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专家把脉中国经济人民币国际化需加快推进

发布时间:2013-4-10 9:12: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中国扩大内需的条件必须有金融体系的改革,”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Lardy)昨天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中国经济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上如是说。

  不少参与这一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均表示,在目前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且温和看涨的状态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以进一步加快,同时需要继续完善中国金融市场衍生品和提高金融效率。

  增加居民收入预期

  尼古拉斯说,中国扩大内需的前提必须有金融体系改革,比如:国内实行存贷款利率管制使得实际利率长期为负,这不仅抑制了家庭收入的增长,证券市场长期低迷则加重了收入递减预期,居民的“被储蓄率”提高,逼迫部分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催生出高企的房价。

  “利率市场化改革则有利于改善实际利率长期为负的现状,增加居民的预期收入。”尼古拉斯接着说,未来中国实体经济拉动靠内需,内需拉动靠预期收入增长,预期财富增长靠深化金融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也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增加中国未来收入的预期,从而通过未来财富增长预期来拉动内需。

  “以美元为例,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其发行数量不会受到境内通胀压力太多制约,因为大部分美元都被外国人以债券方式持有,不会在美国境内形成流动性冲击,这就使得美国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可以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又保持较低的通胀率。”丁剑平说,“而外国投资者将美元投资于美国的金融市场,推高金融资产价格,使得美国人的财富预期增长,从而促进消费和投资。”

  丁剑平表示,这才是美元国际化的真正利益所在,并非获取铸币税为主。“人民币若成为国际货币,也将有相同的预期财富效应,从而拉动消费。”他说,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进一步发展中国金融市场衍生品和提高效率,否则非居民不会长期持有人民币头寸。

  在丁剑平看来,除了财富预期,人民币国际化不仅降低实体经济中的汇率风险,还可以减少国家外汇储备资产的缩水。“过去房地产吸收了境内大量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增加并未引发恶性通胀,未来的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发挥吸收境内流动性的功能。”他如是说。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谈及一些专家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过快的质疑,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奚君羊提出,仍要继续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目前的人民币国际化措施尚不足以对中国金融系统造成较大冲击,因为现在更多是贸易结算使用和部分直接投资,还没在金融环节有大规模推进;此外,还要不断增加境外地区获得人民币的渠道。

  “从理论上讲,金融领域的过度跨境转移确实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但产生不利影响的条件是:与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规模相比,境外金融性人民币积聚量较高。”奚君羊继续说道,但就现有的RQFII等金融领域试点举措看,资金规模仍然有限,因此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系统性风险,现在谈论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为时过早。

  在奚君羊看来,现在仍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有利时机,主要因为人民币汇率处于相对稳定和温和看涨阶段,这对境外持有和使用人民币有一定吸引力,同时可以适度推进金融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则指出,建议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该更加强调“区域化”,而不主张注重“国际化”,应该以亚洲区域化为主,强调主权货币的互补性,而不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