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中国不是东亚国家

发布时间:2013-3-26 7:57:00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中国不是东亚国家

——以历史的逻辑,实现务实的回归

 

“东亚、东亚文明、东亚国家”等概念被部分媒体使用,被用来分析中国的国家认同、历史文明。渐渐地,这些概念从简单的地理名词,摇身一变成为认知中国的研究工具,逐渐扩散到历史、贸易、商业等领域。作为外部世界认识中国的一种文科工具,有其独创性,也有其不可回避的逻辑矛盾。本文“以历史的逻辑”为切入点,和朋友分享关于“中国”的思考。

 

从历史角度讲,中国不是东亚国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东亚文明”,也不属于“东亚世界”,可以说,中国不是“东亚的中国”。

1.“东亚世界”是怎么诞生的

“东亚世界”理论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日本著名学者西嵨定生先生提出,他创造性地、系统地构建了一个“东亚世界—东亚文明—东亚国家”,这个理论的根本逻辑是这样的——东亚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和西北回廊地带东部等诸地域。”以历史形成的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佛教为共同特点的比较封闭的文化圈。

在西嵨定生先生的“东亚世界”里,没有蒙古高原和西藏高原。在这个“东亚世界”里,中国是一个东亚国家,中国文化属于东亚文化。在这里,“东亚”便从一个地理概念,变化为历史概念和政治概念,从约定俗成的地理称谓,摇身一变成为对历史和国家分析的一种认知工具,是外部世界看待中国、研究中国的一种工具,这个工具本身是基于想象的文科逻辑。

不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讲,中国不是东亚国家,也不完全属于东亚文明,也不完全属于东亚世界,可以说,中国不是“东亚的中国”。
    2.中国的“国家逻辑”
    中国,作为一种“国家认同”,历经秦汉、唐、元、明、清这些大一统的王朝,特别是截至清乾隆,“国家认同”进程已告完成,中国曾经是部落概念、地理概念、文化概念、政权概念,清代康乾时期,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概念。也就说,西嵨定生先生在20世纪提出“东亚世界”理论的时候,中国早已完全实现了“国家认同”。
始自秦汉,截至康乾,作为“大一统”的国家概念,在中国的版图里,无论汉族,还是众多少数民族,都一致地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国家祖国是中国。
    2.1 “中国”不只是地理概念
    “中国”曾经是地理概念,如指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族古地,如指中原地区,“中国”也是政权概念,如,与之对应的“夷”,比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也曾是政治概念。但是,到了清康乾年间,乾隆皇帝认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因地而名,与江南河北,山左关右何异?”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完全非政治化,变为地理概念了。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乾隆下谕:“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在这里,“天朝”和“中国”通用互换,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概念。
    2.2 “中外有别”
    有清一代,对新疆、青海、甘肃、东北、台湾一律“画疆置吏,有如郡县”行政用人,与内地制度保持一致。但是,对朝鲜却始终看做“外国”,例如,康熙曾说:“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
清代,实现严格的“中外有别”,对外国部落的归属非常审慎,对国内地方势力的管控非常严格。
    比如哈萨克,1757年,哈萨克申请归顺,“情愿以哈萨克全部归顺,永为大皇帝臣仆”。但是,乾隆帝没有接受这一请求,他认为哈萨克本不属于中国,所以,对其只保持羁縻关系,列入安南、琉球等国之列,“不易服色,不授官爵,不责贡赋”,对哈萨克关上了国门。
    把哈萨克拒之门外,把台湾却关紧国门,这个“紧”就是削发、易服、置吏,和内地保持一致。
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他的后代郑经和和清朝进行谈判,郑经向康熙帝提出比照朝鲜,不削发,以此为回归条件。这个条件被康熙严词拒绝,康熙回复:“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2.3 从“五族共和”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发布《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条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1912年2月13日,清廷发布退位诏书,其中有一句“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在“清帝退位优待条款”中,涉及满蒙回藏族的待遇,有两点:1.与汉人平等;2.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有信仰。这里的“平等”,可以理解为政治地位和权利、文化传统和习俗等等。
    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民国政府于理藩不设专部,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
     孙中山创建的“三民主义”,其一为民族主义,他是这么解释民族主义的,即“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他进一步解释道:“辛亥以后,满洲宰制政策既已摧毁无余,则国内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结合,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所要求者即在于此”。对未来的民族主义,孙中山认为:“其目的在于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也就是说 “民族主义是对外国人用的,不许外国人来治中国,做中国皇帝,要我们中国人来治中国,自己管理自己。”
    由上所述,在“东亚世界”理论诞生的大约半个世纪之前,中国的“国家逻辑”已经非常清晰化,即历经汉、唐、元、明、清,中国成为这样的一个国家逻辑——1个主权(一个中国)、多个民族、多种文字、多种文化、多种宗教、多种习俗、多种肤色、多种社会制度(一国两制)。
     今天,我们的人民币上有多重民族文字,而美元则只有英文。国内除了人民币以外,还有港元、澳元在特定区域发行。在两岸之间,一种汉字存在两种字体(简体字和繁体字)。在国内(含港澳台),民间实际使用拼音方案也有多种。

现在,中国的国家逻辑正逢“全球化”和“多样化”,国内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文字、母语教育等等,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3、西进,回归中国的真实
     所谓“东亚国家”的中国,其实就是单一的汉族中国和汉文化。“汉文化圈”这个观点是十分积极的。同时,汉文化圈不同于中华文化圈,“东亚中国”的逻辑,显然和中国的“国家逻辑”并不吻合。
    “东亚世界”理论中的“中国”被切割了蒙藏等众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缺失了“西部”,西进,走出“东亚国家”单一民族、单一文化的误区,走向“东亚世界”被切割的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珍视被切割的“西部”。
    今天,我们主张“海洋强国”,中国重新回归海洋,但是,中华民族并不仅仅是一个海洋民族,而是一个陆地和海洋并重的民族,既拥有源远流长的大陆文明,也拥有波澜壮阔的海洋文明。所以,远望大洋,西进大陆,两者并重,不能把中国的“国家概念”简单地定义为“东亚国家”,也不能把中华文明简单地定义为“东亚文明”,2000多年来,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拥有自己的国家逻辑,中国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