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豆瓣: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92091/
唐代一般大势
隋自大业七年(611年)窦建德等起兵,群雄相继并起,纷纷割据,天下大乱,其事已详前卷。
唐高祖李渊,自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克长安,武德元年(618年)代隋称帝,至天祐四年(907年)第二十代昭宣帝柷为朱温所篡,共历时二百九十年。兹依其政局及盛衰状况分二期概述于下。
唐初开国
李渊自大业十三年太原起兵,至武德五年(622年)统一全国。统一之初,内忧外患仍多。及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灭东突厥后,太宗被诸胡推尊为天可汗,国威从此远播。高宗显庆初(657年)苏定方灭西突厥,国威远达于波斯(今伊朗)。总章初年(668年)李灭高丽,武功之盛达于巅峰。其后虽经武后、韦后两度宫廷权力斗争,及中宗睿宗之萎靡不振,而强盛之国威稍损,至英武之玄宗继之,国威复趋盛大。在此一百二十余年间,是为唐之全盛时期。
李渊在太原起兵,由于彼本人之深谋远虑,及其三子建成、世民、元吉皆英武出众,又有刘文静、李靖、徐世、裴矩、萧瑀、封德彝等诸人,皆一时之杰,为之辅翼,故能至武德五年(622年)之五六年间,平定群雄,复中国于大一统之局。
1.进克长安
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起兵太原,北臣于突厥,东结于李密(时攻洛阳王世充),西平稽胡(今山西离石等地),军沿汾水两岸而下,疾趋长安。十一月遂克之。
长安为当时中国中枢,地处关中战略重地,渊既得之,即效秦汉之战略先取陇、蜀(今甘肃、四川),利其人马与资财以扩充战争之潜力,然后东向以争中原;南下江淮。李渊之战略与雄图,于此可以概见。
2.西取陇蜀
渊已克长安,同年十二月即遣李孝恭下山南(今汉水流域诸地),及分遣使者徇巴蜀下之。翌年(618年)五月遂废隋恭帝侑而自称帝。当此之时,薛举与其子仁杲突起陇西,东向谋夺长安,欲与李渊争天下,因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展开攻防之战。泾州之战,自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起,苦战至十一月,始击破薛仁杲,乃尽有陇右之地。武德二年五月又擒凉王李轨,而尽有河西之地(今甘肃武威至敦煌等地)。于是自关(潼关、武关)以西,北起灵武、敦煌,南至巴蜀,唐皆有之。
3.北灭刘武周
薛举父子已灭,刘武周与宋金刚在朔州(今山西朔县)复假突厥之力南向,欲与李渊争关中之地。武周自武德二年四月起攻太原,相继下并州(太原)、介州(介休)、晋州(今临汾县),其大将宋金刚挥军直抵绛州(今新绛县)。秦王世民御之,遂展开柏壁(今新绛县西)之攻防战。世民自同年十一月屯军柏壁,拒战至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始击破之,刘武周、宋金刚皆走死,来自北方之威胁,至此乃告解除。此一战役,显然是在李渊原定战略计划之外所发生者。(其事详见本卷第三章)
4.东伐郑、南平梁之战
李渊已拥有关中、凉及巴蜀之地,据山河之固,遂东向扫荡关东群雄。此时唐在北方之战略形势已渐趋巩固,幽州(今北平)有罗艺矢志效忠,而太原、灵武及夏州(今陕北)早已入其掌握,成为北方国防一连串之重镇,以备突厥。故自武德二年,突厥虽连年大举入寇,以谋阻中国之再统一,而唐所以终能一面拒境以御寇,一面忍辱负重,从事政治外交折冲而沮其谋者,皆赖北方之国防,及李渊与群臣之深思远虑也。
唐东向征伐之主要战略目标,一是洛阳之王世充(国号郑),二是江陵之萧铣(国号梁),三是河北之窦建德(国号夏)。其次方为江淮之杜伏威、辅公祏。
武德三年七月,唐遣秦王世民督诸君伐郑,并遣使连窦建德以孤立之,而建德卒助郑以拒唐,乃形势使然也。武德四年五月,世民与建德战于虎牢(今河南汜水县),大破之,擒建德,世充亦降,一战而灭二国。武德四年二月,唐遣李孝恭、李靖谋伐梁,十月大举伐而灭之。翌年,李靖徇岭南(今两广福建及越南)皆平之。是时据江淮之杜伏威及幽州之罗艺,皆先后入朝,于是大一统之局,乃告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