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不靠政府背书的“红会”走得更远

发布时间:2013-5-3 7:51:5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中国红十字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拥有109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几年来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红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的“军令状”、用途存疑的8000多万善款,以及与“红会”似乎难以割裂关系的郭美美,纠结在一起。没有人否认这样一个现实: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已被严重透支与伤害。

  公信力是公益组织的命根子。倘若公信力没了,那么一个公益组织靠什么去走未来之路呢?“红会”何去何从,备受社会关注。

  有必要简单梳理一下这5年来“红会”处境的变化。2008年,在汶川地震之后,“红会”因为涉嫌高价购买帐篷事件遭到批评,但那时“红会”自我辩护能力还比较强,风波很快过去。2011年,由于郭美美事件的发生,加上地方“红会”的高额餐饮事件等的刺激,一时间,风雨满城,“红会”饱受批评与质疑。

  应该说,在郭美美事件之后,“红会”所作的努力是清晰可见的。比如,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和捐赠信息平台的上线,都是“红会”试图更为透明化的重要举措。“红会”期望有所作为,改变形象,这一点并无疑议。赵白鸽屡屡有痛定思痛的表白,也是一个说明。

  可问题在于,到了2013年,当“红会”再度陷入信任危机之后,这个有着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却没能依靠此前的努力赢得社会舆论的宽容与理解。在整个舆论场中,对“红会”的批评几乎一边倒。如果说,几年前尚有人抱同情或理解的态度支持“红会”,这一次,“红会”已经被逼到一个孤独的角落里。

  “红会”在进步,可为什么公信力却反而每况愈下?原因大抵有三:一是“红会”的改进与公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二是在公益领域,民间公益机构越来越多,通过对比,人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距;三是“红会”背负沉重包袱,却依然漏洞不断,这些漏洞也很容易被放大——别怪公众太苛刻,实在是“红会”辜负了社会的期待。

  有人说,“红会”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其实不是责难,而是一种期待。从瑞士人亨利·杜南开创的世界红十字运动,到“红会”曾经有过的光荣岁月,都在要求“红十字”这三个字不能被透支、被玷污。“红会”固然有诸多不是,但又有多少人真的希望“红会”退场?一个缺失了慈善情怀的世界面目可憎,一个公益事业不能健康发育的社会没有前途。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期望“红会”浴火重生,真的来一次涅槃。

  “红会”的新生,需要这么一些条件:一是诚恳检讨过去,厘清真相,为诸多过错向捐助人,向社会致歉;二是革新体制,还原这个机构非政府组织的主体地位;三是面向未来,与其他公益机构平等地竞争,打造一个透明的公益机构。

  可以想见,若过去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检讨和反思,则“红会”通往未来的道路上难免阴霾密布;若“红会”仍旧依靠体制的惯性前行,或只做些小修小补,则不可能有真正的新生。“红会”要想实现真正的涅槃,一定是建立在体制的突破之上。

  看起来,“红会”的包袱确实有些沉重,多年来也有固化的利益在其中。真的想要检讨过去,厘清一些真相,并非易事。但是,若不如此,又让人怎么相信其未来的诚信?没有捐助人的支持,“红会”的公益之路定会越走越窄。“红会”的去行政化同样不易,这就如当前的许多改革一样,是“自我革命”——但我们坚信的是,一个没有了政府信用“背书”的“红会”,当会走得更远。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shiping/8360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