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建筑抗震比预测地震靠谱

发布时间:2013-4-24 7:51:44 来源:证券时报 【字体:

  人力对抗灾难,这种精神固然有助战胜困难,但更现实和理性的做法还是要学会与灾难共存。

  观看四川省雅安芦山县7.0级地震抗震救灾电视直播时注意到一个细节,芦山县人民医院的大楼在地震中没有遭到破坏,连容易受损的窗户玻璃和楼顶的招牌都完好无缺。这栋建筑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援建,其抗震能力经受住了此次强震的考验。

  据建筑结构方面的专家介绍,芦山县人民医院大楼在此次地震之后仍可正常使用,强震之后能够完好无损,应归功于大楼建设时使用的“弹簧隔振”技术,这项技术在地震发生时发挥了很好的抗震作用。看到了经过地震考验的隔振建筑,建筑专家非常兴奋。

  和芦山县人民医院相比,附近的一栋同样是2008年之后修建的建筑则坍塌严重,虽然无法认定其建筑质量存在问题,但在抗震技术使用方面同芦山县人民医院大楼一定存在差距。新建筑尚且受损,老旧建筑情况可想而知。中科院的遥感评估显示,重灾区宝兴县县城的建筑损毁率超过了60%,其中多为老旧民房和简易工棚。在震中所在的乡镇,民居更是100%坍塌。

  地震时建筑物倒伏是带来伤亡最主要的原因,避免伤亡的重点应该是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对建筑抗震的重视程度,我们的近邻日本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100多年来,日本是世界上对建筑抗震最为重视的国家,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就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抗震规范和桥梁抗震规范。在此后的时间内,日本的建筑抗震努力一直在持续,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日本又对相关的规范作了大幅度修改,增加了隔振设计等内容。

  据了解,日本的建筑抗震包括多个层次,从耐震、制震到免震和隔震,力求做到地震不对人造成任何伤害。耐震在理论上可以保证房屋建筑不被破坏,制震是在房屋内部设置吸收和消耗地震能力的装置,减少震动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免震”和“隔震”则采用在房屋的双重基础之间设置“橡胶钢板叠合隔震垫”等方法,将地震力与建筑物隔开,理论上可能在大地震发生时房屋内家具不倒、人不受伤,极限可使房屋彻底不震。

  日本在建筑抗震方面的努力,对于减少地震带来人员伤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3·11”大地震中,带来较大伤亡的是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而不是建筑物倒塌。相比之下,中国在建筑抗震方面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和技术进步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因为造价原因,一些先进的建筑抗震技术根本没有推广,城市建筑虽然都有抗震标准,可实践当中的执行效果很值得怀疑,近年来的“楼倒倒”、“楼脆脆”和“楼歪歪”屡见不鲜,建筑抗震能力可以想见。至于广大农村地区,民居建设根本没有任何防震考虑,即便一些地方政府有意推动,农民出于成本考虑也基本不予理会。

  面对灾难,我们从来不会屈服, “抗洪抢险”、“抗震救灾”、“防汛抗旱”,核心都是一个“抗”字,其中隐含的意思是通过人力可以对抗灾难。这种精神固然有助战胜困难,但更现实和理性的做法还是要学会与灾难共存,尤其是中国这样多灾多难的国家,特别需要树立灾难意识,在能力范围内做足准备。

  拿地震来说,减少灾害需要多个环节的努力,包括震前预测预警、居民防震教育、增强建筑抗震能力、震后有效救助和灾后科学重建等等。科学界已有共识,地震是无法预测的,震前预警的努力空间不大,其他几个环节才是应该着重加强的地方。此次芦山地震后,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救助行动是可以打出高分的,中国在灾后应急能力方面已居世界前列。我们最大的短板在于建筑抗震和地震多发区居民的防震教育,其中又以建筑抗震问题最为突出。

  芦山地震的黄金救援期已经过去,接下来的工作将会逐步进入灾后重建阶段,痛定思痛,重建中必须重视建筑抗震的重要意义。2008年汶川地震后,万科董事长王石成为众矢之的,原因是他回应外界质疑时曾说过万科员工捐款以10元为界,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在那篇回应质疑的博客里,王石还用了很大篇幅述说自己的关注点在于住宅的耐震情况,认为应该改进今后住宅建筑的抗震能力,因为“生命是第一位的”,至今听来依然是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