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巨量”货币能够保证中国不发生通货紧缩吗?

发布时间:2013-6-26 11:25:04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说明:这是一周前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文章。一周来关于“钱荒”的讨论甚多,但多集中在短期。本文及作者后续文章会更多关心中长期中国信用供应走势。)

最近不少观点都纷纷认为:中国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如5月31日李迅雷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发布的专栏《中国究竟将面临通胀还是通缩?》。6月初,银行间 拆借利率陡然上涨,市场资金一时间极为紧张。虽然短期的资金短缺可能有各种偶然因素,不足为据,但这还是进一步强化了通缩将临的猜测。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猜测,因为通货紧缩几乎就是经济停滞甚至衰退的同义词。但更可怕的是,已经有不少专家担忧通缩,而有关政府决策机构和社会大众似乎依旧无动于衷。直到不久之前,大众舆论还是肤浅地在批评当局“超发货币”,抱怨“中国广义货币(M2)总量已经超过美国”。

普 通中国人,或许从小就接受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的理念,因此很自然地认为M2数量多肯定就意味着通货膨 胀。而在金融学界,也有不少专家信奉货币数量理论(quantity money theory),倾向认为货币供给数量决定价格水平。目前中国的M2已经达到GDP总量的180%,也就是一块钱经济产出几乎对应着两块钱的广义货币存 量,明摆着票子泛滥嘛,怎么可能通缩呢?

我不是金融学者,没有资格评判货币数量理论的正误。但我从多年金融和商业实践中学到一条教训:绝 大多数经济和金融学说,不论理论上多么完美,在实际应用时往往缺失一些关键前提。货币超量供应一定导致通胀,这条原理的确是简单而无懈可击的。问题在于, 对不同经济体来说,货币数量学说并没有给出“什么是货币的均衡供应量”的判断标准。

在评论中国的广义货币发行量时,很多人用美国的M2来 比较,比如,美国M2只有GDP的大约80%,所以中国已经“货币超发”。然而事实是,中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M2规模大大超过GDP的国家。全球发达 国家平均的M2规模就是超过GDP规模的,如经合组织(OECD)2011年M2总存量为其GDP总量的137%。

按照M2和GDP比例 的标准,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其实只能排第10。广义货币存量最恐怖的是卢森堡,为其GDP的接近500%。而这个小国并未出现巨额通胀, 通胀率为非常温和的1.65%。当然,小国不足为凭,因为可能有大量外来滞留的存量资金。但是像日本、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这些经济体,他们的 M2和GDP之比也都超过中国。而紧随中国之后的还有德国和爱尔兰。

在“巨量”M2存在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有没有可能仍然陷入通货紧缩? 目前世界上陷入通货紧缩的大概有16个经济体,占全部经济体的比例约为7%。其中,在M2“超发”的前10个国家(包括中国)里,有两个目前陷入了通货紧 缩(日本和塞浦路斯),而前15个国家里有三个陷入了通缩(加上瑞士)。虽然数据不能这样表面化理解,但看起来,货币“超发”的国家貌似有更高的比例(达 20%)发生了通货紧缩。

如上所述,中国目前有不少人认为通胀难以控制,而通缩并不可怕。实在不行就多印点票子嘛!我不太懂理论,作为一 个实战派,总觉得货币这玩意儿并不像一般的商品那样遵循简单的供求关系。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在现代经济中,决定通胀和通缩的并非仅仅是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量,而是整个经济体系创造和供给信用的能力。因为现代货币既不再是金银通货,也不再仅仅是纸币,而早已符号化、记账化,其本质,就是交易过程中的信用单 位。或者说,货币就是可流通的信用。

尽管货币当局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可以对经济体中真实可流通的信用量施加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凭空创造 信用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非如此,日本当局也不会多年对通货紧缩束手无策。真实经济体中可流通的信用规模,我猜想,恐怕更受货币供应量之外的诸多其他因素 左右,比如,社会法治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商业道德对信用的约束程度,等等。

以我非专业的看法,当一个经济体的信用体系瓦解,可流通的信用规模不足以承载经济正常运转所需时,就会发生通货紧缩。而这种信用体系的瓦解,是无法靠多发钞票来挽救的。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经许可在作者本人博客发表。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下一篇: 我翻译的《悲惨世界》主题歌:“人民的心声已经唱响”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108322.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