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中国白酒业应集体反思

发布时间:2012-12-29 16:23:28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文/邹光祥
       塑化剂阴影还未散去,白酒行业再遇利空。24日中央军委下发通知加强作风建设,要求接待工作中不安排宴请、不喝酒。市场人士认为,该项规定对白酒业形成短期冲击,但长期影响仍有待观察。
       之前,继酒鬼酒后,中国白酒业的“一哥”茅台酒也曝出塑化剂超标的问题。12月9日晚,网友“水晶皇”在博客公布53度飞天茅台香港送检的结果。据其贴出的检测报告显示:200ml被送检茅台酒检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塑化剂的一种)含量为3.3mg/L,该数据比中国酒业协会此前引用的国家标准高了120%。随后,茅台酒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其产品塑化剂含量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这场发布会更应北大教授李可基发表著名的“塑化剂、三聚氰胺无害言论”而备受质疑。
       尽管茅台自我澄清,但白酒塑化剂风波继续发酵。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的工作人员24日确认,该署已经介入处理茅台塑化剂超标事件,将重新检验茅台塑化剂含量。
  卫生署的工作人员除开对“水晶皇”录取口供外,还将在香港市场抽取其他的茅台酒送去检验。“水晶皇”称,下一步将继续投诉,将中能兴业检测出茅台系列酒“汉酱”“习酒”塑化剂超标之事告知香港卫生署
       香港卫生署的介入,再次将白酒业的沉疴——塑化剂引向更大的危机。白酒企业冀望通过时间来冲淡事件影响的愿望将落空,一旦香港卫生署检测出超标,将对中国白酒业打出一记重拳——除产品本身质量问题外,诚信问题将是最大的拷问。
       被隐瞒了18个月的塑化剂危机还远没有结束,也不应该结束。
       现在,业内认为塑化剂超标有两种原因:一是人为添加,旨在增加白酒口感和挂杯;二是生产、储存环节的塑料制品及容器导致。前一种行为不可饶恕,尤其台湾地区爆发塑化剂危害事件以后的添加行为更是犯罪。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此类行为,这也是酒企极力避免的。理所当然,酒企都把超标的罪魁祸首推向了生产和储存环节,即便如此,酒企同样不能逃避责任。
       在台湾塑化剂风波之后,在相关监管部门,白酒协会对塑化剂发布有关规定和指导之后,我们的白酒企业做了些什么?17个月,足以改造生产线了,也足以自检了。请问相关白酒企业,你有对自己的每个产品自检吗?自检的结果如何,如果超标,有没有想到改造生产线。其要么没有自检,要么自检后没有选择改造生产线以彻底相除隐患。反而是选择了向消费者隐瞒,期待永远隐瞒这一真相。
       但纸终归包不住火。酒鬼酒,茅台塑化剂超标,表明了我们的酒企根本不重视质量,也未把消费者利益,尤其是身体健康放在心里。而是一二再,再而三地把不合格产品推向了市场,让消费者喝到了肚子里。
       现在,相关监管部门还没有将塑化剂超标的白酒认定为不合格产品,因而相关企业至今也没有产品召回的举措,更谈不上赔偿问题。
       我们不应该再怀疑媒体在塑化剂问题上的立场,也应该没有什么所谓的“阴谋”。这个潜规则被捅破,得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不再受塑化剂伤害。所以,相关企业不值得同情,更不是什么“阴谋论”的牺牲品。白酒市值蒸发了上千亿,这是白酒企业和投资机构都应该承担的。
       我们始终不明白的是,作为酒类监管部门和流通协会,在台湾塑化剂风波之后,为什么不组织一次行业抽检和自检?这个行业类的潜规则为何被漠视如此之 久?如果没有媒体的监督,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还要被隐瞒多久,受伤害多久。我们的白酒企业,宁愿一掷千金在央视投广告,动辄数亿计争各类“标王”。但却不为基本的质量改造设备花钱,主动公布塑化剂情况。即便是酒鬼酒,据称其改造生产线也不过花费几千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赚快钱,漠视质量,只重视表面文章。
       我们还要问,那些重仓参与白酒价值投资的诸多机构,你们在调研公司时,除了看企业的业绩和估值外,你们是否有无关注到企业产品质量的监控体系,是否多一个心眼问问相关企业塑化剂的问题。类似“酒鬼酒”这样的黑天鹅事件还会上演,食品和药品类企业,质量始终是生命,这绝不仅仅是口号。
       中国白酒业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应该集体反思,拿出切实可行的“限超”方案。相关监管部门应该立即明确:凡塑化剂超标的白酒,都应该被认定为不合格产品。只有监管的大棒一挥,企业在有真正的“限超”动力,消费者才有法可依,白酒业才能健康发展。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662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