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庞局经济运行机理钱荒的逻辑

发布时间:2013-6-26 12:45:04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本文首发于《学术月刊》2012年第9期,此处内容有所简缩。对银行业“钱荒”问题,或可作出理论解释。

     [内容摘要]现代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庞局”运行机理有着类似的结构,“庞局”机理是刻画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个拟合良好的“理论模型”。庞局经济现象,普遍地存在于现代经济发展现实中,而主流经济学理论对此尚属于认识盲区。庞局经济活动,有时序上的“借新债还旧债”“寅吃卯粮”形式和空间上的“拆东墙补西墙”形式庞局经济的主要过程和要素包括:设局、信念与增信、高收益率示范、庞局正反馈、庞局动能、变局、高杠杆操作、庞局破局。庞局经济,最终必然走向难以为继而崩溃的结局,其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庞局经济”的参与广泛性引发全局性的经济社会影响;金融为庞局经济提供平台加剧经济社会风险;整个社会走向非理性的致富迷局、高收入群体图利中低收入群体而造成收入财富结构朝着更加不公平的方向发展;具有庞局特性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为继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的基础。要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应着眼于长期需求稳定的实体经济;各个层面的债务(政府债务、企业债务、消费者债务、金融机构债务)应限定在理性范围;金融规模不可超过实体经济需要而超常发展;社会保障应着眼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社会福利的调剂,而不是“外生性”地增加社会成员福利。

一、现代经济中的“庞局经济”现象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资本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其运行机理是什么?笔者认为,现代经济运行机制与“庞局”运行机理有着类似的结构。所谓“庞局”(Ponzi Scheme),就是设计一个宣称能够获得高收益的投资活动,吸引大量投资者参与其中,用后期投资者的资金支付前期投资者的高收益,循环往复,直至后续资金难以为继、或投资者信心不再之时,整个系统迅速崩溃。“庞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经济活动之中。

    2. 现代经济发展与“庞局经济”密切关联

“庞局”,并不仅仅限于微观经济领域。现代经济史中的宏观经济,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且工业经济以来的历次经济危机的成因都与各种名目的“庞局”有着密切的关联。如,1847-185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当时的大规模铁路建设投资名义下的“庞局”密切相关,1920—1930年代的大危机与其时的房地产繁荣名义下的“庞局”密切关联,19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与其时日本房地产及股市繁荣名义下的“庞局”密切关联,1990年代“新经济”的形成与破灭与其时的IT技术名义下的“庞局”的成局与崩溃密切关联。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这一危机的爆发就是“金融创新”名义下的“庞局”的崩溃。

    3. 现代经济中的“透支经济”与“庞局经济”密切关联

现代经济活动中,“透支”(overdraft)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经济现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透支形式,如信贷消费(消费需求者对未来收入的透支)、企业债务(生产者对未来收益的透支)、财政赤字(国家对未来财政收入的透支)等,耗竭性使用自然资源环境以实现经济增长也是透支的一种形式(对后代人的透支,或称生态赤字),可称之为“透支经济”。透支经济,与“庞局”也有着类同的结构和机理。其本质就是:游戏的延续依存于“信用”而不断获得债务,同时不断将债务本息的偿还往后推延,直至“信用”不再可信而无法获得新的债务、债务本息无法偿付,游戏崩溃而结束。所以,常态化的透支过程,就是“庞局”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常态化的透支增长过程,也就是“庞局”经济增长过程。

主流经济学对“透支”经济的认识,存在着逻辑缺陷:(1)如果增加资本流量以增加获益的思路成为所有经济主体的共同理念(消费者超出自己可支配收入而采用信贷消费的方式扩大消费,企业超出自己所有资本而采用信贷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政府超出自己财政收入水平而采用财政赤字方式扩大财政支出,金融机构超出自己所吸纳的资金水平采用信用创造方式大幅地对外放贷,货币当局超出经济体系内生货币供应量而大幅提高外生货币),借用的资本从何而来?现实的解决方式是,采取一种不问借贷最终出处的态度,因为金融体系及其信用制度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各个经济主体所需的资金。现实世界所有债务总和,远远超出所有可用资金总和,追根究底地寻求所有信用资金的出处,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所有超贷的资金都是“虚构的”或者是“透支未来的”。(2)透支,并不是不同时期收入与支出的调剂。如果仅仅是当期的支出提前使用了下期的收入,而在下期则减少相应支出以实现收支平衡。这样的行为,对实际经济运行影响不大,因为:如果把当期和下期作为一个会计期间来看,并没有发生透支活动。所以,有实际意义的透支,必定是持续地透支而常态性地形成大于收入的支出。透支的债务必然一期一期地不断累积增加的,必然是无法偿还的,其“庞局”性质显然易见,当前欧洲国家普遍的主权债务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无论哪一层级的经济主体,一旦其经济活动中实施了常态化的透支,就不可能偿还,就必然不断累积,直至最终的崩溃

   4. 主流经济学对“庞局经济”的认识盲区

以“庞局”机理运行的经济现象,在现代经济中的各个层面比比皆是,普遍存在于各个经济领域。但是,处于主流地位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此缺乏认识。对于这些现实中普遍的经济现象,在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视野中,尚属于盲区。

一场全球性的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出现了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个企业日复一日地计较于“成本—收益”的核算累积起来的财富,因某一金融操作而瞬间破产;一个家庭几十年辛辛苦苦地累积起来的财富,因参与某一金融理财而瞬间化为乌有;一个国家经过长期发展累积的外汇财富因投资发达国家金融产品而遭受巨大损失。这就引出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是日常的成本核算之类的“算小账”重要,还是防范经济危机大风险之类的“算大账”重要?通俗地说,现代经济学是一门“只算小账而不计大账”的学术,现代经济学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则是“只计较蝇头小利得失,却无视塌天损失”的经营。根本原因在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天然缺陷。

普遍而言,现代经济活动中,个人消费者计较小额支出的合理价格,却无力计较大额支出的输赢;企业计较生产成本、劳动成本的大小,却无力计较行业市场变化、资金运作所导致的大风险;国家作为经济主体计较外汇财富的累积,却无力计较国家经济秩序所导致的利益损失、国家经济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影响

除此之外,主流经济学对于庞局经济现象的盲区还体现为:“庞局”崩溃这样的突变(非连续性)现象,在经济生活中经常出现,且对经济活动运行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但是现代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和计量分析无视突变现象;经济活动以最大化利益追求为行为依据,但最大化利益的获得往往是由外部性影响实现的,而微观的外部性影响的加总效应是受到约束的,主流经济学却无视这一约束;主流经济学认为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但是现实中小概率事件的时常发生,影响巨大且不可避免,而经济学理论及实践却无视小概率大事件经济现象;由于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无极限,所以“庞局”崩溃状态不会出现,这是现代经济学隐含的假设。以上方面,都是主流经济学与现实经济活动脱节的认识盲区。在这样的理论认识指导下,走向庞局崩溃是必然的结果,而面对庞局崩溃结果束手无策也是必然的。

    5. 对现代经济与“庞局经济”关系的初步认识

从上述经济事例不可否认这样一个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经济运行机制与“庞局”运行机理有着类似的结构!尤其是现代经济中宏观经济增长过程、金融体系的运行过程、投资品市场的运行过程、财政体系的运行过程,似乎都无不与“庞局”有着类同的机理,这样的经济体系或可称之为“庞局经济”(Economy of Ponzi Scheme)。也就是说,“庞局机理”或许是一个对现代经济运行很恰切的拟合模型,并可采用“庞局机理”对现代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危机进行新视角的阐释,可在理论上弥补主流经济学对“庞局经济”现象的认识盲区。

二、“庞局经济”的运行机理

 “庞局”,不断更换设局的“标的物”,在大大小小的各个经济领域持续不断地上演着,而成为了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经济模式,不断更换设局的“标的物”已经演变到房地产、股票、期货、石油、汇率以及诸多的金融衍生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庞局”的运行机理并没有改变。因此,理清“庞局”的一般机理,对于认识现代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有其启示性的作用。换言之,“庞局”机理是刻画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个拟合良好的“理论模型”。

1. “庞局经济”的一般过程与一般特征

庞局经济活动的一般过程是:设局者设计“标的物”——某一具有“可信的”投资收益来源的投资产品,向投资者承诺高收益回报,第一期投资者相信其高收益回报的承诺进行“投资”,可通过自有资金或借贷资金如期向其支付投资收益;第二期投资者,因看到前期投资者获得了“真实”的收益,更加相信高收益回报的承诺而进行投资,此时即可用第二期投资者资金向第一期投资者支付的收益(收回自有资金或返还借贷资金);随后的投资者看到“真实”的高回报后,将源源不断地加入其中,而设局者也可以源源不断地利用后期参与者资金支付其承诺的预期高收益。循环往复,规模迅速扩张,直至后续资金难以为继、或投资者信心不再之时,整个系统迅速崩溃。庞局经济活动的特征可归纳为:(1)宣称无极限的单向性增长;(2)增长的基础建立在“良好预期”,而“良好预期”远远偏离现实状况;(3)维持某种持续增长局面的前提是社会公众普遍持有某一“信念”,而这一“信念”并无可信的物质基础;(4)收益增长的“真实性”,是不断地把后续资金用于支付前期的“收益”,类似于借新债还旧债,实质是一个“零和游戏”;(5)当某一“信念”变得脆弱之时,“标的物”出现调整,而通过树立新的“信念”来维持局面不被打破。

2. “庞局经济”的类型与理论阐释模型

庞局经济活动有不同的类型,既有时序上的“借新债还旧债”、“寅吃卯粮”形式,也有空间上的“拆东墙补西墙”形式,还有实体经济与庞局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庞局经济可用“庞局平衡方程”(略)进行理论描述。

3. “庞局经济”盛衰各过程的要素

庞局经济过程的成局和繁荣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过程和要素包括:(1)设局。在某一经济活动成局开端阶段,“标的物”与“预期收益率”的设计,至为重要。这个用于设局的“标的物”必须具有创新性,同时又必须具有潜在的公众认同性,还必须具有与预期高收益率的关联性,最关键的是必须具有规模持续扩张性。2001—2007年美国房地产繁荣这一经济活动,“次级贷款”及其证券化,就是庞局设局“标的物”选择的典型例子。各种金融衍生品及其预期收益率,也是相关庞局经济活动成局的关键。这一要素,可称之为“庞局设局”。(2)庞局信念与庞局增信。某一经济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而提高公众对该经济活动的信任,是吸引公众参与的关键。所以,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想方设法增加可信度,信用评级就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的方式。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通过信用评级机构虚构高收益的事例,是“增加可信度”的典型例子。公众对于“庞局经济”的信任度可称之为“庞局信念”,而增加可信度的要素可称之为“庞局增信”。(3)高收益率示范。为使某一经济活动顺利展开,吸引大量公众参与更为直接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高收益率支付的示范,通过这一示范诱惑更多的潜在参与者进入参与状态。麦道夫理财长期实施高收益率支付,就是其典型的例子。高收益率示范,可看作为“庞局增信”的一种重要方式。(4)庞局正反馈。为使某一经济活动顺利展开,参与规模得以持续扩张是其必要条件,通常的方式都是“高收益-规模扩张”正反馈(即,以高收益率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又由众多参与者来实现更高的收益率,循环往复)。现实经济活动中,短期内股票价格不断攀升与股市参与者不断扩大、短期内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与房地产投资者不断增加的现象(全民参与、多数企业参与、金融机构全面参与、政府政策鼓励),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一机制可称之为“庞局正反馈”。(5)庞局动能。某一经济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参与规模的持续扩张,就在于能否为之提供“扩张动能”。信用创造是其常见手段。现实经济活动中,个人消费信贷扩张、企业高债务、银行高放贷、国家财政赤字扩张等现象,都是典型例子。这一要素可称之为“庞局动能”。(6)庞局变局。为应对参与规模难以持续所出现的颓势,或为应对原本的庞局经济活动出现的崩溃迹象,设局者可通过改变标的物、改变游戏规则、改善预期收益率及其可信度等方式适时地进行变局,以达到庞局经济活动得以延续的目的。200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之时,以金融创新带动房地产业的兴起,就是“庞局变局”的典型例子。这一过程可称之为“庞局变局”。(7)高杠杆操作。为因应崩溃将至,设局者或参与者,不甘心承受崩溃带来的损失,而采取高杠杆操作的方式,作最后的一搏,一旦赌博成功,将扭转崩溃之局,而一旦赌博失败,将迅速崩溃。1995年巴林银行的破产,就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例子。高杠杆操作,可看作是“庞局变局”的一种方式。(8)庞局破局。任何庞局经济活动的最终结局必然是轰然坍塌,而此时仍在局中的参与者必然承受巨大的损失,所有在局参与者的财富必然大幅蒸发。2008年由次贷危机蔓延而形成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导致了全球各个层面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财富大量湮灭,就是其典型例证。这一结局,可称之为“庞局破局”。

4. “庞局经济”中的“变局”与“破局”

无论对设局者而言、对参与者而言,都不希望“游戏”迅速破局,而期待能够延续得越长久越好。这就必须使游戏出现“变局”。为应对庞局经济活动可能的崩溃而采取的“变局”行为,称之为“庞局变局”。庞局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因素,无非是几种:标的物、预期收益率、参与规模(与延续的期数直接相关),“变局”也只能围绕这些因素来设计。(1)改变标的物:预感到游戏快要维持不下去、即将接近崩溃期T之时,不知不觉地把一个游戏转换为另外一个游戏(或者转换成原游戏与新游戏并存),避免了前一个游戏完全崩溃的过程;(2)改变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变小,将逼退部分参与者(也可视作为较为和缓的崩溃形式),而使游戏在较低层级上持续进行;(3)采用一个可控制的“小崩溃”,使游戏退回到相对远离崩溃期T的阶段。游戏在这个较低层级上重新展开。

许多微观或宏观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事实上就是避免庞局经济崩溃的“变局”。技术创新概念下的新产品及其不断的更新换代,是微观经济领域庞局经济活动变局的手段。不断变局,使破局崩溃不断延后,甚至不再出现。技术进步、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则往往是宏观经济利益庞局经济活动变局的方式。“次贷”问题的出现,就是一次典型的变局。2001年IT为“标的物”名为“新经济”的“庞局经济活动”面临崩溃的状态下,美国经济本应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之所以那么短,因为美联储用降息来刺激房地产经济,由此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一度高度繁荣,代价是带来了房地产泡沫,一个比新经济泡沫更大的泡沫,随着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危机逐步显现,并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时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认为,从这场危机中,世界应该吸取的第一个经验教训就是——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创造一个更大的问题。然而,就目前的经济运行体系及其机制而言,这是难以摆脱的一个循环:“设局”——“破局”——“变局”。可以预言,如果全球经济体系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的话,即使此次全球经济危机在某一方案下得以走出,那么其后的发展趋势依然无法摆脱“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创造一个更大问题”的宿命

庞局经济的最大危害,在于崩溃是瞬时发生的,该时点的所有参与者都将损失大部分的参与资金。其损失加总规模是极其庞大的。对于一个经济体系而言,如果,这些损失没有系统联系,而是发生在不同领域、不同时点,那么经济体系可以逐步消化其影响,但由于庞局经济活动崩溃是系统性且同时性的,对于经济体系而言发生了“共振效应”,其影响是巨大,且往往是不可挽回的。庞局经济走向崩溃是必然的。庞局经济过程的危机和破局,出现在以下状况:(1)预期收益率,由“可信”转为“不可信”的状况;(2)预期收益,由“正常支付”转为“不可正常支付”的(原有参与者的预期收益到期按约支付转为难以按时按约支付)状况;(3)参与规模,由“持续”转为“不可持续”的状况(新增参与越来越少,且原有参与者陆续退出并形成示范)的状况;(4)资金流,由“可拆补”转为“不可拆补”(原本资金充裕逐步转向捉襟见肘,资金窟窿越来越大,难以掩饰)的状况。


下一篇: 贪官比例几许,要用逻辑数字说话!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10832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