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百万“失独”家庭亟待制度“尽孝”

发布时间:2013-2-16 11:59:28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文/邹光祥
       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有一群人却倍感孤寂和痛楚。仿佛骤然流淌开来的忧伤河流,失独群体正在进入公众视野。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八十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
       据中国之声《新闻报纸摘要》报道,在刚刚结束的春节假期,有一些特殊的家庭因为永远等不到子女归来而黯然神伤,它们被成为“失独家庭”。人口学家预计,我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民政部表示,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来供养。
        据统计,目前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失独者一方面承受着失去子女的难言伤痛,却必须面对养老、医疗等诸多难题。
       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是赡养的三个境界。而“老有所养”是最基础和核心的部分,如果连生存的问题都无法解决,依附其上的人格与尊严便是奢谈。   
       缘于长久的曾被忽略,如果不是经由媒体的报道,我们很难想象失独者有着如此惊人的数量,且在速度不减地增加;也很难想象冷静记录背后令人颤栗的力量。是的,人到中年,有什么比痛失黑发人,更能击中人心中最柔软的一部分?他们在失去独生的儿女,也在失去生命的继承、精神的寄托,甚至还有可依靠可期许的老年生活。活于伤痛、活于空心化的未来,我们即便再有想象,想象的哀伤也必定不及失独者的沉重。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一般老人都有“三怕”:贫困、疾病、失能。与普通老人相比,“失独”老人最大的痛楚则是孤寂。
       政府必须统筹安排,建立专项财政资金。应尽早出台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应涵盖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对于生活困难的失独家庭发放特殊养老补贴;加强心理救助,社区应建立精神家园活动场所。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义务家政服务、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
       如何供养和照护失独老人,需要有关方面人性化的设计。即便进了养老机构,让失独老人或家庭与公众养老院的老人一起生活同样存在问题。每到周末或是逢年过节,养老院里的总会出现儿女们带着孙子孙女看望或是将老人接回家的现实,每一次的这种团聚都会让失独家庭老人的心再次撕开。
       在政府主导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民间作用。譬如设立失独家庭养老扶助基金,地方政府可引入社工的力量,对失独家庭进行“结对帮扶”的日常关怀,也可建立专门的失独家庭养老院,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特殊关照。
       “失独”者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忧伤和茫然应该被我们铭记。国家与制度,有必要支付给这个群体继续走下去的力量与全部可能。现在,由政府来供养失独老人,既是政府责任的归位、也是义务的使然,更是对他们对计划生育做出国家贡献的补偿。对于失独者而言,是莫大的心理安慰,以及人格尊重。
      我们高兴地看到,失独家庭以及难以达致的日常慰藉,正在被系统性修复并纳入国家制度安排。一方面,需要从物质上彻底消弭失独所导致的赡养之困。另一方面,需要让失独者重回温暖与不孤寂的生活场。
       一个政府有担当,才会赢得社会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政策善意,是对国家责任的一种检验,而政府责任的不断回归与升华,才能让民生福祉得到解决,幸福和谐才会真正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