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版权之正 出经济之奇--------彭中天
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筹备组负责人 彭中天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守版权之正,出经济之奇”。这里面包含四个概念,版权与经济,守正与出奇,浓缩起来讲就是两个字:“文化”。古人造字很有讲究,文化在今天是一个词,其实是两个概念的组合,文代表内容,尽管它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就是版权;化是传播,是转化,是运用,是推动,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经济行为。这两者之间文是正、文是本,化是变、化是用。所谓文脉似水,化动如烟是有深刻哲理的,水讲来源,讲传承与积淀,化讲传播、扩散与变化。文有价值,要靠化来实现。
比较中美文与化,我们国家是文有余而化不足,我们守着5000年的文矿,却只化出少的可怜的文化产值。而美国恰恰相反,它是文不足而化有余。一个米老鼠的卡通形象硬是化出了上万亿的商业奇迹。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差距,也预示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找到好文,促其转化,文经互动,产业延伸是发展文化经济的不二法门。找到好文不难,难就难在转化上,关键是怎么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实践走了一些弯路,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做艺术品拍卖与份额化,这是典型的以文化文,充其量是找到好文,并发现其价值。但由于我们缺乏相应的基础条件,如文化产权登记、鉴定评估等中介体系的缺失,市场主体的缺位和法规建设的滞后,最终带来的一定是市场管理的混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务院38号文的下发,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纵观十几年拍卖行业的发展,虽然文的价值一翻再翻,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确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拍卖行业全年的成交额比不上股市一天的交易量。不能跻身主流,就一定被边缘化。出版行业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所谓出版就是以版权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找到好文促其转化的过程。在中国的文化产业版图中,出版业独占鳌头绝非浪得虚名,究其原因是路子走对了。在这一轮改革的浪潮中,出版产业依然走在改革的前列,不但率先完成了相关立法和版权登记等基础性工作,还主动将各地出版社推向了市场。故在学术有出版行业是真改革之说。
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化立国上升为国家主战略,文化要成为支柱性产业,要大繁荣大发展,必须在化字上做文章下工夫。只有把文化要素与传统的制造业、城市化等主流经济相对接,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与投资需求相对接,与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中心任务相对接,才能走出一条化文为产,化文为需,化软为硬,化成天下造福苍生的康庄大道,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角,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守文化之正,出经济之奇。
在这个认识上我们再来理解文化经济就很容易了。文化经济是什么?是与文化相关联的经济形态的总和,是指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且互为转化的一种经济现象和发展规律。文化与经济历来相关,一切经济活动无不包含着文化,反过来,文化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紧密融合,已成为当下时代的特征。当爱好成为文化时代的市场动力,思想成为文化产业的不竭资源,梦想成为文化产品的鲜活内容,预示着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它是人类遭遇资源瓶颈和环境危机之后,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深刻反思,是继劳动对象化之后进而生活对象化的伟大实践,是从简单使用价值的开发到满足人民日益提升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积极探索,是从狭义虚拟经济学到广义虚拟经济学的历史性突破。
文化经济的出现,将使沉睡多年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新商品,更将成为继股市、互联网和房地产之后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模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新的财富标志。
文化经济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它是中国根据自己的优势资源选择发展模式的明智之举,也是中国摒弃跟跑战略,进而领跑世界经济的重大战略机遇。改革开放的30余年是向西方学习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跟跑的过程,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前面领跑的西方列强先后跌倒,中国已实际处在领跑的位置,所以中国必须找到自己的优势资源,告诉世界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文化经济。如果我们继续沿着惯性走工业经济的老路,去比自然资源的消耗,中国不仅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会让世界感到恐慌。
要发展文化经济,我认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大关系。
首先是工业经济与文化经济的关系。1860年开始的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只能从地表及浅层获取简单的自然资源的历史,人类以科学技术和金融资本为手段,获取资源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效率提高,100多年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远远超过以往人类历史的总和,在极大的满足人类物质欲望的同时,也极大的消耗了自然资源,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资源的可承载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以消耗自然资源为动力的工业经济已经走向了尽头,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以文化资源为动力,并能提供物质和精神双向满足的文化经济。文化要素是可以和任何产业形态相嫁接的一种要素,从而提升价值链,降低资源的消耗,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文化产生于人,又反过来服务于人,是真正的人本经济。文化资源可重复利用和价值实现的长尾效应,决定了它是循环经济。在工业经济奠定的物质基础上发展文化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对工业经济的提升和转型,文化经济不是工业经济范畴下的一个产业门类,而是承接工业经济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所以,我对文化产业的提法一直不敢苟同,第一对文化在未来社会中起的作用和对它的定位明显低了。二是文化产业的边界很难确定,且过于宽泛。第三它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觉得是把文化用产业化的方式实现。而用文化经济这个概念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解释这一切。
其次,是文化经济与交易平台的关系。文化资源具有种类繁多、权属复杂、海量、发散、轻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较差等特点,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一个公开的要素流转市场,让优质的文化资源、大量的社会资本和各种相关的专业人才在特殊的平台上聚集融合,进而裂变出巨大的经济能量。这是一种刻意的制度安排。通过鼓励创新,从而不断产生新的价值;通过产权登记,保护人们创造价值的积极性;通过资源聚集,提升其文化价值;通过反复交易,发现文化价值;通过转化与应用,去实现文化价值;通过科技的手段,扩大文化资源的流动半径,提高使用效率;通过金融工具的运用,引入大众投资,促进文化消费。其中交易平台最重要的功能是加速文化要素跨地域、跨领域、跨所有制的快速流动。可以不夸张的说,流通是促进体制改革最好的良方,流通是理顺产权关系最好的方式,流通是发现文化价值最好的手段,流通是调动社会资本最好的工具,流通是化解风险最好的对策,流通是文化要素转化最好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交易平台就是文化经济的孵化器。
第三,交易平台与共同市场的关系。交易平台的职责,就是为参与交易各方提供最优质的交易环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和最完备的交易制度。各地文化要素市场受地域、人才、资金、资源的制约,成本高,收效低,能量小,创新难,都在做着大量的重复性、同质化的工作。尤其是部分交易平台,逐利倾向明显,短期行为严重,把自己开场子的第四方定位抛之脑后,充当其交易商的角色。违反了职业道德,破坏了市场规则,透支了行业信用,已造成恶劣影响。因此,重塑诚信形象,加强行业自律,已经成为我们不容回避的话题。
与其孤军奋战,不如抱团取暖,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团结与合作是大势所趋,是当前第一要务。由国家版权局倡导的全国版权交易共同市场,将有利于齐心协力,分工协作,在理论层面上奠定扎实基础,来指导我们的业务创新;在交易模式与交易制度上联合攻关,利益均沾;在市场结构上形成整合与分层;在系统建设上做到资源共享,成本分担,业务互动;在收费及服务标准上统一尺度;尤其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新秩序、新形象、新格局方面,我认为更是大有可为。
新时代在呼唤新业态,新业态亦将创造新时代。我们正处于一个改革的年代,一个转型的时期,一个大发展的前夜。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有道理,科学发展才是更硬的道理。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共同市场的旗帜下,借东风,合众力,造大船,破巨浪,涉深水,助远航。用我们的勤劳与智慧去迎接文化经济的春天。
上一篇:影子银行膨胀恐给通胀火上烧油?
下一篇:彭中天在调整中重新定位艺术市场-----上海证券报
·奇葩年终奖20个馒头淹没整个年终奖话题2013.02.08
·热水器致一氧化碳中毒 中日医院5实习生身亡2013.02.08
·老母亲罹患癌症思念弃女 南京女孩假扮女儿上门尽孝2013.02.08
·史玉柱东山再起这些年从一片废墟到500亿财富2013.02.08
·复牌主角粉墨登场持股配角也有戏2013.02.08
·王亚伟首只私募产品受追捧201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