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鬼今南人与北人
这是个老话题,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和上海文人曾经发生过一次对骂公案,称之为“海派”与“京派”之争,对骂的内容最初仅限于作家的写作风格,后来延续到对京沪两地文人行为和气质的评价。如论争的发难者沈从文就在《论“海派”》一文中概括“海派”的特征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合,并用尖刻的语气大损“海派”是一帮新斯文人,说他们冒充风雅,名士相聚一堂,吟诗论文,或远谈希腊罗马,或近谈文士女人,行为与扶乩猜诗谜者相差一间。从官方拿到了点钱,则吃吃喝喝,办什么文艺会,招纳弟子,哄骗读者,思想浅薄可笑,伎俩下流难言。曹聚仁比较京、海两派则说:“京派不妨说是古典的,海派不妨说是浪漫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曹聚仁:《谈海派与京派的文章》)
又有一个评价说:“海派有江湖气、流氓气、娼妓气;京派则有遗老气、绅士气、古物商人气。”(姚雪垠:《京派与魔道》)矛头直指京派首魁知堂老人周作人。周作人则直接回应说“上海气”是“买办流氓与妓女的文化,压根儿没有一点理性与风格”,当然还是大先生的话最终成了定论,说是“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鲁迅:《“京派”与“海派”》)不过,这些议论都把自己圈在了北京、上海两个城市里比较,其实,京派海派之争的背后隐秘着的南北文化的差异和相互渗透才是更有意思的话题。
南人和北人相互看不起不知起于何时,大致我们可以推测源起于宋代,宋人是出了名的尚文轻武,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夺了军人带兵的念想后,文人领军成了习惯,连皇帝都受传染,自己也纷纷变成了高级文化人。至今你不得不惊讶于宋徽宗那笔瘦金体式的书法造诣和他的艺术品鉴力,但崇尚柔美华丽的艺术代价却使宋军柔若无骨,不堪一击。
有一位华裔美国史学家形容宋代作为一个帝国气质就像一个内敛封闭的人,面对北方金人的狰狞强霸,像个害羞柔媚的女子,根本没办法和粗野彪悍的胡人叫板打仗。仔细想,这“害羞论”还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不但宋代文人气质儒雅,皇帝脾气也好得不行,不但传言某个北宋皇帝和某个丞相勾肩搭背,不成体统,搞得这位丞相爷大言不惭地说要和皇帝“共治天下”,甚至有些皇帝姿态谦卑低下到请一些底层布衣文人到宫中做客,在殿上听其娓娓清谈,搞得一些文人得意忘形地说要“格君心”,意思是要做皇帝的思想辅导员。只不过当时文人再得势,也抵不过宋朝军力的衰弱。一种奇怪的心理补偿论才会流行起来。这种心理补偿的怪论阴暗地想象胡人没有文化,只会在马背上打仗撒野,就是占据大量地盘,还是会像土匪闯进雅士家中打劫,外表蛮横心理都觉矮了三分。这论调故意严格区分汉族和北方民族的血统,好像他们一直就互不沾染,这样才能显示自身的高贵。
比较一下唐代的情形就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自小混迹于胡人堆中,从没有故意划清自己和胡人的界线,以至于后人难以怀疑他是否属正经的汉人血统,正因太宗熟悉草原文化,才能娴熟地控驭草原族群。手下的文人士子也不会苦守一座科举的独木桥,或以“儒术”为唯一职业,而是娴熟弓马之术,照样出路光明。可见,心理补偿论在大宋才盛行,乃是在于宋人兵弱文豪,只有文人说了算,武人靠边站,虽然在军事较量上比拼蛮力是北强南弱,却禁不住南方文人主导话语权,帝国气质虽像个含羞的大姑娘,南人的优越感却丝毫不输给北人。“心理补偿论”特别容易在朝代更迭的时候频频发作,比如宋元之际和明清之际就是如此。由于宋代之后南北军事形势被彻底逆转,汉族王朝在对北方少数族群的征战中从未占得过什么便宜,江山一旦易主变色,南方文人彻底屈从在了北方蛮夷手下讨生活,用“文化优越”的心理去补偿国土丧失之痛就变成了一个时髦的选择。清初残留下来明朝遗民尤其不相信“命定论”,“命定论”是清初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帝王多定都北方,所以统一天下的都是自北而南,顺势而下,地气生成蔓延也是如此。相反如果天下动乱却是多由南向北,因为南方地气柔弱,北方风气骠劲。清初皇帝如康熙就特别喜欢这种“地气论”,他说,金陵即南京虽凭借长江天险,却因地脉单薄,所以凡是建立在南方的政权总是处于偏安状态,成不了大事,他暗讽的当然是南宋和南明这类建立于江南的小朝廷。这与南方文人的想法显然南辕北辙。
雍正皇帝对南北相互轻视的争论不以为然,他说江浙之人把山陕人看作愚蠢粗野,山陕人又嘲弄江浙人柔靡像妇人女子,这样相互讥刺报复无休无止下去,对双方都没什么好处。他认为“山陕之人当佩服江浙之文,江浙之人当推重山陕之武”,才能文武并济,各效所长,这是一种帝王治天下的眼光,总希望“智者尽其谋,尊者竭其力,普天率土,一团和气”。
宋人心理补偿论引发的南人优越感一直波及到了近代,突出的一个例子是革命党人还是用的宋人那一套来做革命燃烧的助推剂。革命党人刘师培就用过典型的宋人语言描述南北分立的历史态势,如说“金元宅夏,文藻黯然”,金元是异族统治的朝代,代表北方势力,自然文气没法和南方相比,这太像宋人的语气。又如以下这段:“及五胡构乱,元魏凭陵,虏马南来,胡氛暗天,河北关中沦为左衽,积时即久,民习于夷,而中原甲姓避乱南迁,冠带之民萃居江表,流风所被,文化日滋。”意思是说中原原来是文明的核心,让北方胡人污染后,文明人才纷纷南迁,造成南方文化远胜于北方的局面。
这种“南胜于北”的思维甚至根深蒂固到,即使表面上讥讽南人的奢靡小家子气,也远胜于北人的粗野不文。刘师培比较南北文人的差异说是“大抵北人之文,猥琐铺叙以为平通,故朴而不文;南人之文,诘屈雕琢以为奇丽,故华而不实”。这种对北人的贬词好像带着些许醋意。对南人文辞雕琢的批评也似乎显得有些言不由衷。
到了近代,革命党人想打出反满的旗帜,也是沿了宋人的思维一路走下来,否则革命就缺了合法性。比如朱谦之就强调广东地理位置的重要,因为它是“科学”和“革命”的策源地。近代以前广东在人们的印象里总是与未开化的南蛮之地勾连在一起,经朱谦之一点拨,不但过去的南蛮之地灿烂成为近代科学文明的现代入口,而且也是推翻北方蛮夷满人统治的发轫之地,真可谓是宋人自恋的近代极致版。
为南人说话的人既然占据大多数,敢为北人说话者不是没有,但并不多见,不过也偶有例外,如今年是清帝逊位一百周年,还真出现寥寥几声异端的鸣响,与去年的辛亥革命热唱了点反调。有人说,革命党单靠潜伏于南方草根的秘密会党闹起事来。有点像当年反清复明的天地会,要不是北人袁世凯逼使满人孤儿寡母光荣退位,光靠几个会党还真难掀起大浪。袁氏虽心狠手辣,却在形式上承接了清帝禅让的大统。这番明明是与南人抢风头的话一出炉,自然是议论纷纷难获苟同,却毕竟为早已被宋人搞歪的南北平衡论制造出一点异样的动静。
对北人的歧视时时会透露在近世文人的笔端,骨子里变不了。如周作人序《陶庵梦忆》,就故意先挑明自己不是受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好像特别对于明朝有什么情分,可下一句又紧接着说:“只是不相信清朝人——有那一条辫发拖在背后会有什么风雅,正如缠足的女人我不相信会是美人。”可知堂老人这回偏偏搞错了。因为清宫里的美人都是不缠足的,汉人中的那些雅士倒是总爱拿着女人的缠足小脚把玩不停,比如辜鸿铭。只是无意中知堂老人倒是为南人的蜕变说了句有见识的话。他说明朝人即使别无足取,他们的狂至少是值得佩服的,可绍兴的风水一变,“南人”几乎都做了师爷与钱店官两种,专以苛细精干见长。豪放的气象全没影子了。即使不是明朝的败家子,也做了乡下的土财主,没有了那种走遍天下找寻《水浒传》的气魄。水泊梁山恰是北方豪人的领地,知堂老人在南北之争中无意为“北人”加了一分。
实际上即使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南北文人的写作风格也交融互渗得很厉害。就如京派领军人物沈从文也是从湘西土匪窝子里爬出来的异类文人,浑身带着南蛮的粗鄙之气闯到京城,哪里有什么帝都遗老的气质,沈从文一直自称是城里的“乡下人”。但文字又是那般水润,有南国的媚气。他会说写字如同造一座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这种相当小资的语气中哪里还荡漾着湘匪的蛮横?也看不出和帝都绅士有什么瓜葛。
可见,“南人”和“北人”的区隔在近代已经被虚化了,虽然有宋人唠叨的阴影在,毕竟随着时代的进展渐渐抹平了心理的纠葛。
上一篇:精-简-机-构建议从党-的中-央-机-构开始
下一篇:信孚2012年度十大致敬媒体
·2月08日私募内部绝杀传闻揭秘2013.02.08
·习近平关于中共要容得下尖锐批评有感2013.02.07
·我们能不能容下对毛泽东的赞扬?2013.02.07
·转载洪涛目前我国消费率达30% 存在很大提升空间2013.02.07
·洪涛目前我国消费率达30% 存在很大提升空间2013.02.07
·中国货币超发铁板钉钉201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