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改革提供适度、稳健的货币环境
围绕2013年经济金融形势,我谈三点:
第一点,关于明年货币政策的走向,应该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同时还要做好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等方面的政策协同。从目前情况来看,判断明年的经济形势还不能过早得出很清晰的结论。因为从国外来看,美国经济的确有好转的迹象,但是欧债危机仍然看不到未来趋势。
国外现在是QE无底限的状态,美国一直从QE1到QE4,日本甚至搞了一个QEX,可能从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看来,他们认为只要是价格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没有出现明显通胀,经济刺激政策就可以一直QE下去。这样从国际层面来看,我们明年就存在输入性的通胀因素,包括国际资本重新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流动带来资产价格泡沫,有这方面的压力。
比如,今年9月份人民币曾经出现过一段时间的贬值走势,境内资本向外流。美国QE3出来以后,形势马上被反转,人民币重拾升势。综上所述,明年的情况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从货币基调来看,不宜出现明显放松。
从国内情况来看,前段时间某机构预测明年经济增速达到9.3%,这有点雷人。不可否认,如果盲目采取投资拉动的方式,中国经济增速达到10%也是有可能的。然而,我们希望中国的经济增速由外生变量变成内生变量。什么叫外生变量?就是政府用“看得见的手”调控增速,增速低一点就多投一些项目来拉高。我们所希望的是真正实现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即政府不要去主导大批量的投资项目,要依靠民间资本,依靠市场消费自发的形成经济增长。
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外生变量完全变成内生变量,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多少?考量经济增速应该以此为基础。如果说我们现在完全做到转型,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偏低,政府有一些刺激拉动也不是不可以考虑,但是,要避免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
前段时间,一些中国的企业向美国迁移,比如iPhone,组装厂从中国迁到美国去了,还有一些外资企业都在向外走。国内很多方面改革不到位,房地产价格很高,土地价格也很高,企业面临双重的挤压,周边环境在变差,原材料、资源等方面的成本也在上升。所以说外资企业从国内向境外迁移不仅仅是劳动力成本一方面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这些“其他方面”的原因需要依靠深化改革来解决。
俗语有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是,更要不得的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明明是由于中国制造业出现了问题,很多企业迁移,出口大幅度下滑,导致经济增长降下来,我们不治这个问题,却采取扩大投资的方式进行对冲,这样不去解决核心问题,而用这块的拉动弥补那块形成的落差,这就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我们应该要有针对性,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高我们国内产业的可持续性增长,这是非常重要的。
从货币政策来讲,要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基调,也是要给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创造一个适度的、稳健的货币环境。不能多了,多了国际通胀可能会倒灌。仅就国内而言,我也有一个担心,担心政府换届之年,本身投资冲动比较强,新一拨人上来了,想干点事儿,而使得“城镇化”目标演化成为明年新一轮投资过热的口号。
总而言之,货币政策是一个总量政策,需要保持一个比较适度的比较稳健的货币的基本面。
第二点,明年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我认为中国未来深化政府职能管理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在银行调研时我曾问过银行方面,你投政府平台,假如政府财政没有担保,完全把这个项目给一家民营企业来做,跟政府没关系了,银行是否还愿意放这个贷款?银行方面的回答是否定的。所以说,正是因为政府跟这些商业项目剪不断理还乱的“脐带”关系,银行才投放了大量的贷款。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银监会新一届领导班子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控制更为严格。但是,今年地方债发行了8000多亿元,感觉很多地方政府开始把风险从银行通过债券市场朝资本市场进行转嫁。
因此,从投资角度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把“接力棒”从政府交给民间资本和企业的手里。只要能够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项目,政府就不要大包大揽,都通过招拍挂或者招投标的方式交给民间资本来做,让他们真正成为投资的主体。
金融方面的改革重点还是应该推动利率市场化,降低金融行业进入的门槛,只有利率市场化才能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有人说现在银行竞争非常激烈,难道不是真正的银行吗?我认为,非利率市场化情况下银行虽然竞争激烈,但是这种竞争是非价格竞争,银行干的是一种“体力活”而不是“技术活”。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有1亿元的存款,利率非市场化,央行定好息了,谁把你的酒喝好了就是谁的,而不是按照一种定价来做。只有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才会真正重视产品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向现代商业银行去转变。
当然,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建立保险制度,防范一些系统性风险措施来提供保障。
第三点,就货币政策调控而言,我认为明年还应尽量降低M2增速。十八大报告中称,“要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现代经济金融体系”。对于这一目标而言,目前很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些年M2增长速度过快(目前M2约为97万亿元,如果今年GDP达到50万亿元,则是GDP的两倍)。长期来看,无论对我国房地产还是通胀都构成很大压力。
基于此,我认为应该进一步鼓励包括债市、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等多种融资方式发展,这样才能有效降低M2增速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当然,对风险我们要有一些前瞻性的分析。我们不能把它看的太大,比如银行理财整体资金运用所产生的收益是完全能够覆盖成本的;但也不能忽视一些潜在风险,比如说债市现在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旦出现企业违约等问题,可能会有地方政府干预不让违约的情况发生,用遮盖风险的方式来发展债市,反而会使得风险积累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发展多种融资方式的时候,不能忽视风险,同时要对风险有一个合理评价,这样才能使金融体系更加富有弹性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现代经济金融体系”的目标。
作者简介
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业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银行业改革发展、经营管理、业务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等。近几年在国内外核心报刊发表论文、文章500余篇,并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研究30多项。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shiping/640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暖冬”违反发展规律
下一篇:许正中新型城镇化不能再向过去低头
·首批IPO现场检查全过程揭秘2013.05.02
·驳重启IPO上涨500点的错误论2013.05.02
·同仁堂国药拟发售2亿股新股 发售价每股3.04港元2013.05.02
·第二批15家IPO在审企业下周将迎来现场检查2013.05.03
·2012年IPO总规模比2011年减少逾六成2013.05.03
·IPO重启成市场悬剑2013.05.03