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方政府说公道话
为地方政府说公道话
2013/7/11 南方都市报
地方政府一直作为劣政的箭靶,其中有些行为责无可绾,而有一些则是代体制受过。
中国地方政府丧失几乎所有主体税种,在缺乏合理税收框架的背景下承担提高民生、发展经济之责。
1994年的财税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与营业税为主体的分税体制,如金融学家钟伟先生所说,自营改增之后,地方政府已丧失所有主体税种,这在大国治理中极其罕见,以往粗略的财政联邦制遭到破坏。从1994年至今,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的比例在45到50%之间,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维持在1:2之间。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原广东发改委主任李妙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中央部门权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财权,“我们也进行过财税微调,但每一次调整,都是向中央集中。”李妙娟说,经过分税制,中央财权已经从1994年的20.6%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广东作为人口输入大省,需要解决农民工子弟基础教育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过去5年,广东的财政支出总量排全国第一,支出总量呈上升趋势,但人均支出总量却呈现下降趋势。人均财政支出水平方面,1998年广东居全国第五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到2011年,除深圳外,广东已经下滑到23位。广东省内经济差距大,财政收入有3/4来自珠三角7市,其他14个市只占1/4。
中央财政的转型支付效率不高,转移过程不透明、不重视绩效考核的情况比比皆是。李妙娟举例,“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家转移支付细化到一条母猪补多少钱。这么大的国家,为什么细化到这种程度?这种事权,应该是地方的。”
地方与国企财务危机是2003年中国银行坏帐上升的主要原因。为了弥补财政收入不足,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支撑半壁江山,上级部门眼开眼闭默许地方政府向大地主转型,才能继续中央与地方之间微妙的财政平衡。
作为土地财政的最大受益者,地方政府是抬高房价的主要推动力。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从20%猛升到目前的50%以上,不仅如此,土地还是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最大宗抵押物。一旦土地失去价值,不但地方财政与银行会陷入破产境地,中央与地方之间微妙的财政平衡也无法维系。
其中除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对政绩的贪欲,把土地财政当作自己的钱袋子,税收与考核体制的不合理难辞其咎。
地方政府的GDP考核指标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器,结果众所周知,地方政府主导GDP增长使地方政府公司化,成为各个地方最大的经济寡头,手握资源调配大权,考核周期与债务周期不一致,使现任政府官员可以顺利实现债务递延,大拆大建、敢于借贷的官员被提拔,是对体制内所有官员打的政绩鸡血。
地方财政收入不足,与政绩考核,加深了对土地的依赖。转型期间的经济下行忧虑,对政绩的忧虑,只有靠土地鸦片才能缓解阵痛。当土地价格上涨,地方政府投资产生的债务、失业等等,也就不在话下。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京沪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大涨,到7月3日,京沪两大都市同一天产生地王——重新入市的北京夏家胡同地块,经过恒大、泰禾、懋源等14家房企62轮竞价,最终懋源以17.7亿元配建公租房3.8万平方米竞得,该地块成为北京单价“地王”;而万科以48.7亿元竞得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区地块,上海总价“地王”时隔7天再度刷新。广州一向平稳的房地产市场借亚运会之力狂飙突进,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中指院发布6月百城房价指数显示,6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258元/平方米,环比5月上涨0.77%,这是自2012年6月以来连续第13个月出现环比上涨。其中,广州住宅均价环比上涨2.7%、同比上涨20.78%,均位列全国房价涨幅榜第一位,同时这也是广州连续第6个月领涨全国。而深圳的前海地区,因为金融新政成为房地产热土。
地方政府建新区是为了获得新的土地溢价区域,中央政府不得不允许地方政府再次进行大投资、大基建。每次基建视政治风向理由各不相同,上一次可以是为了稳增长,这一次可以是为了城镇化,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缓解负债压力的本质是一致的。
剜肉补疮的结果是地方政府负债率更高,一些成为鬼城的城市新区,成为最大的财富沦陷区。6月央行收紧流动性引发资本货币市场连锁反应,就是最好的压力测试,虽然央行一再强烈可备付金充足,虽然中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但低下的投资效率与高额的债息,已经让地方财政举步维艰,与2003年的情况如出一撤。
解决高房价、高负债,改变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基本公平的联邦税收体制,让地方政府摆脱大地主身份,至关重要。不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从道德上谴责地方官员,是无能的表现。 上一篇: 小微企业的好日子来了 下一篇: 中美投资协定:借助钟馗打击小鬼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11455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楼财长经济学奖,奥巴马诺奖,同理!
下一篇:中国经济正式告别“八”时代
·私募“忐忑”等待国债期货的上市2013.07.17
·Wind开启金融C2C时代 公私募专户踊跃加入2013.07.17
·可穿戴设备已渐行渐近 私募关注相关产业链2013.07.17
·那些年坐在前排的绩优私募2013.07.17
·私募基金情绪渐趋乐观 周期成长“两手抓”2013.07.17
·130家公司定增上涨16.6% 参与者盈475亿201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