内的绿色生态葬法,被认为是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良方。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园区树葬、壁葬、坛葬等形式的经营都处于亏本阶段。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三毛写下的诗,极其应景又无须寄托来生地形容了树葬。”一位网友写道。

诚如巨大需求下的房地产,“限”这个关键词,已大范围地扩张自己的领土,从房产、奶粉、汽车延展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日前,有消息传出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墓地资源紧缺,并出台“限购令”。随后三地均发出声明表示,并未出台限购令,但长期而言墓地资源紧张的问题紧缺还是存在。

安栖在山林间,长眠于花丛里,或者溶入到海水中,安静地与自然相伴,没有坟茔,也无需墓碑……包括树葬在内的绿色生态葬法被认为是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良方。

《民营经济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园区树葬、壁葬、坛葬等形式的经营都处于亏本阶段。有经营者认为,这些葬法主要是响应政策要求。而在市场需求方面,限于民俗问题,环保葬法虽然逐年接受的人有所增加,但数量仍然不多。

对此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伊华认为,企业应该研发出能够让老百姓接受的生态丧葬产品,做好服务。

长期而言墓地资源紧缺

3月底,民政部在京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全国人口每年死亡约800万。随着老年化趋势日益严重,按2010年死亡人口数量推算,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现有的墓穴用地只够使用6年,大部分省市的墓穴用地将在10年内用完。

广州方面,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一共有10座经营性墓园,占地一共4000亩。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每年广州市火化的新骨灰数大约5.5万份,安葬在墓地的占10%左右。照此推算,广州每年新增5000多份有墓地安葬需求的骨灰。广州市殡葬管理处表示,目前广州的墓园用地已趋饱和。

记者日前走访市内墓园发现,市中心墓地资源紧缺,中华永久墓园、新塘公墓较为紧张外,中心外围花都、增城等墓地资源较为充足。花都金钟墓园副经理曾秀群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该园区占地面积1050亩,只销售了120亩,还有900多亩的墓地资源。目前销售正常,没有接到限购通知。对于墓地价格的要求,亦令原本拥有充足资源的墓园亦面临着紧张的情况。以花都金钟墓园为例,其客户主要以广州人为主。在墓地选择上,根据位置和配套的不同,处于较高价位的8-10万元左右的墓地最为抢手,占了近8成。而8800元及1万元等价位,相对而言则少人问津。

绿色环保葬法遭冷遇

绿色生态葬法被认为是应对墓地资源紧张的良方。伊华从事殡葬业策划工作17年,现任福寿园集团副总经理。她告诉《民营经济报》记者,绿色生态葬法相对于传统的葬法,占地面积更小。“至少在最近20年,节地生态葬在内容形式和意义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包括海葬、花坛葬、壁葬、塔葬、庭葬、河边自然葬等,衍生出了20多个种类。”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广东全省21个市都推行了绿色生态葬法。全省目前共18个树葬区,土地面积约30公顷,安放着3万多份骨灰。

在广州,记者了解到,目前开展树葬的有广州的思园、增城万安园等,而花都的金钟园亦在今年6月开展树葬业务。在壁葬业务方面,市内10家墓园大部分都设有。

从花都金钟墓园管理处往前,再右拐进入小路,不远处是一幅铺着黑瓷砖的墙。牌位并不多,零星地分布着。曾秀群向本报记者透露,此墙已经存在10多年,准备的牌位3000多个,而目前选择壁葬的只有几百人。增城万安园花坛葬推出3年后,目前“入住”的死者只有2位。

1989成立的思园作为市内最早开展树葬的墓园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举行了50次骨灰还林活动后,达到饱和。目前容纳2.1万具先人骨灰。有工作人员告诉《民营经济报》记者,近年来选择树葬的人有所增加。“树葬是循环使用的,5年或10年一循环,会有新的骨灰再埋进来。最近几年都没有再植树了,都是骨灰还林。2000年以前属于骨灰植树,2000年之后骨灰在树与树的缝隙里埋,回归自然。”该名工作人员说道。

北京市殡葬协会副会长姜晓刚透露,生态葬法目前并不理想。和10年前相比,每年骨灰撒海数量从百余份增长到了1000多份,增速算比较快。而节地葬虽有进展,但发展缓慢。“以八宝山人民公墓怀思阁下面地下室为例,该地下室集中存放骨灰。这种葬法10年前开始推行后,能存放2万余份的空间,目前也仅存放了3000多份。”

尽管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绿色生态葬法,但绿色殡葬在现实中仍遭遇尴尬。“广州人的思想比较传统,都希望仙人入土为安。有比较好条件的都希望买墓地,2-3万元不会省一点点。”曾秀群解释说道。

据曾介绍,目前壁葬都处在亏本状态,“壁葬的成本不单指简单的墓碑,还有里面装的避雷针和周边环境的配套。而目前3000多个位置只售出几百个。”而金钟墓园选择开辟壁葬和树葬,主要是根据政府政策导向,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

花不多的钱获优质服务

针对生态葬法推广难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撰文认为,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了第一次殡葬改革,基本实现了从保留遗体到保留骨灰的转变。而现在则急需进行第二次殡葬改革,提倡少占地或不占地的绿色殡葬,即实现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转变。

在国外,绿色生态葬法起步较早。伊华介绍说,在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殡葬大会交流时了解到,有着7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澳大利亚,人口只有2200万,却是全球推行生态葬法最早的国家,生态节地葬法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我国有十几亿人口,硬性条件就规定了我们不可能都用传统的墓葬方法,“没有理由不推行生态葬”。

伊华对本报记者表示,“绿色生态葬是一种社会生活态度,这是全球化的趋势,而不是可怜兮兮的经济适用墓,不仅仅是为了节约钱”,由此厘清绿色生态葬的概念非常重要。

上海福寿园公墓作为国内节地生态葬的首推企业,从2000年刚开始推行时不到总销售比5%的销售量,增长到2012年占到总销售量的40%。伊华认为,这里有殡葬行业内推广生态葬法的一些成功经验,还需要各种条件配置。

在民众心理上,殡葬服务应该体现对离世亲人的生命关怀。而只要谈到绿色生态节地葬法,大家都会认为这是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才会选择的安葬方式,得不到很好的殡葬服务。事实上,服务简单、不够便利等因素确实是阻碍绿色葬法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在广州白云山思园,由于树木不做标记,逝者亲属较难找到墓葬地点进行祭奠。

伊华表示,要推广绿色生态葬法,需要企业做好服务,重要的是让民众花不多的钱,获得与传统墓葬同样的优质服务。她认为,选择绿色生态节地葬法,并不就是“草率地把逝者的骨灰随便埋一个地方”。在坚持节约用地的前提下,企业同样可以提供多种个性化服务。

“现在的难点是老百姓观念改变难。我认为解决办法可以是,应该研发出能够让老百姓接受的丧葬产品。”比如草坪葬的面积大小、进行树葬的树种、墓碑的材质等,都可分为不同类型和档次等。

对殡葬企业来说,对销售策略要做定位,也要有促进方法。“只有通过价格杠杆、促销手段来让老百姓接受。我们的做法是,凡是出售传统墓的,销售员没有奖励;出售生态葬的,企业亏本做也要给奖励。”伊华表示,尽管殡葬配套服务是赠送的,但并不因为是节地生态葬而有所不同,所有服务都不掉档次。在福寿园公墓十几年的推广中,这些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需政府加强引导监管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表示,政府应该利用经济杠杆,加大对生态环保葬法的奖励力度,是对企业还是个人进行奖励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调研和分析。此外,彭澎还表示,增加环保葬法的人文因素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选择这种葬法,如树葬的祭拜方式。

为了解决传统殡葬引发的土地矛盾,目前民政部门已经推出了一些政策鼓励生态殡葬。如广州市政府对2013年1月1日后死亡并参加由统一组织骨灰撒海活动的每具广州市户籍先人骨灰,按照1000元标准发放撒海补贴;上海市从2012年年底,将海葬补贴标准由每具骨灰的400元提升为2000元。

但业内人士认为,推进绿色殡葬还有一些法规政策有待完善。伊华表示,现在行业发展最大的缺陷是,我国还没有完善的殡葬法规,缺乏监管力度,无法可依,可打擦边球的空间较大。“虽然很多城市也出台了自己的殡葬法规,但制定时间都很久了,有些法规还是十几年前制定的,跟当前殡葬行业发展现状不合拍,早已经过时了”。

自2004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全国一些省市提出了各地的“生态葬管理办法”,但始终缺乏全国性的统一指导标准。有业内人士表示,“比如树葬,总不能随便找一棵树就把骨灰撒下吧。这样属于乱埋乱葬,是明令禁止的。”

据了解,民政部今年将进一步对生态安葬方式的政策、标准进行研究,同时采用不同方式降低墓地价格,例如发展公益性公墓等。国务院的殡葬管理条例尚在修订中,地方法规将会跟着进行修订。

■本报记者 龙晓庆 李骞 刘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