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人口红利”消失并非那么可怕?

发布时间:2013-3-20 17:22:48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2012年统计公报指出,至2012年末,我国15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人,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 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拐点已经来临,而人口红利的逆转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的潜在经济增长,这是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数据后大部分人的普遍观点。
         通常定义上的“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少儿与老年抚养比率较低,从而为经济增长创造了一个有利的人口条件,包括劳动力资源丰富、高储蓄、高投资等有利经济增长局面。而“人口红利消失”当然就是指人口周期中总扶养比触底后回升,并伴随劳动力人口增量或总量的下降。2011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虽然我国2010年的总抚养比为34.2%,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与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儿和老年抚养比都上升较快。再考虑到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下降,可以肯定的是,依据上面的定义,中国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失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低成本劳动力的无限供给确实给过去三十多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人口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30%;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在估算中国GDP潜在增长及其源泉时也发现,在1995-2009年和2010-2015年间,就业增长对GDP潜在增长率的贡献分别达到10.5%和2.4%。展望未来十年,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已是不容回避的大趋势,人口红利消失拖累经济增长的担忧也就由此而起。
        那么,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不是值得我们担忧呢?笔者认为,这要怎么看,如果我们探讨人口红利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是为了继续保持GDP数字上的增长,还是为了经济可持续增长涵义上更深考虑。如果是前者那么人口红利消失确实值得担忧。因为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单纯靠不断增加资本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子也不可持续。如果是为了后者,人口红利消失拐点的再现大可不必过于担忧。
        首先,目前人口红利消失仅是拐点的出现,虽然我国工人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攀升,并且时不时的爆发用工荒,更有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将制造工厂移至东南亚成本更低的地区,但这并非说明我国人口红利的完全消失,甚至到了恶化的程度。  据估计我国的人口红利期还可以延至2030年左右。虽说现在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已经开始下降,但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仍有9.37亿,劳动力丰富仍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基本特征。前一段时间的用工荒,主要还是劳动力结构上的矛盾,而不是总量上的矛盾。  
        再者,人口红利的逐步褪色可以很好倒逼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过份依赖。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我国劳动者的收入得的较快提升,更好的拉动内需。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倒逼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生产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不再依赖于血汗工厂的廉价劳动力。富士康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逼迫下,富士康从2012年开始启动了“三年内造百万台机器人”的计划,而首批全自动化工厂也将在未来5至10年内投入运营。
        其次,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也为我国政府放缓过快的经济增速,并且为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契机。原因很简单,以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保增长”,因为“保增长”才能“保稳定”。2008年的“四万亿”一方面是为了应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海啸,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两千万的农民工返乡潮。而到了2012年就算经济“破八”,以及南方诸多地区的主动将经济“以质换量”,我们却没有感觉到大量农民工的失业压力。个中缘由,其实跟目前我们的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尤其是年轻农民工数量大幅下降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对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去产能化,中国真的可以轻装上阵了。
      最后,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先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或多或少地得益于“人口红利”的支撑,但是任何经济体都无法回避人口老龄化这一客观历史必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的是,“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久性的增长因素。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而不是为了简单统计学意义上的GDP增长数字目标。“人口红利”是否消失,往往是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红利消失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应该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劳动者的收入停滞不前。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工业化进程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在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劳动力“量”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的产业工人和一大批懂管理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即劳动力的“质”也有了突飞猛进。这是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经历“人口红利”转变时所没有的特殊优势条件。试问一下,如果我国的产业适时转型,并能提供有利于人口流动、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是不是还能迎来新一轮的“人口红利”呢?因此可以说,中国第一次的数量型人口红利消失并不可怕,基于经济转型和制度改革基础上的新型人口红利释放才更具成长性和可持续性。我们期间着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